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小狗包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2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  
1、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和同情弱小     生命的情感;
2、 学习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认识文化大革命。
3、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介绍:了解作者及文革背景  
整体把握:朗读,品味;结构,文眼  
具体探讨:作者产生“歉意”的原因,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走进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巴金青年时期酷爱俄国作家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有心随之故取名为巴金。
23岁与二哥毅然冲破家庭的牢笼来到上海,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1970年上海郊区改造;1972年8月妻子病逝;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大量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1978——1986年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共四十万多字,这些作品写感受,无情解剖自己,也剖析社会。 


   2005年10 月17 日19时06分,“世纪老人”,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后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二、三),散文集《随想录》。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讲述了几条狗的故事?主体故事是什么?全文结构怎么划分?找出文眼。  
两条狗:1)文革中把艺术家当朋友的狗;2)作者的小狗包弟。
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 
序幕:引出包弟(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眼前)  
开端:介绍包弟(2)--------------包弟来历  
发展:友爱包弟 (3-5)--------- 七年相处    回忆  
结局:送别包弟 (6-10)---------一朝离别  
尾声:想念包弟(11-13)--------真心忏悔   (眼前)  
   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亲密接触――――欢快  
被追杀,不知如何安排――――忧虑  
被送走时――――――――――轻松  
被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  
被解剖,至今自责――――――歉意
3、通过对小狗包弟的正面和侧面描写,写出了小狗包弟的什么特点?
正面描写:
怕生识趣(它不咬人……叫几声就安静了)  
客厅作揖(作几个揖,计糖果吃,引客人发笑)       
守候亲热(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亲热的样子)  
侧面描写:日本客人拍摄包弟的镜头  日本女士询问包弟 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包弟特点:  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思考
(一)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却成为作者被包袱,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最终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为什么?小狗的命运见证怎样的一个时代?
1、①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嫌疑);
②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 (“四旧”嫌疑);
③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 
2、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表现了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罪恶现实。这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3、讲述:
1)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  
  2)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3)关于“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十年浩劫”。  
  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4)文革中被害而自杀的人物
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吴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范长江 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容国团 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上吊自杀 
   严凤英 著名黄梅戏演员 1968.4.8 服安眠药死于医院,死后被解剖,在体内找发报机 
   老 舍 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傅 雷 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杨 朔 著名散文作家 1968.8.3 服安眠药而死 
罗广斌 小说《红岩》作者 1967.2 跳楼自杀
5)                           怀念萧珊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六年过去了。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们的确把我搞得很“狼狈”,但我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一两篇文章。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遗体告别。我记起了《家》里面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四十七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想得到我是在写自己!我没有流眼泪,可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的心。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想尽办法一直到逝世前三个星期,靠开后门她才住进医院。但是癌细胞已经扩散,肠癌变成了肝癌。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后才褪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那里只有一个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给人当作“罪人”和“贼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 
   “坚持就是胜利。”我说“日子难过”,因为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在“牛棚”里面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从外地到“作协分会”来串联的人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上下班不限时间,由管理“牛棚”的“监督组”随意决定。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这个时候大规模的群众性批斗和电视批斗大会还没有开始,但已经越来越逼近了。 
   她说“日子难过”,因为她给两次揪到机关,靠边劳动,后来也常常参加陪斗。在淮海中路“大批判专栏”上张贴着批判我的罪行的大字报,我一家人的名字都给写出来“示众”,不用说“臭婆娘”的大名占着显著的地位。这些文字像虫子一样咬痛她的心。她让上海戏剧学院“狂妄派”学生突然袭击、揪到“作协分会”去的时候,在我家大门上还贴了一张揭露她的所谓罪行的大字报。幸好当天夜里我儿子把它撕毁。否则这一张大字报就会要了她的命! 
