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9阅读:
字号:|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4.   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六)作业 
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 
B.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 
C.窗槛jià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g     砖砌qǐ  
D.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班配        一筹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耐烦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了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