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23阅读:
字号:小|大
背景分析
《祝福》是新教材第二册的第一课。此前,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社戏》,因而对鲁迅小说的精彩与传神有所了解。但因鲁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当今的时代间隔久远,加之文白夹杂,不好理解,因而学生对之兴趣不浓。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祝福》运用语言、肖像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十分高明,令人叹为观止;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超凡脱俗,实在惊心动魄。因此,教学时应将二者确定为主要目标。“单元要求”中提示教学时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此,应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体会的多元化,张扬创造性阅读,力倡批判性阅读。因此,教学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组织好、引导好、激励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思路
(A课时)引导自主阅读——(B课时)组织合作交流——(C课时)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策略
三个课时三个目标。从情节入手,渐入佳境。分步推进,高潮迭起。教师多方巧导,精心组织,适时激励,让学生乐于阅读,乐于提问,乐于交流,乐于表演,乐于演说,乐于探究,乐于作业。
精彩片段
A课时片段:情节赏析
师:同学们!年过得好吗?
生:(齐声)好!
师:好在哪些方面?
生:吃得好!玩得好!
师:说具体点儿。
生:(抢着说)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名山秀水,还有放鞭放炮,走亲访友,得了不少压岁钱……
师:哇!你们真幸福啊!太幸福了!可是祥林嫂的年过得怎么样呢?(生你看我,我看你,感到好奇)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的小说——《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吧。
生:(立即翻开了课本)
师:且慢。同学们在上学期没学过小说,但在初中学过小说吧?
生:学过!
师:学的是谁的小说?
生:鲁迅和契诃夫的。
师:学过鲁迅的那些小说?
生:《孔乙己》、《故乡》、《社戏》。
师:同学们记性不错!那么,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吗?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同学们了不起!记得很准确!那么,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吧?
生:是!(齐声回答)
师:那么,是小说的什么吸引着你们呢?
生:故事情节。(齐声回答)
师:好。请同学们划分出《祝福》的故事情节,同时,圈点出疑难之处。看谁的阅读效果最好!课文篇幅较长,但既要看得快,又要印象深,疑难要找准,注释要细斟。限时15分钟。
生:(众头扎进了课文)
师:好!时间到 !祥林嫂的年过得好吗?
生:(齐答)不好!死了!
师:怎么死的?
生:(齐答)穷死的。
师:“穷死的。”这是小说中那个短工的话。到底是冻死的,还是饿死的?
生:(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冻死的;(有的说)饿死的;(有的说)又冻又饿。
师:受冻挨饿只是肉体上的痛苦。根据情节想象一下,还有没有精神方面的原因?
生:(有的说)想儿子想死的;(有的说)想全家团聚想死的;(有的说)为自己的遭遇想不通气死的。 (这些答案均远远超出了课本的字面和参考书的局限)
师:那么,祝福》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首先写——
生:鲁镇过年祝福的情景和“我”与“四叔”谈话的总不投机,还有“四叔”书房的陈设。
师:这是序幕还是开端?
生:(有的说)序幕;(有的说)开端。
师:是序幕还是开端,要看主要人物出场没有。
生:(议论声)主要人物是祥林嫂,没有出场。
师:如果故事的主人公尚未出场,那么能不能算故事的开端?
生:不能。只能算序幕。
师:对!序幕在小说中又叫背景。《祝福》先写序幕。接着写的是什么?
生:(有的说)祥林嫂之死;(有的说)祥林嫂没能活到新年;(有的说)“我”与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及关于祥林嫂的死讯。
师:说的都不错。那么在情节结构上这叫结局,还是叫开端?
生:(有的说)结局;(有的说)开端。
师:结局是主人公的结果,开端是主人公开始的一段故事。祥林嫂死了,这是结局还是开端?
生:结局。(齐声回答)
师:小说先写结局,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生:倒叙。(齐声回答)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倒叙?请根据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各抒己见。数聪明人物,还看现在!请举手回答。
生1:为了吸引读者。
生2:为了更加惊心动魄。
生3:为了设下悬念,扣人心弦。
生4:把祥林嫂死于大年夜这结局提到前面写,更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探究祥林嫂死的深层原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体会!特别是最后一名同学说的具体、明确、有深度!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读到祥林嫂之死确实想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吗?
生:是的!
师:从情节上看,祥林嫂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下面的情节依次当如何概括?谁是抢答黑马?
生1:后面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后到鲁家打工,这时候她勤劳又伶俐,受蔑视却满足。接着是:她第二次丧夫又丧子后再到鲁家打工仍勤劳却迟钝,祝福时饱受厌恶,生活中受尽嘲弄,精神上遭到重重打击,神情痴呆,成了木偶人,终被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
生2:我想说得简洁些。
师:好!鼓掌欢迎!
