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53阅读:
字号:小|大
编写:李文忠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0年9月8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学习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一部组织相当严密,内容极其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课前导读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课前预习
1. 初读,读通课文。(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学生做好笔记。
1)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2)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美姬( ) 卮酒( ) 郤( ) 鲰生( )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力( )参乘( )( ) 彘( ) 啖( ) 刀俎( ) 樊哙( )
2、二读,读懂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掌握重点词语,基本能翻译。
3、预习练习
(1)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2)、指出“为”、“之”用法:
为: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3)辨析下面五个实词的词义。
①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4)指出“此……也(耳)”“何以……”句式特点。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5)名句填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三、合作探究
(一)再读,赏析课文。重点突出情节和人物。
〖探究一〗
1、梳理故事情节结构,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宴前:(战或不战)
1、无伤告密。(导火线)
2、亚父定计。(激化矛盾)
3、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4、刘邦对策。
5、项伯说情。(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
1、沛公谢罪(初步稳住项羽)
2、范增示意(气氛由弛而张)
3、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4、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5、义责项羽(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
1、沛公逃席(危机仍未排除)
2、张良留谢
3、项王受璧(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4、范增愤骂(内部矛盾转化)
5、诛杀内奸。(内部更加团结)
2、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故事结构:
(1)项羽不忍轼杀刘邦纵虎归山终成祸患
范增怒斥竖子楚王不思悔改自刎乌江
(2)亚父举珮 项庄舞剑 楚王终不忍
子房献计 樊哙闯帐 沛公方脱身
〖探究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1)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2)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3)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4)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5)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4、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5、选出其他你所欣赏的人物,从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背景知识。(按所选人物分组,小组集中讨论,归纳形象。)
参考:
项羽:优柔寡断、耿直磊落,胸无城府,暴燥鲁莽、刚愎自用、骄纵轻敌
刘邦: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于纳言
范增:老谋深算、骄横独断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项庄:有勇无谋、拙笨无能
樊哙:勇猛剽悍、机智能言、粗中有细
项伯:周密谋略
曹无伤:鲁莽草率
〖探究三〗拓展延伸
6、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吹灰之举,但项羽依然选择了不,有人说这是他的君子之度,也有人说是妇人之仁,你怎样看呢?(学生发表见解,老师适时小结。)
(两种看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将项羽看作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以为项羽只不过想完成一个英雄的神话,他的胸无城府,没有政治敏感都体现了作为英雄的磊落和直率。后者将其看为政治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在政治的大事大非前,犹疑不决,优柔寡断,缺乏果敢干练的办事风格,坐失良机,功亏一篑。无论怎样作者正是抓住最激烈的矛盾,再现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且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7 、项羽自刎乌江时,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盖世英雄为什么走上了末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思考。(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交流小结。)
参考:
(1)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政治舞台上更需要刘邦而不是项羽。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项羽更适合做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驰骋疆场,而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术的政客运筹帷幄。
(2)集团成员的合作精神:项氏集团人心涣散。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刘氏集团人心向背。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
(3)用人策略: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而刘邦知人善任,“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赏读,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五、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终将被历史的
潮水所冲刷,或被记忆而又或被淡忘。
六、课外练习
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课余进行探究,尝试写成文章。
1、 谈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2、《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
3、如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
4、《鸿门宴》人物的说话艺术
5、假如项羽鸿门杀了刘邦
6、 最后的项羽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重新审视民族道德中的传统因素,丰富认知,提高素养。课余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反思与感悟】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学习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一部组织相当严密,内容极其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课前导读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课前预习
1. 初读,读通课文。(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学生做好笔记。
1)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2)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美姬( ) 卮酒( ) 郤( ) 鲰生( )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力( )参乘( )( ) 彘( ) 啖( ) 刀俎( ) 樊哙( )
2、二读,读懂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掌握重点词语,基本能翻译。
3、预习练习
(1)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2)、指出“为”、“之”用法:
为: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3)辨析下面五个实词的词义。
①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4)指出“此……也(耳)”“何以……”句式特点。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5)名句填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三、合作探究
(一)再读,赏析课文。重点突出情节和人物。
〖探究一〗
1、梳理故事情节结构,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宴前:(战或不战)
1、无伤告密。(导火线)
2、亚父定计。(激化矛盾)
3、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4、刘邦对策。
5、项伯说情。(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
1、沛公谢罪(初步稳住项羽)
2、范增示意(气氛由弛而张)
3、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4、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5、义责项羽(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
1、沛公逃席(危机仍未排除)
2、张良留谢
3、项王受璧(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4、范增愤骂(内部矛盾转化)
5、诛杀内奸。(内部更加团结)
2、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故事结构:
(1)项羽不忍轼杀刘邦纵虎归山终成祸患
范增怒斥竖子楚王不思悔改自刎乌江
(2)亚父举珮 项庄舞剑 楚王终不忍
子房献计 樊哙闯帐 沛公方脱身
〖探究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1)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2)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3)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4)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5)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4、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5、选出其他你所欣赏的人物,从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背景知识。(按所选人物分组,小组集中讨论,归纳形象。)
参考:
项羽:优柔寡断、耿直磊落,胸无城府,暴燥鲁莽、刚愎自用、骄纵轻敌
刘邦: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于纳言
范增:老谋深算、骄横独断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项庄:有勇无谋、拙笨无能
樊哙:勇猛剽悍、机智能言、粗中有细
项伯:周密谋略
曹无伤:鲁莽草率
〖探究三〗拓展延伸
6、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吹灰之举,但项羽依然选择了不,有人说这是他的君子之度,也有人说是妇人之仁,你怎样看呢?(学生发表见解,老师适时小结。)
(两种看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将项羽看作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以为项羽只不过想完成一个英雄的神话,他的胸无城府,没有政治敏感都体现了作为英雄的磊落和直率。后者将其看为政治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在政治的大事大非前,犹疑不决,优柔寡断,缺乏果敢干练的办事风格,坐失良机,功亏一篑。无论怎样作者正是抓住最激烈的矛盾,再现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且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7 、项羽自刎乌江时,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盖世英雄为什么走上了末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思考。(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交流小结。)
参考:
(1)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政治舞台上更需要刘邦而不是项羽。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项羽更适合做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驰骋疆场,而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术的政客运筹帷幄。
(2)集团成员的合作精神:项氏集团人心涣散。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刘氏集团人心向背。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
(3)用人策略: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而刘邦知人善任,“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赏读,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五、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终将被历史的
潮水所冲刷,或被记忆而又或被淡忘。
六、课外练习
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课余进行探究,尝试写成文章。
1、 谈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2、《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
3、如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
4、《鸿门宴》人物的说话艺术
5、假如项羽鸿门杀了刘邦
6、 最后的项羽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重新审视民族道德中的传统因素,丰富认知,提高素养。课余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反思与感悟】
李文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