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我有一个梦想》精粹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6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
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马西·路德·金遗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要点。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练习一。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资料1:我(中国人)在美国菲蒙开加油站时,雇用了一位白人青年一天早上,他打电话来说辞职不干了。我回到加油站,发现他当班的时段短少了200多元,油库里少了3箱汽油。我报了警,菲蒙警局派了一位白人女警察来查案。当我向她说出雇员名字--一个白人的名字的时候。我意识到她很勉强抄下名字,冷冷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如你告上法庭,你是输定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会反诉你。"
资料2:2001年4月7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岁的黑人青年蒂莫西·托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官的追捕。当托马斯试图逃跑时,白人警察竟开枪将他射杀致死。事后证实:手无寸铁的托马斯,当时并没有犯罪行为。然而,白人警察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奖励休假一个星期。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明确:种族歧视!白人袒护同一种族的人,歧视有色人种。
提问:什么种族歧视? 明确:黄(亚、印)白(欧、美)黑(非)灰(澳西)四大人种;同一种族是指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点,具有相近的语言习俗、历史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
因不同种族在形态、生理、语言习俗、历史文化等差异,而造成的歧视叫做种族歧视,即人种差异。
明确: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当时南部各州通过了州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面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有话要说--《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每人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该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就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为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西·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多媒体显示马丁·路德·金遗像)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让步,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的政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待了三百四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或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根据演讲词的特点,结合演讲的内容、场合、对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
明确:(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的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五、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1.学生讨论,各组组长组织学生发言,组长做好记录。
2.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面向全体同学发言,其余各组点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己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教师出示全文结构图,要求学生填写空缺内容。
多媒体显示:
学生明确:①当局空头许诺
②提出自由、平等要求
③讲究斗争策略
④表明斗争决心
六、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课文,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回忆所学过的演讲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讨论的形式探讨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本段的内容要点
1.多媒体显示:
(1)"伟大的美国人"指谁?
(2)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
(3)本段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互助合作,共同探究。教师给必要的提示。
教师出示有关林肯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明确:本次的游行集会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解放黑奴宣言》里,而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提历史,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昭示明众:我们并非无理取闹;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边的路还很长。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有意识地指导同学们诵读本部分中的重点段落,并注意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1.诵读课文的2、3、5、7、8、10、11、12、13、14、18、19、20、21、22、23、24、25自然段,注意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
2.请同学试读课文的2、3自然段。
(1)明确:第2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2)学生再读以上两段,同学之间互评。
3.学生试读第5、7、8段。
(1)明确:经过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现时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至于7、8自然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是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2)学生再读以上段落,大家互评。
4.同学再读10到14自然段。
(1)教师提示:10~14自然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言。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等等)。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此公的质问,作者定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
这一段正义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又不失理智,这一点我们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放纵,决不是无限制的。因为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顺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权利。好演讲一定要煽情,但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一门艺术。
(2)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5.朗读第18段到第25段。
(1)明确:本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部,从内容上讲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描绘,和前边一段相比,应舒缓一些。是鱼跃大海,鹰击长空;是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作者驰骋想像,放纵而又不失中心;舒缓而又富于感召。设喻精巧,令人向往;亲情贯注,给人光明。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未来,无不在作者的演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想黑人之所想,说黑人之所说。但这还不够,他想黑人之所未想,说黑人之所未说,这正是他作为黑人政治领袖的杰出之处,也是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原因。他就是这样一次次把演讲推向高潮,也一次次恰到好处地调动着听众的情绪。他设喻非凡,他语势如虹;他用心在演讲,他用生命在呼唤。他是黑人的偶像,享有"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光芒如日中天;他的感召胜似万马千军。他受到民众的爱戴,而遭受敌人的仇恨。他死了,因为敌人怕他,然而他是不可战胜的。他是民心,他是正义,他是一种精神。时至今日,在美国,黑人所要求的依然没有完全得到。他们的夜正长,路也正长。
(2)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第18~25段。
6.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读、悟、品,想必同学们对本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三、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和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就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1.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
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众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之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代什么?)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身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中多处用了排比的手法,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对它进行简评,并仿照此处的排比格式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第26段到课文结尾,谈一谈自己在朗读时,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1.(1)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具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然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第2、3小题由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以鼓励为主。
五、课堂小结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未来而作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愿同学们也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17段到结尾。
2.阅读下文,作出简单评价。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提示:这是一篇悼词,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介绍居里夫人学术上的卓著成就,而是着重介绍她的伟大品格,评述这些品格对推动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第二段介绍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第3段分析居里夫人科学功绩的取得正源于她的伟大品格。结尾一段,热情讴歌居里夫人品德的力量推动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向居里夫人学习。
3.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演讲词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我       演 讲 者:马丁·路德·金 

