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30阅读:
字号:|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 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  
关于契诃夫。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 第一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 第二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3) 第三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3、 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4、 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  
二、总结与引申  
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三、作业布置  
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四、板书设计  
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 思想(语言)  
象征意义:保守、腐朽—— 专制、禁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  
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  
2、 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  
(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  
(3)、分析故事的结局  
3、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二、总结与引申  
1、 简述契诃夫的伟大  
2、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三、作业布置  
阅读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注意比较其讽刺手法,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的婚姻  
别里科夫的“套子”:现实意义  
象征意义  
.  
   
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19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教案点评: 

  分二课时:第一课时理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并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的讽刺意义和“套子”的现实意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供教师设计本课教学时参考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