生2:谢谢。结局后面的情节依次是:初到鲁家打工自我满足;再到鲁家打工饱受厌恶;终被打发出门而沦为乞丐。
师:好!简明扼要!还有没有更好的?能否将开端、发展、高潮划分出来?
生3:我说!开端:初到鲁家自我满足;发展:再到鲁家倍受厌恶;高潮:扫地出门沦为乞丐。
师生:(掌声雷动)
师:你们对这高潮和结局的设计有何看法?
生:(沉默)
师:还可以有哪几种方案?
生A:被赶出了鲁家,她可以到别处去打工。
生B:我反对。她已变得痴痴呆呆,“直是一个木偶人”,“记性尤其坏”。谁要她?
师:引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方法很好。有理有据!接着谁说?
生C:她可以去投靠娘家。
生D:反对!她已经没有娘家了。
师:何以见得?
生D:课文里一直没出现她娘家的人?也许她从小就是个孤儿,也许她娘家的人都死了。
师:你钻得很深。很有想象力!不过即使她娘家还有人,又能怎么样呢?哪个时候,人们都讲:“嫁出门的女——”
生 :“泼出门的水。”
师:祥林嫂回到娘家,娘家会收留她吗?
生众:(摇头)不会。
师:还有没有其它方案呢?
生E:还是回婆家好,“上头又没有婆婆”,就一个人过。
师:我反对。婆家的族人不允许。那时候族权也是一座大山啊!
生F:既然走投无路,就离开鲁家立即自杀,也比做乞丐强!
生:(鼓掌)
师:看来,大家希望祥林嫂有骨气,有彻底的反抗精神。这很好!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唤醒民众基本相合。可是,倘若安排她被赶出了鲁家之后,立即去自杀,不做段时间的乞丐,不受尽人间的煎熬,能充分揭露世人的冷酷吗?能充分激起读者的同情吗?主题会有如此深刻吗?(生点头,并热烈鼓掌)大家喜欢故事情节,那么,下面请大家说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行吗?
生:(沉默)
师:试想如果没有情节,人物形象会怎样?
生:(有的说)不生动;(有的说)没趣味;(有的说)没吸引力。
师:说的都没错。但不全面。大家知道,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波澜起伏,一浪高过一浪。而人物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吗?如祥林嫂,她一开始就唠叨吗?一开始就痴呆吗?一开始就忘事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么,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你是靠什么发现的?
生:故事情节。
师:故事情节的展开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了什么作用?是固定还是推动?
生:推动。
师:情节是人物的什么?能否打个比方?
生:(沉思)
师:谁先说?
生1:情节是人物游泳的河流。
生2: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土地。
生3:情节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师:说得太好了!情节是人物跨越的群山!情节是人物的长征之路!行吗?
生:(热烈鼓掌)
B课时片段:人物争议
师:同学们,小说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的。因此,本节课我们以评价人物性格和赏析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为目标。请大家在向对方提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评价和赏析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必要的朗读、表演和引用。我们将全班灵活地划分为:男儿组、女儿组;干部组、群众组;原来的一二三四组。大家可随意选一个小组发问。我们先评价人物性格。评价谁?由提问者从课文中自由选择。谁先提问,举手竞争。答者数人,虽同在一组,可观点不要强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行,反对人云亦云。问题提得好,你是先发制人;问题答得好,你是后发制人。问题提得好,须有争论价值,问题答得好,要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及相关的知识。进攻与防守都要抓住良机。机不可失。请各自为本组争光吧!看风景哪边独好!现在开始!
女生1:我向男生组发问——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小叔子,还有另外两个男人,你们对他们如何评价?(女生鼓掌)
男生1:这几个男人都没把祥林嫂当人看。鲁四爷自私、冷酷、保守、顽固,反对变法,反对进步,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对祥林嫂的歧视、厌恶毁灭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祥林嫂的小叔子没良心、自私、狠毒,竟拿自己安分、善良、勤劳的嫂子换娶媳妇的财礼,还伙同两个男人擒住祥林嫂强迫她与男人拜天地;那两个男人很野蛮,显然是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的亲人和帮凶。我很讨厌他们。(热烈鼓掌)
男生2:我觉得那两个男人和小叔子是大老粗可以原谅。(众笑)但鲁四老爷身为知识分子,却那样封建、保守、自私、冷酷,他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元凶,在道德法庭上应判斩首示众!(掌声)
师:鲁四老爷读的是些什么书?他的道德观跟我们一样吗?他的思想是从哪儿来的?课文里有没有交代?
男生3:他读的是理学,讲的是理学,书房里摆的全是理学的书,他的思想是从理学中来的。
师:理学主张什么?课本里有没有注释?
生众:有。
师:怎么注释的?
生众: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妇女守节。
师:“存天理,灭人欲”如何理解?
