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8阅读:
字号:小|大
《声声慢》教案
新课标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1)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 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 ,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比喻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宁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 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新课标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1)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 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 ,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比喻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宁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 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陈千里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