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31阅读:
字号:|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

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

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

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 
孙同“逊”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

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

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 
五、积累与应用 
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 ) 軏( ) 惮( ) 硁(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

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

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

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 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

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

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

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

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

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

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 
(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