有                  时间:1963年8月23日《解放黑人宣言》100周年

一        特定场合:地点:在华盛顿广场,林肯(美国总统)像前

个              场合: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二十五万人集会

梦        特定听众:美国黑人及美国政府 

想        事件现象:由于种族歧视种族隔离,而造成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现状。

演                        鼓动黑人为改变不公平的现状而奋斗; 

讲       演讲内容:意见感情:描述心中梦想,指明奋斗目标,坚定人们实现自由、公正词                        和种族平等的美国社会的信念。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字数800左右;文体不限。
二、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进行采访、调查、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文字等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以"净化生存环境、保护人类地球"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形式:根据学生特长、形式可以多样:板报、讲演、小品、话剧等等。
宗旨:学知识、长学问;爱祖国、看未来,各扬其长,品味成功。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1863年11月19日)
林肯
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以考验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地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无宁说,倒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便使我们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以便使我们在这里下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使国家在上帝福祐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注:1863年7月初,美国南北战争时,北部军队和南部军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展开了三天大会战,北部军队打败了南部同盟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率领的南部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将士,国家决定在这建立烈士公墓。11月19日,举行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参加典礼并讲话。对此林肯做了认真的准备。他面对一万五千名听众,发表了这篇仅有10个句子、2分15秒的著名演讲,赢得了十几分钟的掌声。
1.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本篇讲演词的情感基调是( )
A.悲哀   B.悲痛    C.悲壮    D.悲伤
3.这篇讲演词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抚今追昔,有对__________的悼念,有对__________的热爱,有对__________的向往,有对__________的追求。
参考答案:
1.这一篇演讲词的目的在于凭吊牺牲的先烈,激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统一而不懈奋斗。
2.C
3.先烈    祖国      自由      统一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美国历年大规模种族暴乱事件回顾
1965年8月11日~17日,警察拦住两名黑人司机进行例行检查,引发洛杉矶沃茨混乱,导致34人死亡,1032人受伤,损失价值4千美元。
马克·弗莱伊和其兄弟被警察带回去问话。几千名黑人围住警察局,经过一个星期的火烧和劫掠,沃茨聚居区毁于一旦。
1967年7月12日~17日,两名白人警官和一名黑人司机(出租车)之间发生激烈争执,引发新泽西州骚乱,整整5天,暴徒破坏了这一地区,致使26人死亡,1500人受伤。
1967年7月23日~28日,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骚乱造成43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骚乱蔓延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
1968年4月4日~11日,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后,暴乱席卷了125个城市,总统约翰逊派遣了精英部队以平息叛乱。
1980年5月17日~20日,麦阿密发生了严重的暴乱事件,事件起因在于法院毒打一名黑人司机致死的4名白人警察无罪释放,这次事件造成18人死亡,400人受伤。
1991年8月纽约布鲁克林地区爆发了持续4天的骚乱。骚乱原因在于一名年仅7岁的黑人儿童被车碾死,同时,一名澳大利亚犹太学生被一名21岁的黑人杀死,事隔7年之后,这名黑人被判入狱19年。
1992年4月30日~5月1日,洛杉矶爆发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暴乱事件,造成59人死亡,2300人受伤。事故的起因在于4名白人警察暴打一名黑人,但是法院还是宣判他们无罪,这一判决迅速导致了冲突事件。
1996年10月24日佛罗里达也发生了冲突事件,事故起因在于一名白人警察杀死了一名黑人驾驶员,在这次暴乱中,15人受伤。
2.独立宣言
十八世纪北美十三州人民反对美国殖民统治,进行独立战争的资产阶级文献。由杰斐逊起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它宣称人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政府的统治应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人民有权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在动员人民参加独立战争中,起过进步作用。
二、课文赏析
作为美国黑人著名的政治领袖的马丁·路德·金,不仅以其远见的卓识与超常的组织才能著称,同时,他的演讲也具有非凡的魅力,感情充沛,感召力极强,整个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
《我有一个梦想》同样具有了以上特点。这篇讲演词的中心是号召黑人为实现自由与平等,为争取公民权而共同斗争。他首先肯定了林肯一百年前颁布《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而后揭露了一百年后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的事实,讽刺了统治者对民权的空头许诺;抨击政府摧残黑人肉体和精神的罪恶,提醒美国政府"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和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最后演讲者满怀信心地描述了自己对未来在自由平等的绿洲上创建生活的梦想,表露了自己坚信有朝一日必将获得自由的心声。演讲直面听众,想听众之所想,讲听众之所讲,一次次地把演讲推向高潮。正义的呐喊,时代的呼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并成为永久昭示后人为自由、平等、人权奋斗的一座里程碑。