生:(众默然,一人说)注释不详,没说清楚。
师:就是要认命,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理学认为,妇女死了丈夫改嫁是不认命,是放纵女人的欲望,是不守节操的表现。封建迷信宣扬妇女不守贞节,连鬼神都不能宽恕。
生:(都点头)原来,鲁四老爷的思想就是中了理学的流毒。(一人说)他也是个“非典”病人。(笑声)
师:比方不错!那么,鲁四老爷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元凶吗?
生:(齐答)不是。
师:罪魁祸首、元凶是谁?
生:理学和封建迷信思想。
师:鲁四老爷有没有责任呢?
生:(沉默)
师:请看小说后注明的写作时间。
生:(齐答)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
师: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共和时代已经进入,五四运动已经爆发,共产党已经诞生,大革命正在酝酿。人们呼唤着新文化、新道德。鲁四老爷与时俱进了吗?
生:没有。
师:他竟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反对进步,大骂新党,仍然维护封建道德,面对祥林嫂的遭遇毫不同情,反而雪上加霜,榨尽了油水再将她扫地出门,不顾她的死活。你们说——对祥林嫂的死,他究竟有没有责任?
生:(齐答)有!
师:继续发问!
男生4:我问女生组——祥林嫂有没有彻底的反抗精神?(男生热烈鼓掌)
女生2:有。
男生4:表现在哪里?请表演一下。(男生热烈鼓掌)一定要符合课文中的描述。
(男女生合作表演拜天地一段)
男生4:大家看清了。不错,祥林嫂的确具有反抗精神。“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彻底的吗?撞头之后,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后来还生了个儿子,长胖了。(笑声如潮)她怎么不逃跑?怎么不以死抗争呢?(掌声雷动)
女生3:我反对!在当时的情况下,男家一定会有防备,他逃不了,也死不了。
男生5:我认为,想逃就逃得了,想死就死得了。还有,祥林嫂去庙里捐了门槛,照旧赎不了罪,并且失去了做奴隶的权利,从此本应觉醒,应当把柳妈臭骂一顿,不信人死了还有灵魂,然而她只是有了一点怀疑,而且最后还是倾向于相信了。这也说明她的反抗精神是不彻底的,她自己也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俘虏,她自己也有责任。(热烈鼓掌)
师 :好!精彩!谁继续提问?
一组生1:我向三组同学发问——祥林嫂是文学画廊里的不朽形象。她为何不朽?(三组沉默,一组鼓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封建意识?还有没有祥林嫂的影子?
生众:(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一组生1:没有?请说说理由。必须由三组的同学说。
三组生1:(女)我觉得封建意识已基本消灭,也没有祥林嫂这样的妇女了。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有“三•八”妇女节,还有《妇女权益保障法》。
生2:(男)现在有些妇女比男人还狠,男人往往得“妻管严”。(众哄堂大笑)
生3:(女)听说,找工作,有些单位最欢迎女同志。
生4:(男)妇女改嫁已不再是新鲜事。
一组生1:有?理由何在?
三组生5:(男)看大街小巷的算命先生摆摊设点,就可见封建残余还在。围着的主要是妇女,就可见祥林嫂的影子还在。
生6:(女)我补充——翻开报刊杂志,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屡见不鲜,打工受骗的比比皆是,往往有苦难诉。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百依百顺的女性还不少。请我们的语文老师说,是不是?
师:(情不自禁地演讲)我说——是!在偏僻的山区,落后的农村,未开发的地方,甚至武汉这样的城市里,有封建意识的人还少吗?信奉封建迷信的,大有人在呀!大家请看:订婚查八字,结婚择吉日,修房看风水,埋人请道士,出行要看期,不顺抽彩头,病灾就算命。求神拜佛。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这些封建思想不是还在毒害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某些人吗?有些妇女死了丈夫,提出改嫁,被婆家霸尽财产,甚至霸住孩子,不知诉诸法庭,只得含泪空手而去。看来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流毒甚远甚广,遗臭几千年啊!(热烈鼓掌)那么,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这个形象,到底为何不朽呢?
生7: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生8:祥林嫂形象的意义不仅限于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还在于呼唤人间的良知和真情。现在的打工者在不少人的思想意识里地位低下,在老板面前和社会上常遭冷遇。“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笑声+掌声)
师:对!她的意义超越了时空!至今还在唤起疗救者的注意!感谢鲁迅先生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不朽的形象啊!(热烈鼓掌)
群众1:我问干部组——该如何评价柳妈这个人物?(热烈鼓掌)
干部1:柳妈是个无聊、冷漠、幸灾乐祸的人,是害死祥林嫂的主犯。她嘲笑祥林嫂头上的伤疤,把她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扬”出去,让大家谈笑。她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心里很“满足”。还骗她花将近一年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赎罪。像她这样的妇女,现在也有,令人讨厌。
干部2:我有点反对——柳妈劝祥林嫂去庙里捐门槛赎罪,也许本无恶意,只是出于迷信思想。
干部3:柳妈还有虚伪的一面。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她和周围程度不同冷酷的人们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害死了祥林嫂。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评论人物性格就暂到这里吧。
C课时片段:环境考察
师:祥林嫂是一个善女人,还是一个“谬种”?
