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三)(语文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0阅读:
字号:小|大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为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
1介绍穆旦。
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者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九叶诗派代表作家,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2朗诵全诗。
3讨论“春”的含义。
这不是一首一般的描写春的诗,而是一首借助春天到来时的景象,描述青春的觉醒、渴望、迷惑和反抗的诗。因此诗中的春,就是年轻的觉醒的生命本身。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是关于年青的生命的隐喻。“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象征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反抗着土地”象征渴望解脱禁锢。“满园的欲望”象征青春的欲望犹如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所以对这种欲望不必羞耻。“永远的谜”象征对生命的困惑。“二十岁紧闭的肉体”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痛苦。“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无论自然界的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的肉体,都因强烈的敏感、透明的渴望而变得“赤裸”,变得似乎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扩展和更新。
4诗中充满了新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由此谈谈如何鉴赏一首现代诗。
穆旦的诗,一方面具有新奇的思辨性,另一方面又极其感性,他也被称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是一位典型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有对传统的继承,但更多的是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学习和自己的创新,对叶芝、艾略特、奥登的模仿。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中国传统和西方借鉴这两个方面。前者好理解,因为它与我们传统审美观相符;后者难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诗人纪弦说:中国现代诗,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对穆旦来说,他的诗更多的是向西方诗歌学习,用现代的形象表现现代的生活,从形式到内容都追求新颖深刻。所以,我们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往往会觉得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关注一下西方诗歌,尝试理解西方的审美特点。
奥登说过,要写那一代人的历史经验,前人未有的经验。对穆旦来说,在他那个时代,个人意识和个性意识的觉醒就是新的经验,这些都是在以前的作品中所罕见的。穆旦喜欢用清晰繁复的意象,他反对含蓄和“言有尽而意无穷”,力图把所见、所感都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也反对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他要不吝笔墨的铺陈,以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穆旦写诗主张“用身体去思考”,调动一切感官,使诗歌包含了大量的意识活动,每一句话的容量都很大。他用词新颖深刻,力图引人深思,不模仿中国传统诗人。穆旦从思维到遣词造句都受西方的影响。
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跋涉途中,曾有“撕字典”之举:一边行路一边熟读一部厚厚的英汉辞典,背熟一页就撕去一页。英文的功底,诗与生活的功底,同在“三千里路云和月”中奠定。他翻译了《欧根•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选》《济慈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等一大批优秀诗歌。其中《唐璜》被誉为目前最好的中文译本。行家认为穆旦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语言对我们来说如此新颖。
教师可以比较几首古代写春天的诗,理解穆旦的与众不同。
诗歌意义重大,“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意义重大。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以穆旦探索的终点为起点,继续追求。对于诗歌,最高、最后、最公正的评判,应当来自那些鉴赏力没有受到污染的普通读者。鼓励学生课下阅读穆旦的诗集。
5作业。
以四季中的某一季节为主题,试写一首诗。
春夏秋冬这四季历来是诗人灵感的源泉,他们常常把四季转化成人生境界或灵魂状态的写照,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就像穆旦这首《春》。请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首诗。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为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
1介绍穆旦。
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者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九叶诗派代表作家,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2朗诵全诗。
3讨论“春”的含义。
这不是一首一般的描写春的诗,而是一首借助春天到来时的景象,描述青春的觉醒、渴望、迷惑和反抗的诗。因此诗中的春,就是年轻的觉醒的生命本身。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是关于年青的生命的隐喻。“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象征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反抗着土地”象征渴望解脱禁锢。“满园的欲望”象征青春的欲望犹如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所以对这种欲望不必羞耻。“永远的谜”象征对生命的困惑。“二十岁紧闭的肉体”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痛苦。“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无论自然界的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的肉体,都因强烈的敏感、透明的渴望而变得“赤裸”,变得似乎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扩展和更新。
4诗中充满了新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由此谈谈如何鉴赏一首现代诗。
穆旦的诗,一方面具有新奇的思辨性,另一方面又极其感性,他也被称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是一位典型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有对传统的继承,但更多的是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学习和自己的创新,对叶芝、艾略特、奥登的模仿。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中国传统和西方借鉴这两个方面。前者好理解,因为它与我们传统审美观相符;后者难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诗人纪弦说:中国现代诗,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对穆旦来说,他的诗更多的是向西方诗歌学习,用现代的形象表现现代的生活,从形式到内容都追求新颖深刻。所以,我们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往往会觉得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关注一下西方诗歌,尝试理解西方的审美特点。
奥登说过,要写那一代人的历史经验,前人未有的经验。对穆旦来说,在他那个时代,个人意识和个性意识的觉醒就是新的经验,这些都是在以前的作品中所罕见的。穆旦喜欢用清晰繁复的意象,他反对含蓄和“言有尽而意无穷”,力图把所见、所感都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也反对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他要不吝笔墨的铺陈,以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穆旦写诗主张“用身体去思考”,调动一切感官,使诗歌包含了大量的意识活动,每一句话的容量都很大。他用词新颖深刻,力图引人深思,不模仿中国传统诗人。穆旦从思维到遣词造句都受西方的影响。
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跋涉途中,曾有“撕字典”之举:一边行路一边熟读一部厚厚的英汉辞典,背熟一页就撕去一页。英文的功底,诗与生活的功底,同在“三千里路云和月”中奠定。他翻译了《欧根•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选》《济慈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等一大批优秀诗歌。其中《唐璜》被誉为目前最好的中文译本。行家认为穆旦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语言对我们来说如此新颖。
教师可以比较几首古代写春天的诗,理解穆旦的与众不同。
诗歌意义重大,“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意义重大。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以穆旦探索的终点为起点,继续追求。对于诗歌,最高、最后、最公正的评判,应当来自那些鉴赏力没有受到污染的普通读者。鼓励学生课下阅读穆旦的诗集。
5作业。
以四季中的某一季节为主题,试写一首诗。
春夏秋冬这四季历来是诗人灵感的源泉,他们常常把四季转化成人生境界或灵魂状态的写照,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就像穆旦这首《春》。请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首诗。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