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囚绿记》教案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7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