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0阅读:
字号:小|大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家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老师谈大家心中的《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宝玉是一个似痴如狂的人,并集众宠于一身,他怎么挨打呢?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的“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课外拓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 曹雪芹(后40回为高鹗所续。)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三【作者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天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死后,留下的只是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他的手稿也无人整理,几个好友草草地殡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出现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这时期,表面看来,太平无事,但骨子里的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敏锐地感到时代风雨的来临,在自己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这部不朽的巨著,全面百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红楼梦》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其巨大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务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只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爱情的悲剧写得象《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象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原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四【鉴赏】
1、 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答:
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提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2、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答: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 (与贾雨村应酬 ,无精打采)
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
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3、 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人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答:
①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
②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
③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4、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采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体会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
答: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和具体环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已,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6、附注:补充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表现证据:
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个\'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
①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
②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7、 《宝玉挨打》一文,不过是写父亲管教儿子这样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读者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不过是“打前——打——打后”,可是全文的看点就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之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出一个小高潮,而每个小高潮必经过三次渲染递升而成。这样的构思,实在是极具匠心。
① 贾政三“气”:
一“气”,贾雨村来访,贾政认为这是教习宝玉练就官场应酬本领的好机会,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惶悚,应对不似往日”,于是便“生了三分气”。因为在贾政看来,一个有出息的人应求学上进,走仕途经济的路,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葳葳蕤蕤”,一脸的思欲愁闷之色,焉能不生气?
二“气”,当贾政听忠顺府长史官说宝玉引逗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琪官时,便“又惊又气”,直气得“目瞪口歪”,因为贾政心中早已因宝玉素日不喜读书且无精打采而存了三分气在胸中,如今,宝玉结交戏子,惹恼素日并无来往的忠顺王爷将要祸及自己,这个宝玉于家无望,只会惹是生非,岂能不气?
三“气”,正当贾政要审问宝玉之时,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之子贾环趁机添油加醋,“诬告”宝玉淫辱母婢致死,至此,贾政忍无可忍,直气得“面如金纸”,终于由“气”发展到“打”。
曹翁写贾政之“气”,写得很有层次感,不是一下子就大发雷霆之怒,而是层层渲染,步步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宝玉挨打的原因,而且完成了对贾政这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的刻画。
②贾政三“打”:
贾政打宝玉一节,原文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级。
一“打”,先由小厮们打了十来下,想那小厮,不过是奴才,如今却要去打府中的爷,而这个爷不是别人,是贾府里的核心人物——老太太心尖上的人,虽是老爷发话,谁敢真打,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二“打”,可是贾政早已是急怒攻心,失去了理智,很不得立时将宝玉打死,哪容小厮应付。于是发展到“二打”,抢过板子,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一个“盖”字打出了贾政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式的父爱。
三“打”,贾政见王夫人来,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这时,板子里含着对王夫人的怨,怨王夫人、贾母平时对宝玉的溺爱,这时见王夫人又来护持,由怨生恨,“竟至要绳索来勒死”宝玉。
③贾政共有三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打宝玉之前。“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其内心之气,已使这位封建正统的正人君子难以自控。
第二次流泪是在宝玉被打后。因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哭喊着苦劝、阻拦贾政。贾政听了王夫人一番话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想到自己已是天命之年只有一子,不觉悲从中来,阵阵心酸,如此家业交于何人?
