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我若为王》、《庄周买水》(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7阅读:
字号:|
 一. 教学内容:
《我若为王》、《庄周买水》

二. 作家简介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三. 文章分析
1. 作者的观点态度:
(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
(2)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
(3)呼唤民主制度。
“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 
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2. 简介“奴才”与“王”的不同特征:
奴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责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王:
单调、寂寞、孤独 
恍然大悟: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3. 王权和奴才是什么关系?
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庄周买水》(自读课)
(一)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88年。当时,虽然我国的市场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行政力量仍然在管制和干预市场;或者是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已经货币化、商品化了,但没有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那里,实行的仍然是行政审批的办法。
这种状况一方面扰乱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一方面则为官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制造了温床。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

(二)文章重点难点
1. 文章整体感知
本文的立意:
本文篇幅短小,但就是在千余字中引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传达出作者对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不仅讽刺了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而且深入表现了老百姓的艰难、忧虑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2. 本文的构思
杂文的构思往往不拘一格,与众不同,给读者以新鲜感。
    本文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从“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里生发新意,赋予其时代的内容。熔荒诞、正经于一炉,化历史、现实为一体。一是以“古事为据,与古事若即若离”,二是追求荒诞的艺术效果,做到离其形而传其神,使本文到达深层次的思想领域和完美的艺术天地。
3. 细节生动
本文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东海办事处通告牌上的苍颉体,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洋腔洋调的女秘书,濠梁吴主任的满面笑容和圆滑应对等,都巧用白描手法,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迥异的性格、不同的特征,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讽刺性。

(三)文章难点:本文结尾深化主题的作用
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表现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文章结尾一段深化了主题,使文章主题不止于讽刺不正之风这个大家习见的较浅的层次,而掘进到广大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甘霖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封建王权保重特权,不问德才,这句话假设娼妓也可以是王后,无情地讽刺了封建王权的颠倒黑白、逆情悖理。
B. 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他们是贵人。——这句话是倒装因果句,先说“无论”,后说“因为”,表明只要是皇亲国戚,就不管其他条件,一律受到奴才的谄媚阿谀。将“因为他们是贵人”置后,强调奴才们的王权意识。   
C. 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个倒装的假设句,将“即使是无法实现的”置后,意在说明王权至高无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和满足不了的欲望。
D. 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加着重号部分讲的几种人应属于“所有的人们”。作者把特意提出的这几种人放在句子最后,意在强调,在王的面前,不管什么人无一例外都是奴才,同时揭露奴才的王权思想和欺软怕硬的奴才相。
2.《庄周买水》文章开头写潮流不可阻挡、庄周弃文从商,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叹市场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冲击。
    B. 讽刺文人不甘寂寞,纷纷下海经商。
    C. 暴露作家在商品大潮中的不良心态。
    D. 表现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产生的历史背景。
3. 对文章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露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重大的社会问题。
    B. 批判干部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
    C 思索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D. 鞭挞社会上乱涨价、乱收费之风。
4.“我若为王”的四个自然段还批判了奴才思想。请根据文中描述,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奴才的性格特点。
    (1)                              
(2)                              
(3)                              
5. 简要说明下面几句话的深刻含义。
(1)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2)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                           
(3)“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6. 文章开头写庄子濠梁观鱼一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是什么?谈
谈你的理解。
(1)对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                         
(2)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7. 本文用了“涸辙之鲋”的典故。本文和典故中鱼的共同点是什么?“涸辙之鲋”故事的原意是什么? 本文赋予它的新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1)共同点:                           
(2)原意是:                           
(3)新意是:                           
(4)写作意图是:                      
8. 结尾一段,庄周敲桶而歌,唱的是“秋水时至”一段,文章赋予这段话的新意是什么?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什么?
(1)新意是:                            
(2)作用是:                            

二. 课外阅读
寻求生命的意义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却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经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管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又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 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                  
              (不超过50字)
2. 对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的认识,弗兰克与宗教观点迥异,请分别加以概述。(均不超过25字)
弗兰克认为:                                                 
宗教认为:                                                   
3. 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不超过70宇)
答:                                                         
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50字)
    答: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
A. 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 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受难的方式。
    C. 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D. 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E. 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