生:善女人。
师:她善在何处?
生:勤劳、善良、安分,开始很健康,很能干,模样也不丑。
师:可鲁四老爷为什么讨厌他,骂她是个“谬种”?
生:嫌她是个寡妇,讨厌她改嫁,克死了两个男人和儿子,败坏风俗。
师:四婶为什么不让她沾祭器?
生:同样的原因,怕不吉利。
师:有谁在同情她呢?请举手回答。
生1:小说中的“我”同情她。
师:同情了多长时间呢?同情的程度又如何呢?对祥林嫂的答话模棱两可,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吗?关于“我”逃开祥林嫂的动作和逃开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请大家再看看、议议。
生 众:(看后议论)他只有一点同情;短暂的同情;他不讲真话,逃避,还开脱责任。
师:能找出一个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人吗?
生2:卫老婆子为她找了两次工作,这说明她有一点同情心。
生3:反对。卫老婆子是个生意精、人贩子,给祥林嫂找工作,只是为了赚取中介费。
师:你看问题好深刻!
生4:四婶还是有点同情心的,鲁四老爷始终讨厌祥林嫂,可她还是说服了鲁四老爷,收下了她。
生5:我反对。不要一叶障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四婶只是因为看她是个“安分耐劳”的人,才收下她为他们卖命,结果血汗榨干了就炒了她的鱿鱼,露出了本相。(热烈鼓掌)
师:镇里的人对祥林嫂的一连串遭遇,态度怎样?
生6:“许多人”开始同情得流泪,接着是 “咀嚼”、“赏鉴“,后来是“烦厌”、唾弃,甚至嘲笑。
师:看来,找不出一个真正同情她的人。是吗?
生:(全班齐答)是!
师:(很动情地说)祥林嫂花了接近一年的血汗钱捐了门槛,还是不能赎罪,祭祖时,四婶竟更加讨厌她。于是,很快,她痴呆了,丢三忘四了,被鲁家扫地出门了。她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同情的人。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啊!在她的周围,全是被封建思想毒害又自以为是的人。富人也好,穷人也罢,都把她视作一个多余的人,甚至笑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一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这就注定了她早死的悲惨结局。我们由此看到的不只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祥林嫂只是其中最不幸的一个。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生:(都动了感情)是!
师:那么,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起了什么作用?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请举手回答。
生1: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的生活背景里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物性格显得真实,有必然性,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
师:代表性+普遍性=典型性。(边说边板书)
生2: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如:我们看到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发现了鲁四老爷顽固的封建思想的来源。环境描写还可以预示人物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了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就猜到了她的结果可能很惨。
生3: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使之更鲜明,主题更有社会意义,更深刻。
师:同学们真棒!写小说的目的是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没有典型环境的描写,就反映不出社会生活,也塑造不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好花需要绿叶扶,明月需要众星捧,真善美需要假恶丑来衬。而且,人的活动本身就离不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你们说是吗?
生:(都点头)是。
师:祥林嫂是鲁镇这个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也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
巧留作业:
师:既然《祝福》写得这么好,那么请大家多想想:课文四处写祝福的匠心;多读读:祥林嫂反复讲述丧子经过的话;再做做:课后品味语言的第三大题。另外,出作文题4道(选做一题):
1、元凶是谁 2、替祥林嫂写封诉状 3、“我”的检讨书 4、画眼艺术
影剧推荐:电影《祝福》 越剧《祥林嫂》
教后反思
阅读的个性化,就是主体阅读的独特价值体现。只有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才能将读物内化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本课教学,先后围绕《祝福》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的匠心展开了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激励下,以课文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想象、经历、体验及已有的相关知识,各抒己见,时有亮点,如:关于祥林嫂死因的探寻,关于情节对人物的作用的讨论,关于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的争鸣都彰显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他们见解独到,又持之有据;联想丰富,又合情合理;表述各异,又异曲同工。
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实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彻底废除教师的一言堂,坚决淡化教参的权威性,慎重推敲专家的结论,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警察,不是裁判,不是权威,而是导游者、合作者、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好,组织好,激励好。
引导好就是要导得巧。一要紧扣作品,二要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三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组织好就是要组织得法。一要面向全体,二要关注个别,三要灵活多样;激励好就是要激在火候。一要多给面子,二要实事求是,三要鼓舞人心。
个性化的阅读应当重视个性化的朗读。生读、师读、录音读相互比较,认真评析,效果极佳。
《祝福》是新教材第二册的第一课。此前,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社戏》,因而对鲁迅小说的精彩与传神有所了解。但因鲁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当今的时代间隔久远,加之文白夹杂,不好理解,因而学生对之兴趣不浓。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祝福》运用语言、肖像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十分高明,令人叹为观止;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超凡脱俗,实在惊心动魄。因此,教学时应将二者确定为主要目标。“单元要求”中提示教学时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此,应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体会的多元化,张扬创造性阅读,力倡批判性阅读。因此,教学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组织好、引导好、激励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思路
(A课时)引导自主阅读——(B课时)组织合作交流——(C课时)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策略
三个课时三个目标。从情节入手,渐入佳境。分步推进,高潮迭起。教师多方巧导,精心组织,适时激励,让学生乐于阅读,乐于提问,乐于交流,乐于表演,乐于演说,乐于探究,乐于作业。
精彩片段
A课时片段:情节赏析
师:同学们!年过得好吗?