第三次流泪也是在宝玉被打后。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并引起李纨的哭,“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想到贾珠历来“恭敬孝顺”、贤良,深得正统人士的认可与喜爱,当然是贾府继承人中最合适的人选。反观宝玉的“异端”之行,他“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贾政的三次流泪,有其社会因素,也有其个人因素。这流泪:有舐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也有依靠流泪来发泄内心难以告人的无奈。
④贾政三“求”:
听见母亲“颤巍巍”的声音,看见母亲喘吁吁地走来,贾政自知母亲动了气,赶紧上前“躬身陪笑”,一“求”母亲千万不要生气。
母亲怒气不止,厉声呵斥,贾政赶紧跪下,二次含泪“求”母亲饶恕,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听到母亲要带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贾政叩头哭诉,三“求”母亲千万恕罪。这时,贾政已将自己深为忧虑的那个“弑父杀君”的想法抛弃一旁了。在封建社会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贾政最终放下了“严父教子”的大棒,在做“严父”还是做“孝子”的问题上,他无条件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贾府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全线溃败而宣告结束了。
⑤王夫人三“哭”:
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她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法子,先是晓之以孝母之义,未能奏效,便动之以夫妻情分,再说“不敢深劝”,“不敢含怨”,一番哭诉终于让贾政泪如雨下,再举不起手中的板子。
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见宝玉“面白气弱”,不禁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只一句便叫贾政“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⑥贾母三“逼”:
在解救宝玉的行动中,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先锋官,那么贾母便是老帅亲自出马了。贾母解救宝玉采用的策略是:“逼”。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此一“逼”。
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表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此二“逼”。
但贾母仍不放松,直说“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此三“逼”。
就这样步步紧逼,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才命其退下。这一“逼”,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8、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8节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答:
①三个人对比:
相同:
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待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庭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
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②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
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
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③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
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
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9、宝玉挨打之后
答:
宝玉挨打时全不见他哭号求告,挨打后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贯注在前来探视的宝钗黛玉身上。你看他听宝钗说话“亲切稠密”,见宝钗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又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可惜”;再看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又是担心黛玉中暑,又是假言宽慰黛玉,又是向黛玉立下誓言,“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宝玉挨打,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更坚定了他对“情”的信念。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人英”,他给宝玉的“考语”是八个字,“先人后己——有人无己”,这八个字是“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宝玉挨打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让我们看见长期被虚伪的礼法道统或主“理”文化淹没并扭曲的中华文化的另一流脉,即主“情”的文化传统。此文化崇尚赤子之心,崇尚真性情,推崇善良纯洁的人格。宝玉挨打也可视作僵化了的“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
10、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11、宝玉的性格特征
答:
鄙弃封建礼教,虽遭毒打而仍不思悔改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他虽是贵族子弟,却又是贵族中的叛塑者,从他的行为可见其叛塑性格。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背弃了这条道路。宝玉由于贾母从小骄纵,一直在“内帏混”因此他没有象贾珍贾链那样沾染那么多恶习,正规的封建教育他也接受不多。宝玉对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摩烂的现象感到厌恶,而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却抱有同情。他住的大观园又恰是一个封建礼法统治比较松驰的地方,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子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贾宝玉性格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怪诞,但在那个时代确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在胆挑战。
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一在这候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蔡毒了。贾政要他刻苦故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他偏偏看不起斗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胥浊物”“国贼禄蠢”之流用以洁名钓誉的手段。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热闹繁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封为贵妃,“宁荣西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他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主在这个封建贵族家庭里,被家长们看作“不肖子孙”“混世魔王”只有和他自幼相入,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已。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爱情。这种爱情和历来作品中所描绘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向来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势的压迫时,从他们本身的幸福出发,有时虽出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统治阶级有其根本一致之处,最后往往以夫荣妻贵的团圆结束。而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基础上,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在小说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势力的贾政想置宝玉于死地“以绝将来之患”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屈服,反而使他的叛逆性格更为坚定,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发展到一个“心灵默契”的新阶段,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毕竟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剧。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12、贾政的性格特征及其政治本质
答:
