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9阅读:
字号:小|大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