生:(齐声)好!
师:好在哪些方面?
生:吃得好!玩得好!
师:说具体点儿。
生:(抢着说)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名山秀水,还有放鞭放炮,走亲访友,得了不少压岁钱……
师:哇!你们真幸福啊!太幸福了!可是祥林嫂的年过得怎么样呢?(生你看我,我看你,感到好奇)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的小说——《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吧。
生:(立即翻开了课本)
师:且慢。同学们在上学期没学过小说,但在初中学过小说吧?
生:学过!
师:学的是谁的小说?
生:鲁迅和契诃夫的。
师:学过鲁迅的那些小说?
生:《孔乙己》、《故乡》、《社戏》。
师:同学们记性不错!那么,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吗?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同学们了不起!记得很准确!那么,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吧?
生:是!(齐声回答)
师:那么,是小说的什么吸引着你们呢?
生:故事情节。(齐声回答)
师:好。请同学们划分出《祝福》的故事情节,同时,圈点出疑难之处。看谁的阅读效果最好!课文篇幅较长,但既要看得快,又要印象深,疑难要找准,注释要细斟。限时15分钟。
生:(众头扎进了课文)
师:好!时间到 !祥林嫂的年过得好吗?
生:(齐答)不好!死了!
师:怎么死的?
生:(齐答)穷死的。
师:“穷死的。”这是小说中那个短工的话。到底是冻死的,还是饿死的?
生:(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冻死的;(有的说)饿死的;(有的说)又冻又饿。
师:受冻挨饿只是肉体上的痛苦。根据情节想象一下,还有没有精神方面的原因?
生:(有的说)想儿子想死的;(有的说)想全家团聚想死的;(有的说)为自己的遭遇想不通气死的。 (这些答案均远远超出了课本的字面和参考书的局限)
师:那么,祝福》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首先写——
生:鲁镇过年祝福的情景和“我”与“四叔”谈话的总不投机,还有“四叔”书房的陈设。
师:这是序幕还是开端?
生:(有的说)序幕;(有的说)开端。
师:是序幕还是开端,要看主要人物出场没有。
生:(议论声)主要人物是祥林嫂,没有出场。
师:如果故事的主人公尚未出场,那么能不能算故事的开端?
生:不能。只能算序幕。
师:对!序幕在小说中又叫背景。《祝福》先写序幕。接着写的是什么?
生:(有的说)祥林嫂之死;(有的说)祥林嫂没能活到新年;(有的说)“我”与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及关于祥林嫂的死讯。
师:说的都不错。那么在情节结构上这叫结局,还是叫开端?
生:(有的说)结局;(有的说)开端。
师:结局是主人公的结果,开端是主人公开始的一段故事。祥林嫂死了,这是结局还是开端?
生:结局。(齐声回答)
师:小说先写结局,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生:倒叙。(齐声回答)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倒叙?请根据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各抒己见。数聪明人物,还看现在!请举手回答。
生1:为了吸引读者。
生2:为了更加惊心动魄。
生3:为了设下悬念,扣人心弦。
生4:把祥林嫂死于大年夜这结局提到前面写,更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探究祥林嫂死的深层原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体会!特别是最后一名同学说的具体、明确、有深度!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读到祥林嫂之死确实想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吗?
生:是的!
师:从情节上看,祥林嫂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下面的情节依次当如何概括?谁是抢答黑马?
生1:后面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后到鲁家打工,这时候她勤劳又伶俐,受蔑视却满足。接着是:她第二次丧夫又丧子后再到鲁家打工仍勤劳却迟钝,祝福时饱受厌恶,生活中受尽嘲弄,精神上遭到重重打击,神情痴呆,成了木偶人,终被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
生2:我想说得简洁些。
师:好!鼓掌欢迎!