一个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却又庸俗迂腐,出于对叛逆思想的恐惧,甚至不顾亲情而极其残忍地欲罢宝玉于死地。他逼迫贾宝玉走读书求功名的仕途经济之路,对宝玉的偏离或背道而驰,由训斥以致棒打,对宝玉的与丫环“厮混”同“戏子”来往,均非常恼头,说明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贾政在母亲面前是十足的孝子,迂腐之中也可见了出对封建礼教的信从,可一旦意识到宝玉的叛逆道路将发展到“弑父弑君”为杜绝封建家族的后患维护封建制度的根本利益,竟置贾母爱孙之情,王夫人养儿防老之念于不顾,欲将宝玉打死,这作为封建卫道士政治本质的充分暴露。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13、贾母形象:
答:
对照上面的贾母三“逼”。
贾母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宰者,溺爱宝玉,对所有人都颐指气使。宝玉挨打后,贾母赶到对贾政、王夫人所说一席话,指东说西,却不离对贾政的责难,以“回南京”相要挟,直攻“孝”之本。(语言描写)
14、王夫人形象
答:
对照上面的王夫人三“哭”。
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心机和威势。她虽不满宝玉的行为,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不得不保护这唯一的儿子。
15、薛宝钗形象
答:
八面玲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宝钗送药:先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出进来”。进来就仔细关照伤药的用法,显出沉稳大方的风度。不仅行为得体,言语也直分疼人:“早听人一句话,……”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但尽管含情脉脉,宝钗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数落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临走又提醒“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前后不同性质的语言都以温厚道出,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6、林黛玉形象
答: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感情纯真,与宝玉有着相同的叛逆心理的贵族少女。
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多虑、自尊是她的性格特点。
黛玉探伤:她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悄悄进来的。没有侃侃而谈,只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面对伤势沉重的宝玉,她“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抽噎半天,才说出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这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现了黛玉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饱含了黛玉对知音的痛惜和关爱,这句话是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说出的,并非真的要宝玉改悔。
“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深解其意,遂“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黛的心心相印,由此一瞬而得到了深微的表现。果然,紧随其后的宝玉“赠帕定情”之举把宝黛的爱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17、王熙凤形象
答:
聪明能干,泼辣奸诈,“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
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如:毒设相思局/铁槛寺弄权/借刀杀人
五【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家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老师谈大家心中的《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宝玉是一个似痴如狂的人,并集众宠于一身,他怎么挨打呢?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的“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课外拓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 曹雪芹(后40回为高鹗所续。)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三【作者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天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死后,留下的只是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他的手稿也无人整理,几个好友草草地殡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出现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这时期,表面看来,太平无事,但骨子里的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敏锐地感到时代风雨的来临,在自己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这部不朽的巨著,全面百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红楼梦》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其巨大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务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只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爱情的悲剧写得象《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象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原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四【鉴赏】
1、 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答:
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提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2、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答: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 (与贾雨村应酬 ,无精打采)
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
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3、 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人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答:
①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
②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
③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4、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采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体会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
答: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和具体环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已,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6、附注:补充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表现证据:
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个\'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
①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
②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7、 《宝玉挨打》一文,不过是写父亲管教儿子这样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读者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不过是“打前——打——打后”,可是全文的看点就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之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出一个小高潮,而每个小高潮必经过三次渲染递升而成。这样的构思,实在是极具匠心。
① 贾政三“气”:
一“气”,贾雨村来访,贾政认为这是教习宝玉练就官场应酬本领的好机会,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惶悚,应对不似往日”,于是便“生了三分气”。因为在贾政看来,一个有出息的人应求学上进,走仕途经济的路,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葳葳蕤蕤”,一脸的思欲愁闷之色,焉能不生气?
二“气”,当贾政听忠顺府长史官说宝玉引逗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琪官时,便“又惊又气”,直气得“目瞪口歪”,因为贾政心中早已因宝玉素日不喜读书且无精打采而存了三分气在胸中,如今,宝玉结交戏子,惹恼素日并无来往的忠顺王爷将要祸及自己,这个宝玉于家无望,只会惹是生非,岂能不气?
