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9阅读:
字号:|
教学要点:
知识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列宁说过,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请同学们看一个视频:
(二)视频介绍背景及奥斯维辛集中营:
(三)文章简介:
我们刚刚见证了纳粹的罪恶,下面学习一篇“新闻”。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四)、思考质疑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这一篇也不例外,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惑?



第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三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五)、讨论分析
讨论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好说的;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没有什么新闻”也暗示着这里如今的和平宁静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3、“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写了什么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首尾呼应,结构严整。、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可怕,还在于这种情形如果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就会将曾经的历史冲淡,我们的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就会相当淡薄,那么,我们就会担心历史将会重演,这也是作者和我们万万不想看到的(怕的)。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见闻和感受。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见——雏菊,感——恐怖,终生难忘 
焚尸炉,见——头发、婴儿的鞋子、死囚的牢房;感——表情茫然,浑身发抖。
女牢房,见——盒子;感——惊惧,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见——照片、微笑的姑娘。
地下室,见——绞刑架,跪;感——窒息。
读过这些,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
你们是如何感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感知到的。)
大家能找出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吗?
(几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典型语句。
——第七段:参观者默默的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第九段:他们表情茫然;他们不由得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第十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第十一段: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第十四段:他们感到自己也在窒息;他跪了下来;第十五段:用恳求的目光看了一眼,对解说员说:“够了。”)
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呢?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
西方新闻写作有一个被大家熟知的要求,那就是“零度情感”。就是在新闻写作时记者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正如“焦点访谈”中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么一类新闻,它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在作品当中,让它得以再现。这类作品打破了“零度情感”的常规,反而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此类新闻的典范之作。大家在文章里找一找,哪些语言流露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学生阅读,查找信息)
此外,细节描写刻画细致传神,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
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雏菊花;反差极大,对比鲜明
这样的细节告诉人们:这是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同时也暗示着,纳粹无论多么残暴,(雏菊花——生命不息)生命的进程是阻止不了的,正义是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邪恶终将成为废墟。
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三:
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够了”简而味永。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作者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罗森塔尔就是这样眼光独到地抓住了这样一些细节来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
4、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一般来说,大家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参观奥斯维辛?恐惧、哀伤。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到处“绿树成阴,阳光明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奥斯维辛的现状对我们来说,对于历史来说,就是一种新闻。
现在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情形如果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就会将曾经的历史冲淡,我们的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就会相当淡薄,那么,我们就会担心历史将会重演,这是作者和我们万万不想看到的。作者正是借对现状的描写来委婉地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可以体现一个话题──“忘记与铭记”。也就是为何以“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原因,过去的一切可能被遗忘了。亡国先忘史,怕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回顾一下上课之初我提出的问题:这篇新闻和我们平时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新闻讲究实效性,而它写的是过去的事,但作者却在这一片旧址上创作出了一流的新闻,实在令人佩服!
再者,就客观描述而言,作者借助了很多的文学表现手法,如对比、反差、侧面描写等等。就“零度写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作者才打破了新闻“易碎”的定式,让这篇新闻变成了永恒。相信经过分析大家也一定被作者的神妙之笔所震撼和感

(六)、总结
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自由与和平成为永恒!
(七)、练习升华
这篇新闻曾夺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现在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来做“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评委会主席,请你们给这则新闻写一段颁奖词。每个人只写三句话。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我们不仅仅是写一些溢美之词,而是要写出这篇新闻的独特的视角、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等,总之要用你的文字勾画出这则新闻的灵魂来。
(八)、拓展迁移
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王桂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