生2:谢谢。结局后面的情节依次是:初到鲁家打工自我满足;再到鲁家打工饱受厌恶;终被打发出门而沦为乞丐。
师:好!简明扼要!还有没有更好的?能否将开端、发展、高潮划分出来?
生3:我说!开端:初到鲁家自我满足;发展:再到鲁家倍受厌恶;高潮:扫地出门沦为乞丐。
师生:(掌声雷动)
师:你们对这高潮和结局的设计有何看法?
生:(沉默)
师:还可以有哪几种方案?
生A:被赶出了鲁家,她可以到别处去打工。
生B:我反对。她已变得痴痴呆呆,“直是一个木偶人”,“记性尤其坏”。谁要她?
师:引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方法很好。有理有据!接着谁说?
生C:她可以去投靠娘家。
生D:反对!她已经没有娘家了。
师:何以见得?
生D:课文里一直没出现她娘家的人?也许她从小就是个孤儿,也许她娘家的人都死了。
师:你钻得很深。很有想象力!不过即使她娘家还有人,又能怎么样呢?哪个时候,人们都讲:“嫁出门的女——”
生 :“泼出门的水。”
师:祥林嫂回到娘家,娘家会收留她吗?
生众:(摇头)不会。
师:还有没有其它方案呢?
生E:还是回婆家好,“上头又没有婆婆”,就一个人过。
师:我反对。婆家的族人不允许。那时候族权也是一座大山啊!
生F:既然走投无路,就离开鲁家立即自杀,也比做乞丐强!
生:(鼓掌)
师:看来,大家希望祥林嫂有骨气,有彻底的反抗精神。这很好!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唤醒民众基本相合。可是,倘若安排她被赶出了鲁家之后,立即去自杀,不做段时间的乞丐,不受尽人间的煎熬,能充分揭露世人的冷酷吗?能充分激起读者的同情吗?主题会有如此深刻吗?(生点头,并热烈鼓掌)大家喜欢故事情节,那么,下面请大家说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行吗?
生:(沉默)
师:试想如果没有情节,人物形象会怎样?
生:(有的说)不生动;(有的说)没趣味;(有的说)没吸引力。
师:说的都没错。但不全面。大家知道,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波澜起伏,一浪高过一浪。而人物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吗?如祥林嫂,她一开始就唠叨吗?一开始就痴呆吗?一开始就忘事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么,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你是靠什么发现的?
生:故事情节。
师:故事情节的展开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了什么作用?是固定还是推动?
生:推动。
师:情节是人物的什么?能否打个比方?
生:(沉思)
师:谁先说?
生1:情节是人物游泳的河流。
生2: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土地。
生3:情节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师:说得太好了!情节是人物跨越的群山!情节是人物的长征之路!行吗?
生:(热烈鼓掌)
B课时片段:人物争议
师:同学们,小说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的。因此,本节课我们以评价人物性格和赏析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为目标。请大家在向对方提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评价和赏析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必要的朗读、表演和引用。我们将全班灵活地划分为:男儿组、女儿组;干部组、群众组;原来的一二三四组。大家可随意选一个小组发问。我们先评价人物性格。评价谁?由提问者从课文中自由选择。谁先提问,举手竞争。答者数人,虽同在一组,可观点不要强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行,反对人云亦云。问题提得好,你是先发制人;问题答得好,你是后发制人。问题提得好,须有争论价值,问题答得好,要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及相关的知识。进攻与防守都要抓住良机。机不可失。请各自为本组争光吧!看风景哪边独好!现在开始!
女生1:我向男生组发问——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小叔子,还有另外两个男人,你们对他们如何评价?(女生鼓掌)
男生1:这几个男人都没把祥林嫂当人看。鲁四爷自私、冷酷、保守、顽固,反对变法,反对进步,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对祥林嫂的歧视、厌恶毁灭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祥林嫂的小叔子没良心、自私、狠毒,竟拿自己安分、善良、勤劳的嫂子换娶媳妇的财礼,还伙同两个男人擒住祥林嫂强迫她与男人拜天地;那两个男人很野蛮,显然是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的亲人和帮凶。我很讨厌他们。(热烈鼓掌)
男生2:我觉得那两个男人和小叔子是大老粗可以原谅。(众笑)但鲁四老爷身为知识分子,却那样封建、保守、自私、冷酷,他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元凶,在道德法庭上应判斩首示众!(掌声)
师:鲁四老爷读的是些什么书?他的道德观跟我们一样吗?他的思想是从哪儿来的?课文里有没有交代?
男生3:他读的是理学,讲的是理学,书房里摆的全是理学的书,他的思想是从理学中来的。
师:理学主张什么?课本里有没有注释?
生众:有。
师:怎么注释的?
生众: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妇女守节。
师:“存天理,灭人欲”如何理解?
