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17阅读:
字号:小|大
(一)导入
1.幻灯片展示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一桢。
2.请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学生主要了解其军
事、政治上的成就)
3.师补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
太阳”,而且是个优秀的书法家、诗人。他的“毛体”书
法,气韵生动,豪气冲天(出示《沁园春·长沙》手迹)。
他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我来说上句,请同学们对下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这些诗词,让我们对毛泽东的风格有一个整体认
识,就是豪放。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的兴趣偏于豪
放。”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更具体深入地感
受一下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说明]第一,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了预习的重要
性;第二,导入设计比较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
三,使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感受。
(二)诵读
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2生个别朗读,
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
[说明]自由朗读可解决词意,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
采,调动积极性,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师可相机
指导诵读。
(三)整体把握《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
哪几个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
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
“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
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明确:(1)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
寒秋图景。
生个别回答,同时马上追问:你由哪些内容得出“多姿
多彩、生机勃勃”等特点?生会以诗句“看万山红遍……万
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答。再追问:你可否将这几句具体品赏
一番?生会渐次品赏各句意象所表现的生机与气势,如点出
“万山、层林、漫江”等意象的宏伟壮阔,“红遍、尽染、
碧透”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击” 的搏击长空、矫健有
力,“翔”的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等等各处。此生若有疏漏,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或师生共同补充。
由此引入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
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古人
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
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
的秋景则生机盎然。“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
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所“抒”之情是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壮志豪情。
可先让生试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可知此
句是问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稍作引申即可得出结论。
师再问“谁来主沉浮,本词中有无回答”,引出学生对所忆
之事中“同学少年”的注意。
(3)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
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可让生概括此处同学少年的行动特点,如以天下为己
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此处幻灯出示毛
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相关事迹:在长沙第一师范学
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
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
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
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
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
争……
师点拨:正是这样的同学少年可主苍茫大地之沉浮,非
常含蓄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由上可知,本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生齐读,体会特点。(教师诵读指导:上阙“看”字和
下阙“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
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
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
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第二,上阕与下
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
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并通过教师的
追问使学生把握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意境
1.什么是意境?
幻灯展示两段文字:
(1)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
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
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
绪感受在弥漫。
2.幻灯展示写秋景的诗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桌互相讨论,试以一例进行说明。
明确: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景色。
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如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
匆匆”句充分地表达了惜花的情。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
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景物里充满着诗人的情趣,而
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段。“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
秋节。”在往十里长亭的路上,莺莺怀着伤感看着一路风
景,唱出这支动人心弦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是说
天高云淡,寥廓苍茫,令人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黄花
地”,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
的情怀。“西风紧”,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
凉。“北雁南飞”,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
冬,而张生就要北上。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
“霜林醉”,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杜牧就有“霜叶
红于二月花”的赞词,可是当莺莺面对那一片霜林,生出怎
样的感受呢?在她看来,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这就是移情于景。在[端正好]里,秋日的天空、秋花、
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
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
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
境,秋景瑟瑟,离情依依,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赏析《沁园春·长沙》 的意境。要求:
(1)描述呈现的秋景
同学们以“我看见……”为开头,描述秋景。
(2)概括: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沁园春·长沙》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
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3)结合背景,体味情绪
明确:《沁园春·长沙》描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
意契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
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
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
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
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青年时代的毛泽
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
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说明]第一,由景到情,情景交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
词意境的特点和赏析意境的方法;第二,通过创作背景的介
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第
三,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
(五)课堂总结
1.请同学们以“《沁园春·长沙》赏析”为副标题,给
它拟一个正标题。
2.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可以进行比较。
3.布置作业:以所拟的标题为题,写一篇短小评论。
[说明]第一,可以反馈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第二,比
较学生的答案可形成交流互动;第三,每人都为课外作文确
定一个主题。
1.幻灯片展示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一桢。
2.请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学生主要了解其军
事、政治上的成就)
3.师补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
太阳”,而且是个优秀的书法家、诗人。他的“毛体”书
法,气韵生动,豪气冲天(出示《沁园春·长沙》手迹)。
他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我来说上句,请同学们对下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这些诗词,让我们对毛泽东的风格有一个整体认
识,就是豪放。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的兴趣偏于豪
放。”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更具体深入地感
受一下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说明]第一,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了预习的重要
性;第二,导入设计比较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
三,使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感受。
(二)诵读
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2生个别朗读,
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
[说明]自由朗读可解决词意,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
采,调动积极性,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师可相机
指导诵读。
(三)整体把握《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
哪几个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
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
“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
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明确:(1)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
寒秋图景。
生个别回答,同时马上追问:你由哪些内容得出“多姿
多彩、生机勃勃”等特点?生会以诗句“看万山红遍……万
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答。再追问:你可否将这几句具体品赏
一番?生会渐次品赏各句意象所表现的生机与气势,如点出
“万山、层林、漫江”等意象的宏伟壮阔,“红遍、尽染、
碧透”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击” 的搏击长空、矫健有
力,“翔”的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等等各处。此生若有疏漏,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或师生共同补充。
由此引入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
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古人
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
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
的秋景则生机盎然。“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
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所“抒”之情是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壮志豪情。
可先让生试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可知此
句是问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稍作引申即可得出结论。
师再问“谁来主沉浮,本词中有无回答”,引出学生对所忆
之事中“同学少年”的注意。
(3)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
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可让生概括此处同学少年的行动特点,如以天下为己
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此处幻灯出示毛
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相关事迹:在长沙第一师范学
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
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
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
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
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
争……
师点拨:正是这样的同学少年可主苍茫大地之沉浮,非
常含蓄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由上可知,本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生齐读,体会特点。(教师诵读指导:上阙“看”字和
下阙“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
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
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
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第二,上阕与下
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
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并通过教师的
追问使学生把握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意境
1.什么是意境?
幻灯展示两段文字:
(1)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
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
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
绪感受在弥漫。
2.幻灯展示写秋景的诗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桌互相讨论,试以一例进行说明。
明确: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景色。
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如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
匆匆”句充分地表达了惜花的情。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
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景物里充满着诗人的情趣,而
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段。“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
秋节。”在往十里长亭的路上,莺莺怀着伤感看着一路风
景,唱出这支动人心弦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是说
天高云淡,寥廓苍茫,令人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黄花
地”,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
的情怀。“西风紧”,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
凉。“北雁南飞”,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
冬,而张生就要北上。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
“霜林醉”,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杜牧就有“霜叶
红于二月花”的赞词,可是当莺莺面对那一片霜林,生出怎
样的感受呢?在她看来,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这就是移情于景。在[端正好]里,秋日的天空、秋花、
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
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
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
境,秋景瑟瑟,离情依依,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赏析《沁园春·长沙》 的意境。要求:
(1)描述呈现的秋景
同学们以“我看见……”为开头,描述秋景。
(2)概括: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沁园春·长沙》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
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3)结合背景,体味情绪
明确:《沁园春·长沙》描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
意契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
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
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
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
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青年时代的毛泽
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
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说明]第一,由景到情,情景交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
词意境的特点和赏析意境的方法;第二,通过创作背景的介
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第
三,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
(五)课堂总结
1.请同学们以“《沁园春·长沙》赏析”为副标题,给
它拟一个正标题。
2.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可以进行比较。
3.布置作业:以所拟的标题为题,写一篇短小评论。
[说明]第一,可以反馈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第二,比
较学生的答案可形成交流互动;第三,每人都为课外作文确
定一个主题。
曾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