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55阅读:
字号:小|大
《鸿门宴》教案
执笔:王志国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导入
垓下歌 大风歌 项羽 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鲁迅评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三、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研讨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文章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3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2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3项庄舞剑(更为紧张)。4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5项羽赐座(由张而弛)宴后:(追不追) 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2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3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转机)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关键)。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缓和)。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导火索。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③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④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情节的高潮。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⑤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⑥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⑦“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个性化的语言 2动作神情描写 3对比映衬
[板书设计]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鸿 项伯夜访 发展 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门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 刘邦逃席 结局 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参考答案:1.C 2.B(依次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3.A 4.D 5.B 6.①破音异读②通假异读。
教后感:
执笔:王志国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导入
垓下歌 大风歌 项羽 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鲁迅评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三、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研讨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文章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3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2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3项庄舞剑(更为紧张)。4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5项羽赐座(由张而弛)宴后:(追不追) 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2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3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转机)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关键)。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缓和)。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导火索。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③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④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情节的高潮。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⑤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⑥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⑦“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个性化的语言 2动作神情描写 3对比映衬
[板书设计]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鸿 项伯夜访 发展 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门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 刘邦逃席 结局 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参考答案:1.C 2.B(依次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3.A 4.D 5.B 6.①破音异读②通假异读。
教后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