具有"黑人之音"美誉的马丁·路德·金,讲演言辞优美,设喻精巧。时而如飞瀑直下,气势如虹;时而如月涌大江,从容道来。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负使命于言辞,寄真情于听众。"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这是愤怒的控诉;"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这是理智的告诫;"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就不会满足""……"。这是激情的燃烧。马丁·路德·金用他对语言极高的驾驭能力,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励着众多的黑人兄弟去为自由、公正、平等而战。
总之,《我有一个梦想》,气度不凡,构思精巧,风格清新,文采斐然,无疑是讲坛上的永久佳作。
三、新闻综述
新闻综述:从白人警察枪杀黑人看美国种族歧视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最近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当地一名黑人近日被白人警察开枪打死,引发了民众抗议示威,并转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该市随后于12日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无限期宵禁。
4月7日,19岁的黑人青年托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察的追捕。当手无寸铁的托马斯试图逃跑时,白人警察竟开枪将他射杀。后据警方提供的资料,托马斯并无大过,只是涉嫌犯有一些行为不轨的轻微犯罪,其中包括无证驾驶和开车不系安全带。
辛辛那提市人口30多万,其中43%是黑人,自1995年以来,该市警察在执行任务时开枪打死15人,全部是黑人,仅去年11月以来就打死了4人。
托马斯的死引起了辛辛那提市居民的强烈愤慨。9日晚,800多名示威者聚集在警察局外抗议警方暴行,向警察局办公楼投掷石块。从10日开始,示威活动演变成一场全城的骚乱。一些人借机打砸枪烧街旁的商店和楼房,用石块、酒瓶和铁罐袭击无辜的路人,并与警察发生激烈的冲突。据报道,60多人在暴力事件中受伤,100多人被警方逮捕。就连美国总统布什也不得不出面干涉,要求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考虑联邦政府帮助辛辛那提市恢复正常秩序的方案。
辛辛那提市发生的种族骚乱并非偶然,它再次表明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美国的种族歧视闻名世界,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和在贩卖黑人奴隶基础上对黑人进行血腥奴役,是美国政府永远洗刷不掉的历史污点。
近年来,美国种族歧视丑闻迭起。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引发了洛杉矶大规模的种族冲突;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9年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枪杀再次引发了抗议浪潮。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各级经选举的公职里黑人只占5%。国家规定警察中有色人种必须占相当比例,但实际上各地的警察中黑人很少,而高级警察中黑人更少。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没有黑人当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华乐街的大投资公司中黑人高级职员也凤毛麟角。黑人和白人之间,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异和黑人的贫困化人人皆知。
种族歧视在美国的另一个表现是政府并没有拿出实际行动,改善黑人等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缩小他们与白人之间各方面的差异。美国5个最大的商业性有害废品堆中,有3个位于主要是黑人或拉美裔的居民区,60%的黑人和拉美裔住在有害废品堆的地区。此外,居住条件很差的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几乎得不到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或买房贷款。
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的囚犯为黑人,16%的囚犯为拉美裔。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
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每当它在国际舞台上挥舞"人权大棒"干涉别国内政的时候,种族问题使得"山姆大叔"的"叫嚷"显得那样底气不足,就连美国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种族主义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一。
(新华社2000年4月14日)
提示:数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字却是最好的明证;美国政府存在着种族歧视、种族主义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问题。种族问题不能真正解决,"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就会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美国的历史与政治舞台中。因为追求人权的平等是美国有色人种的一个永久性主题。
四、美文荐读
1.纪念林肯的新意义(1959年7月29日)
胡适
我很感谢美国政府邀我参加林肯总统的150年大庆典。
我是1946年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国民大会的一个代表,我想说一个故事,让我的美国朋友们知道林肯的思想怎样会变成了中华民国宪法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平常说,他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与美国林肯总统的三句话是相通的:林肯说的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当时还没有适当的翻译。中山先生的自己翻译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说,他的民族主义就是"民有",民权主义就是"民治",民生主义就是"民享"。
孙中山先生死在1925年。他死后21年,这些思想就概括在中华民国宪法的第一条里,这一条的全文是: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所以我们可以说,林肯的盖梯斯堡演说的一部分,用孙中山先生自己翻译的文字,永远生存在中华民国宪法里。我相信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对林肯表示的最高的崇敬。
今天我们庆祝林肯150年的纪念,正当全世界的危机时期,我们不能不感觉林肯的生平事业对我们有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新的意义就是:林肯当日面临的是一个分裂的国家,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分裂林肯的国家的,是一种把人作奴隶的制度。分裂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是一种把人作奴隶的新制度。