   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蚕蚀着她的身心。我看出来她的健康逐渐遭到损害。表面上的平静是虚假的。内心的痛苦像一锅煮沸的水,她怎么能遮盖住!怎样能使它平静!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然而她看到我的问题一天天地变得严重,上面对我的压力一天天地增加,她又非常担心。有时同我一起上班或者下班,走进巨鹿路口,快到“作协分会”,或者走进南湖路口,快到我们家,她总是抬不起头。我理解她,同情她,也非常担心她经受不起沉重的打击。我记得有一天到了平常下班的时间,我们没有受到留难,回到家里她比较高兴,到厨房去烧菜。我翻看当天的报纸,在第三版上看到当时做了“作协分会”的“头头”的两个工人作家写的文章《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真是当头一棒!我看了两三行,连忙把报纸藏起来,我害怕让她看见。她端着烧好的菜出来,脸上还带笑容,吃饭时她有说有笑。饭后她要看报,我企图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别处。但是没有用,她找到了报纸。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 
   这一夜她再没有讲话,早早地进了房间。我后来发现她躺在床上小声哭着。一个安静的夜晚给破坏了。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二)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 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怎样理解、评价作者的歉意? 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1、学习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1)巴金先生,年届八旬,地位显赫,又是一个浩劫中的被迫害者,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反省自己,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超越,既属于个人,又属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巴金老是期待自己“生命开花”,而《随想录》等,正是他在晚年盛开的生命之花。人到晚年,人到显赫,还有思想之花盛开,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因此,巴金先生,我们真的为他感到骄傲。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 
    2)<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巴 金,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3)巴金言语录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了安慰,学到了说真话。 
◇说出了真话,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随想录》的价值在于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4)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   
  这一勇敢的行为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5)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2、对生命的尊重,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1)在印度古吉拉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古丽娜的小姑娘。 
    古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没时间照看她,要是邻居也不要的时候,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然后指着一个玻璃罐说,里面有糖、有饼干、有巧克力,想吃了就自己去拿。小古丽娜很乖,不哭,也不闹,只是觉得一个人不好玩。 
    一天,古丽娜遥控着她的玩具车,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突然她隐隐听到一阵“窸窣”的声音,她一找,声音就停了下来,她停了下来,声音又起……呵,原来是一只小老鼠钻进她的糖罐里,怎么也跳不出来。也难怪,这糖罐口小腹大,四壁光滑,如何逃得出去?看见古丽娜走过来,老鼠愈加跳蹿得激烈,一双绿豆眼闪着哀求的光。古丽娜见它可怜,就将罐子翻转,只一倾斜,它就慌忙跳出,落荒而逃。 
    第二天,可怜的小家伙又困在罐里了,没记性!哦,是自己的饼干太香了吧,古丽娜想。她把老鼠轻轻放出,又放了几块饼干放在罐子外面。果然。小老鼠再也没有掉罐子里去,在外面大摇大摆吃了个饱,然后扬长而去。有时古丽娜会对它大喊:“小可怜!”然后抛给它一小快巧克力,“小可怜”闪到一边,立起身来望着她,估计那玩意儿能吃,它用两只爪子捧起来,咬了一口然后头也不抬,啃了个精光,仿佛是一对默契的朋友,小可怜每天都来,吃饱喝足之后,并不急于离去,还要当着古丽娜的面,在屋子里窜来跳去,小古丽娜觉得这样很好,至少这屋子里热闹多了。可父母在家得时候,它不会来,古丽娜也不希望它来,因为,父母,见着它就会打死它的。 
    然而,它还是来了。 
    那天清晨,父母正要出门。突然,一只老鼠窜进来,猛地咬了古丽娜一口,古丽娜尖叫起来。疼的大哭;古丽娜的父亲没白是怎么回事,自己的脚上也被咬了一口;接着那家伙又飞一般窜向古丽娜的母亲,父亲赶紧抓起一根木棍子,老鼠机灵,箭一般往门外跑跑去,父亲正要转身回来看古丽娜伤得怎样了,那畜生又窜回来,朝母亲死命咬了一口“嗖”地窜往门口——欺负起人来了,那还了得!一家三口怒从心起,纷纷追打,老鼠跑到门外;他们追到门外;老鼠跑到屋外的一片空地上,他们追到空地上。这蠢东西尽往开阔的地方奔跑,命当该绝。纵有万般机灵,在空地上又如何是人的对手呢?父亲几步赶上,“啪啪”几棍下去,终于有一棍它没有能躲过…… 
   小老鼠在地上痉挛着,鲜血从它的口缓缓流出,小眼睛渐渐没了光泽,它死了。唉!小可怜! 
    古丽娜难过起来,感到一阵天旋地转,有些站不稳……啊,不!定了定神,是大地在旋转!在抖动!一下,两下……一家三口惊呆了!父亲最先反应过来,他朝村子里大喊:“地震啦,大家快出来……” 
    太晚了,大地又是一阵更猛烈的摇晃。他们看见不远外的房屋在扯裂,倾斜,倒塌…… 
举世震惊的古吉拉特邦大地震(该地震发生于2001年,造成250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21亿美元)发生了。  
   评价(讨论后明确):这只“小可怜”老鼠为了几块饼干及巧克力的恩情,用生命作为回报,救了古丽娜一家。这是个在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动世界的故事。关爱其他生命也是在关爱我们自己。
2) 川端康成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再开,我们的生命却无法重来。
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叶,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3、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彭福寿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