三“气”,正当贾政要审问宝玉之时,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之子贾环趁机添油加醋,“诬告”宝玉淫辱母婢致死,至此,贾政忍无可忍,直气得“面如金纸”,终于由“气”发展到“打”。
曹翁写贾政之“气”,写得很有层次感,不是一下子就大发雷霆之怒,而是层层渲染,步步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宝玉挨打的原因,而且完成了对贾政这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的刻画。
②贾政三“打”:
贾政打宝玉一节,原文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级。
一“打”,先由小厮们打了十来下,想那小厮,不过是奴才,如今却要去打府中的爷,而这个爷不是别人,是贾府里的核心人物——老太太心尖上的人,虽是老爷发话,谁敢真打,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二“打”,可是贾政早已是急怒攻心,失去了理智,很不得立时将宝玉打死,哪容小厮应付。于是发展到“二打”,抢过板子,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一个“盖”字打出了贾政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式的父爱。
三“打”,贾政见王夫人来,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这时,板子里含着对王夫人的怨,怨王夫人、贾母平时对宝玉的溺爱,这时见王夫人又来护持,由怨生恨,“竟至要绳索来勒死”宝玉。
③贾政共有三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打宝玉之前。“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其内心之气,已使这位封建正统的正人君子难以自控。
第二次流泪是在宝玉被打后。因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哭喊着苦劝、阻拦贾政。贾政听了王夫人一番话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想到自己已是天命之年只有一子,不觉悲从中来,阵阵心酸,如此家业交于何人?
第三次流泪也是在宝玉被打后。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并引起李纨的哭,“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想到贾珠历来“恭敬孝顺”、贤良,深得正统人士的认可与喜爱,当然是贾府继承人中最合适的人选。反观宝玉的“异端”之行,他“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贾政的三次流泪,有其社会因素,也有其个人因素。这流泪:有舐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也有依靠流泪来发泄内心难以告人的无奈。
④贾政三“求”:
听见母亲“颤巍巍”的声音,看见母亲喘吁吁地走来,贾政自知母亲动了气,赶紧上前“躬身陪笑”,一“求”母亲千万不要生气。
母亲怒气不止,厉声呵斥,贾政赶紧跪下,二次含泪“求”母亲饶恕,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听到母亲要带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贾政叩头哭诉,三“求”母亲千万恕罪。这时,贾政已将自己深为忧虑的那个“弑父杀君”的想法抛弃一旁了。在封建社会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贾政最终放下了“严父教子”的大棒,在做“严父”还是做“孝子”的问题上,他无条件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贾府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全线溃败而宣告结束了。
⑤王夫人三“哭”:
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她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法子,先是晓之以孝母之义,未能奏效,便动之以夫妻情分,再说“不敢深劝”,“不敢含怨”,一番哭诉终于让贾政泪如雨下,再举不起手中的板子。
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见宝玉“面白气弱”,不禁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只一句便叫贾政“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⑥贾母三“逼”:
在解救宝玉的行动中,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先锋官,那么贾母便是老帅亲自出马了。贾母解救宝玉采用的策略是:“逼”。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此一“逼”。
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表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此二“逼”。
但贾母仍不放松,直说“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此三“逼”。
就这样步步紧逼,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才命其退下。这一“逼”,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8、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8节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答:
①三个人对比:
相同:
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待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庭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
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②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
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
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③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
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
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9、宝玉挨打之后
答:
宝玉挨打时全不见他哭号求告,挨打后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贯注在前来探视的宝钗黛玉身上。你看他听宝钗说话“亲切稠密”,见宝钗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又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可惜”;再看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又是担心黛玉中暑,又是假言宽慰黛玉,又是向黛玉立下誓言,“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宝玉挨打,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更坚定了他对“情”的信念。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人英”,他给宝玉的“考语”是八个字,“先人后己——有人无己”,这八个字是“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宝玉挨打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让我们看见长期被虚伪的礼法道统或主“理”文化淹没并扭曲的中华文化的另一流脉,即主“情”的文化传统。此文化崇尚赤子之心,崇尚真性情,推崇善良纯洁的人格。宝玉挨打也可视作僵化了的“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