生:(众默然,一人说)注释不详,没说清楚。
师:就是要认命,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理学认为,妇女死了丈夫改嫁是不认命,是放纵女人的欲望,是不守节操的表现。封建迷信宣扬妇女不守贞节,连鬼神都不能宽恕。
生:(都点头)原来,鲁四老爷的思想就是中了理学的流毒。(一人说)他也是个“非典”病人。(笑声)
师:比方不错!那么,鲁四老爷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元凶吗?
生:(齐答)不是。
师:罪魁祸首、元凶是谁?
生:理学和封建迷信思想。
师:鲁四老爷有没有责任呢?
生:(沉默)
师:请看小说后注明的写作时间。
生:(齐答)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
师: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共和时代已经进入,五四运动已经爆发,共产党已经诞生,大革命正在酝酿。人们呼唤着新文化、新道德。鲁四老爷与时俱进了吗?
生:没有。
师:他竟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反对进步,大骂新党,仍然维护封建道德,面对祥林嫂的遭遇毫不同情,反而雪上加霜,榨尽了油水再将她扫地出门,不顾她的死活。你们说——对祥林嫂的死,他究竟有没有责任?
生:(齐答)有!
师:继续发问!
男生4:我问女生组——祥林嫂有没有彻底的反抗精神?(男生热烈鼓掌)
女生2:有。
男生4:表现在哪里?请表演一下。(男生热烈鼓掌)一定要符合课文中的描述。
(男女生合作表演拜天地一段)
男生4:大家看清了。不错,祥林嫂的确具有反抗精神。“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彻底的吗?撞头之后,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后来还生了个儿子,长胖了。(笑声如潮)她怎么不逃跑?怎么不以死抗争呢?(掌声雷动)
女生3:我反对!在当时的情况下,男家一定会有防备,他逃不了,也死不了。
男生5:我认为,想逃就逃得了,想死就死得了。还有,祥林嫂去庙里捐了门槛,照旧赎不了罪,并且失去了做奴隶的权利,从此本应觉醒,应当把柳妈臭骂一顿,不信人死了还有灵魂,然而她只是有了一点怀疑,而且最后还是倾向于相信了。这也说明她的反抗精神是不彻底的,她自己也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俘虏,她自己也有责任。(热烈鼓掌)
师 :好!精彩!谁继续提问?
一组生1:我向三组同学发问——祥林嫂是文学画廊里的不朽形象。她为何不朽?(三组沉默,一组鼓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封建意识?还有没有祥林嫂的影子?
生众:(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一组生1:没有?请说说理由。必须由三组的同学说。
三组生1:(女)我觉得封建意识已基本消灭,也没有祥林嫂这样的妇女了。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有“三•八”妇女节,还有《妇女权益保障法》。
生2:(男)现在有些妇女比男人还狠,男人往往得“妻管严”。(众哄堂大笑)
生3:(女)听说,找工作,有些单位最欢迎女同志。
生4:(男)妇女改嫁已不再是新鲜事。
一组生1:有?理由何在?
三组生5:(男)看大街小巷的算命先生摆摊设点,就可见封建残余还在。围着的主要是妇女,就可见祥林嫂的影子还在。
生6:(女)我补充——翻开报刊杂志,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屡见不鲜,打工受骗的比比皆是,往往有苦难诉。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百依百顺的女性还不少。请我们的语文老师说,是不是?
师:(情不自禁地演讲)我说——是!在偏僻的山区,落后的农村,未开发的地方,甚至武汉这样的城市里,有封建意识的人还少吗?信奉封建迷信的,大有人在呀!大家请看:订婚查八字,结婚择吉日,修房看风水,埋人请道士,出行要看期,不顺抽彩头,病灾就算命。求神拜佛。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这些封建思想不是还在毒害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某些人吗?有些妇女死了丈夫,提出改嫁,被婆家霸尽财产,甚至霸住孩子,不知诉诸法庭,只得含泪空手而去。看来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流毒甚远甚广,遗臭几千年啊!(热烈鼓掌)那么,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这个形象,到底为何不朽呢?
生7: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生8:祥林嫂形象的意义不仅限于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还在于呼唤人间的良知和真情。现在的打工者在不少人的思想意识里地位低下,在老板面前和社会上常遭冷遇。“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笑声+掌声)
师:对!她的意义超越了时空!至今还在唤起疗救者的注意!感谢鲁迅先生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不朽的形象啊!(热烈鼓掌)
群众1:我问干部组——该如何评价柳妈这个人物?(热烈鼓掌)
干部1:柳妈是个无聊、冷漠、幸灾乐祸的人,是害死祥林嫂的主犯。她嘲笑祥林嫂头上的伤疤,把她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扬”出去,让大家谈笑。她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心里很“满足”。还骗她花将近一年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赎罪。像她这样的妇女,现在也有,令人讨厌。
干部2:我有点反对——柳妈劝祥林嫂去庙里捐门槛赎罪,也许本无恶意,只是出于迷信思想。
干部3:柳妈还有虚伪的一面。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她和周围程度不同冷酷的人们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害死了祥林嫂。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评论人物性格就暂到这里吧。
C课时片段:环境考察
师:祥林嫂是一个善女人,还是一个“谬种”?
