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8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探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
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 ,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第二课时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七、大堰河的形象
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3.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备这种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6.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7.(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8.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附: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最后,我们不妨看看著名诗人鲁黎对艾青艺术风格的评价:
想到艾青的诗
就想到散文美
他的诗不胫而走
不是依靠那整齐的韵脚
他的诗轻柔似云一般的飞翔,
是以它内在的美作为翅膀
他的诗是绿野碧溪上的姑娘
不是灯红酒绿里的贵妇
不需要金手镯或是珠玉项链
需要的是清风和晨露……
九、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3.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剌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节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忸不安”。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探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
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 ,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第二课时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七、大堰河的形象
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3.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备这种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6.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7.(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8.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附: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最后,我们不妨看看著名诗人鲁黎对艾青艺术风格的评价:
想到艾青的诗
就想到散文美
他的诗不胫而走
不是依靠那整齐的韵脚
他的诗轻柔似云一般的飞翔,
是以它内在的美作为翅膀
他的诗是绿野碧溪上的姑娘
不是灯红酒绿里的贵妇
不需要金手镯或是珠玉项链
需要的是清风和晨露……
九、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3.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剌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节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忸不安”。
杨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