10、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11、宝玉的性格特征
答:
鄙弃封建礼教,虽遭毒打而仍不思悔改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他虽是贵族子弟,却又是贵族中的叛塑者,从他的行为可见其叛塑性格。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背弃了这条道路。宝玉由于贾母从小骄纵,一直在“内帏混”因此他没有象贾珍贾链那样沾染那么多恶习,正规的封建教育他也接受不多。宝玉对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摩烂的现象感到厌恶,而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却抱有同情。他住的大观园又恰是一个封建礼法统治比较松驰的地方,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子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贾宝玉性格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怪诞,但在那个时代确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在胆挑战。
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一在这候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蔡毒了。贾政要他刻苦故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他偏偏看不起斗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胥浊物”“国贼禄蠢”之流用以洁名钓誉的手段。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热闹繁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封为贵妃,“宁荣西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他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主在这个封建贵族家庭里,被家长们看作“不肖子孙”“混世魔王”只有和他自幼相入,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已。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爱情。这种爱情和历来作品中所描绘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向来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势的压迫时,从他们本身的幸福出发,有时虽出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统治阶级有其根本一致之处,最后往往以夫荣妻贵的团圆结束。而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基础上,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在小说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势力的贾政想置宝玉于死地“以绝将来之患”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屈服,反而使他的叛逆性格更为坚定,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发展到一个“心灵默契”的新阶段,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毕竟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剧。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12、贾政的性格特征及其政治本质
答:
一个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却又庸俗迂腐,出于对叛逆思想的恐惧,甚至不顾亲情而极其残忍地欲罢宝玉于死地。他逼迫贾宝玉走读书求功名的仕途经济之路,对宝玉的偏离或背道而驰,由训斥以致棒打,对宝玉的与丫环“厮混”同“戏子”来往,均非常恼头,说明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贾政在母亲面前是十足的孝子,迂腐之中也可见了出对封建礼教的信从,可一旦意识到宝玉的叛逆道路将发展到“弑父弑君”为杜绝封建家族的后患维护封建制度的根本利益,竟置贾母爱孙之情,王夫人养儿防老之念于不顾,欲将宝玉打死,这作为封建卫道士政治本质的充分暴露。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13、贾母形象:
答:
对照上面的贾母三“逼”。
贾母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宰者,溺爱宝玉,对所有人都颐指气使。宝玉挨打后,贾母赶到对贾政、王夫人所说一席话,指东说西,却不离对贾政的责难,以“回南京”相要挟,直攻“孝”之本。(语言描写)
14、王夫人形象
答:
对照上面的王夫人三“哭”。
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心机和威势。她虽不满宝玉的行为,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不得不保护这唯一的儿子。
15、薛宝钗形象
答:
八面玲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宝钗送药:先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出进来”。进来就仔细关照伤药的用法,显出沉稳大方的风度。不仅行为得体,言语也直分疼人:“早听人一句话,……”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但尽管含情脉脉,宝钗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数落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临走又提醒“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前后不同性质的语言都以温厚道出,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6、林黛玉形象
答: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感情纯真,与宝玉有着相同的叛逆心理的贵族少女。
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多虑、自尊是她的性格特点。
黛玉探伤:她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悄悄进来的。没有侃侃而谈,只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面对伤势沉重的宝玉,她“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抽噎半天,才说出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这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现了黛玉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饱含了黛玉对知音的痛惜和关爱,这句话是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说出的,并非真的要宝玉改悔。
“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深解其意,遂“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黛的心心相印,由此一瞬而得到了深微的表现。果然,紧随其后的宝玉“赠帕定情”之举把宝黛的爱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17、王熙凤形象
答:
聪明能干,泼辣奸诈,“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
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如:毒设相思局/铁槛寺弄权/借刀杀人
五【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