生:善女人。
师:她善在何处?
生:勤劳、善良、安分,开始很健康,很能干,模样也不丑。
师:可鲁四老爷为什么讨厌他,骂她是个“谬种”?
生:嫌她是个寡妇,讨厌她改嫁,克死了两个男人和儿子,败坏风俗。
师:四婶为什么不让她沾祭器?
生:同样的原因,怕不吉利。
师:有谁在同情她呢?请举手回答。
生1:小说中的“我”同情她。
师:同情了多长时间呢?同情的程度又如何呢?对祥林嫂的答话模棱两可,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吗?关于“我”逃开祥林嫂的动作和逃开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请大家再看看、议议。
生 众:(看后议论)他只有一点同情;短暂的同情;他不讲真话,逃避,还开脱责任。
师:能找出一个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人吗?
生2:卫老婆子为她找了两次工作,这说明她有一点同情心。
生3:反对。卫老婆子是个生意精、人贩子,给祥林嫂找工作,只是为了赚取中介费。
师:你看问题好深刻!
生4:四婶还是有点同情心的,鲁四老爷始终讨厌祥林嫂,可她还是说服了鲁四老爷,收下了她。
生5:我反对。不要一叶障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四婶只是因为看她是个“安分耐劳”的人,才收下她为他们卖命,结果血汗榨干了就炒了她的鱿鱼,露出了本相。(热烈鼓掌)
师:镇里的人对祥林嫂的一连串遭遇,态度怎样?
生6:“许多人”开始同情得流泪,接着是 “咀嚼”、“赏鉴“,后来是“烦厌”、唾弃,甚至嘲笑。
师:看来,找不出一个真正同情她的人。是吗?
生:(全班齐答)是!
师:(很动情地说)祥林嫂花了接近一年的血汗钱捐了门槛,还是不能赎罪,祭祖时,四婶竟更加讨厌她。于是,很快,她痴呆了,丢三忘四了,被鲁家扫地出门了。她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同情的人。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啊!在她的周围,全是被封建思想毒害又自以为是的人。富人也好,穷人也罢,都把她视作一个多余的人,甚至笑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一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这就注定了她早死的悲惨结局。我们由此看到的不只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祥林嫂只是其中最不幸的一个。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生:(都动了感情)是!
师:那么,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起了什么作用?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请举手回答。
生1: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的生活背景里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物性格显得真实,有必然性,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
师:代表性+普遍性=典型性。(边说边板书)
生2: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如:我们看到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发现了鲁四老爷顽固的封建思想的来源。环境描写还可以预示人物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了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就猜到了她的结果可能很惨。
生3: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使之更鲜明,主题更有社会意义,更深刻。
师:同学们真棒!写小说的目的是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没有典型环境的描写,就反映不出社会生活,也塑造不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好花需要绿叶扶,明月需要众星捧,真善美需要假恶丑来衬。而且,人的活动本身就离不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你们说是吗?
生:(都点头)是。
师:祥林嫂是鲁镇这个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也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
巧留作业:
师:既然《祝福》写得这么好,那么请大家多想想:课文四处写祝福的匠心;多读读:祥林嫂反复讲述丧子经过的话;再做做:课后品味语言的第三大题。另外,出作文题4道(选做一题):
1、元凶是谁 2、替祥林嫂写封诉状 3、“我”的检讨书 4、画眼艺术
影剧推荐:电影《祝福》 越剧《祥林嫂》
教后反思
阅读的个性化,就是主体阅读的独特价值体现。只有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才能将读物内化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本课教学,先后围绕《祝福》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的匠心展开了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激励下,以课文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想象、经历、体验及已有的相关知识,各抒己见,时有亮点,如:关于祥林嫂死因的探寻,关于情节对人物的作用的讨论,关于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的争鸣都彰显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他们见解独到,又持之有据;联想丰富,又合情合理;表述各异,又异曲同工。
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实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彻底废除教师的一言堂,坚决淡化教参的权威性,慎重推敲专家的结论,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警察,不是裁判,不是权威,而是导游者、合作者、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好,组织好,激励好。
引导好就是要导得巧。一要紧扣作品,二要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三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组织好就是要组织得法。一要面向全体,二要关注个别,三要灵活多样;激励好就是要激在火候。一要多给面子,二要实事求是,三要鼓舞人心。
个性化的阅读应当重视个性化的朗读。生读、师读、录音读相互比较,认真评析,效果极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