在100年前,林肯曾宣言:
"一个自己分裂的家庭是站不住的。"
"我相信,在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状态,这个政府是不能长久存在的……将来总有一天或者全部是奴隶,或者全部是自由人。"
林肯本人是反对奴隶制度的,他相信一切的人,无论什么地方都应该自由。
但他也是一个搞实际政治的政治家,所以他总不免有一种希望--一种无可奈何的希望:他总希望反对奴隶制度的人们能够"限制这种制度的推广",能够"把这种制度认作一种不可再推广的罪恶,但是因为这种制度确已存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只好容忍它,保护它"。
他这种希望,若用近几年流行的名词来说,可以叫做"围堵"和"共存"的政策(The policy of "Containment" and "Co-existence")。
但是林肯没有机会可以实行他的"围堵奴隶制度"的政策。从他被选作美国大总统,到他就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已有7个南方的邦宣告脱离联邦国家了,他们已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并且把独立各邦境内的多数炮台也占领了。
林肯就总统职之后39天,战争就爆发了--那个可怕的战争一直延长到4年之久。
林肯总统迟疑了一年半,方才颁布他的释放南方各邦境内全部黑奴的命令。最后的解放黑奴命令,是1863年元旦颁布的。
当他迟疑不决的时期,林肯在一封信里曾说:
"我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救这个联邦国家……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而可以救国,我要干的。如果解放全部奴隶而可以救国,我也要干的……"
当时战事的延长扩大,使他不能不承认释放奴隶的命令不但是道德上的必要,并且是军事上的必要。
直到今天,全世界最不忘记的,最崇敬的林肯,就是那位伟大的奴隶解放者林肯。
我们现在纪念林肯的生日,我们很自然的都回想到他在一百年前说的那几句富有预言意味的话:
"我相信,在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状态,这个政府是不能长久存在的……将来总有一天,或者全部都是奴隶,或者全部都是自由人。"
林肯在100年前说的这几句话,今天在我们的心里有着同情响应,正因为我们现在正面对着一种新起的,更残酷的奴役人们的身体与精神的奴隶制度--这种新起的奴隶制度已经把一个很大部分的人类都变作了奴隶,并且还在很严重地威胁着整个世界。
我们在自由世界的人,都常常忍不住要问问我们自己:
我们这个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世界能够长久存在吗?
这个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世界究竟还能够存在多么久呢?
是不是将来总会有一天--正如林肯在100年前预想将来会有一天,或者全部都是奴隶,或者全部都是自由人?
我相信,这是林肯在今天给我们的新意义。
提示: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学者,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59年7月29日,胡适参加美国总统林肯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了演讲。演讲中谈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一种新起的、更残酷的奴役人们的身体与精神的奴隶制度"--怎样以林肯思想、林肯精神去为今日世界的平等与和平而奋斗。
2.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1960年)
胡适
今天2月11日是爱迪生的113年纪念日。明天2月12日是林肯的151年纪念日。去年2月12日,我参加林肯150年纪念演说。今天我很高兴能参加爱迪生113年的纪念会。
林肯是自由的象征,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科学的根本是实验。爱迪生真是终身做实验的工作。他11岁时就在他家里的地窖里做化学试验;12岁时他在火车上卖报纸卖糖果,他就在火车的行李车上做他的化学实验。15岁时,他开始学电报,就开始做电学实验,要改进电报的器材与技术,从此他就终身没有离开电学试验了,就给电学开辟了新天地,给世界开辟了新文明,给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11岁开始做科学实验,直到他84岁去世,他整整做了73年的实验工作。所以我们称他做终身实验的科学圣人。
提示:在纪念科学家爱迪生的大会上,胡适着重以事实和数字说明问题,在简短的演讲中,共出现数字10次,充分表明了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这两篇均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辟》)
五、高考指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湖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令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选自《散文》2002年第3期)
1.作者在第②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1)它"经历了什么"?
(2)又在"等待着什么"?
2.作者在第⑧段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3.第⑨段中作者用四个比喻句来形象地展示"生命的极致",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由实入虚、化理为象,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孜孜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和无垠的胸怀的守望者,作者通过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吟诵了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从眼前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作者在这里用"斑驳的锈迹"形容铁椅的历尽沧桑和过去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E."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因而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
参考答案:
1.(1)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
(2)等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着生命的意义。
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声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
3."生命的极致"包含了:心灵的沟通引发了情感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敛的情感因热烈生活的触动而畅快淋漓地迸发;丰厚的经验和阅历积淀为人生的睿智;最初的理想在终将实现之时展现出至臻完美的境界。
4.AD

教 后 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