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人教版高一下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1阅读:
字号:小|大
一、作文存在的问题
1、观点不集中。如何玉林《论成功与失败》(一会儿是自立自强,一会儿是缺乏自知之明),黄瑶《评安泰与赫拉克勒斯》(一会儿是骄傲自大,一会儿是知己知彼,一会儿是溺爱),蒋华荣《成功与失败》(一 会儿是赏识,一会儿是个人努力),杨聪《可怕的失败》(前面谈自立,后面又谈反省自己),陈文雅《成功之道》(前面谈自满,结尾又谈自知之明、自信等)。
2、提出观点太慢,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之势。如邓景林《安泰与赫拉克勒斯》,何泽吉《扬长避短,成功的关键》,周贞信《论安泰之死》等。
3、叙述所给材料不简洁。如廖银花《谈“小事成就大业”》。
4、材料与论点像油水分离一样,没有去挖掘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一味泛泛而谈道理,缺乏典型而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跳不出原材料,不能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如黄代远《坚持脚踏实地》等。
6、拟题太过随意,缺乏技巧与讲究。这个情况比较突出。
7、文体不符,像写记叙文一样的叙述事例(如吴世强《自由飞翔》),没有把握议论文的叙例与议例的要求,也有的写成了读后感或散文。如何发雄《读〈安泰与赫拉克勒斯〉的启示》写成了读后感,丁兰萍《梦里花落知多少》,蒋柱燕《母爱中成长》,蒋玲《“花落”知多少《》,刘秋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等。
8、审题偏离材料的意旨,还有的没有提出观点,而是在罗列事例,最后再得出一个结论。如胡冰洁《告别依赖,迎来成功》,蒋康《团结的力量》等。
二、问题矫正
1、选取最佳角度
1)角度小——“小”便于展开议论,不容易离题;
2)角度新——“新”使人有新鲜感,能吸引人;
3)针对性强——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现实意义。
2、注意拟题
【材料】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蠢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逃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1)用材料的论点或中心事件做题目,让读者立即明白材料的内涵。可拟题为:《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一厢情愿不可取》《竞争——生命之本》《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引狼逐鹿好》等。
2)用材料的论题做题目,便于读者明确文章所要论述的范围。可拟题为:《谈竞争》《谈家庭教育》。
3)用能反映材料主旨的名言古语做标题,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可拟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深思或用反问的形式突出强调为题。可拟题为:《溺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吗?》《温室里能长成参天大树吗?》《爱乎?害乎?》等。
5)将材料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对举作题,有助于文章的论述由表及里。可拟题为:《爱,有时也是一种害》。
3、怎样处理论据
1)善于引述论据。
引述论据时要贴切。因为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
引用论据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2)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4、开门见山提论点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
(1)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2)如何开门见山提论点?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文,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5、如何构思成文
张老师在一次上语文课时,误将“晏”写成“宴”,李明同学当即指出了他的错误。张老师把“宴”改成“晏”之后说:“唔!汉字就是这个毛病,相同的零部件,摆的位置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外国文字可不会这样。”谁料话音刚落,李明同学又举手了。张老师问李明同学有什么问题,李明同学说:“英文的god(上帝)和dog(狗)呢?”……
就李明同学的做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第一步,认真阅读。
这是答好供料作文题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生李明连续两次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
第二步,提炼观点。
从逻辑上讲,对李明同学的做法,无非是三种态度:要么赞同,要么反对,要么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于是,提炼观点如下:
①李明同学勇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精神值得提倡。
②李明同学不顾场合、对象,让老师下不了台的做法不可取。
③李明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可嘉,但具体做法还可商榷。
在实际答题中,有些同学提炼出的观点竟是“张老师的行为崇洋媚外”,这显然有些跑题了,写的不是李明的行为而是张老师的行为了。
第三步,联想素材。
上述三种观点均可以写。如选定第三种观点,那么,不妨全面展开联想,想到什么就先记下来。例如可能会想到以下各条
①当说不说的好好先生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敢于直谏的魏征 ④《火刑》(布鲁诺)
⑤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 ⑥面对歹徒,敢说敢斗
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⑨外国文字与外国月亮 ⑩爱迪生晚年自以为是,一无所成……
第四步,列出提纲。
根据选定的观点和想到的素材,列出写作提纲。限于时间,此提纲不宜过细。下面是一份拟好的提纲:
①中心论点:
李明勇于质疑的精神值得学习,具体做法还可商榷。
②引论: 简述材料,提出论点。
③本论:A、列举、简析生活中不正常的现象。
B、结合典型事例(正反)剖析说理。
C、论“进谏”需要勇气。
D、结合有关哲学原理分析。
④结论:总结全文,辩证分析。
⑤素材: A、商纣王、魏征 B、布鲁诺、伽利略
C、比干、屈原 D、邹忌
从上列提纲看,想到的素材中的⑥⑨两条显然应删除。②③⑦属同类素材,④⑤⑩应归为一类……这些素材不一定都用,只要选取一部分就可以了。
第五步,撰写成文。
三、范文欣赏。
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女儿上了汽车,车上有许多人都为小朋友让座,可是这位年轻的母亲谢绝了。并且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当时,我对那位母亲的做法感到惊讶!不知那位母亲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不心痛自己的女儿。我带着迷惑下了车,过了好久,我才明白过来,那位母亲之所以那样做的用意了。原来她是让女儿从小就接受磨练,使她能够承受未来的风吹雨打,这也许是那位母亲给予女儿真正的爱吧!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鸟。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对于什么是“父母对儿女真正的爱”,我曾感到迷茫过,从那一次起,我明白了:真正的爱,就是放手让孩子去经受磨练,体验人生百味。一个人的生命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压力……只有从小就培养一个人战胜困难的能力,他长大后才会独自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而年轻的父母们正是为孩子营造这种磨练机会的关键人物。车上的那位母亲并不是不心疼她的女儿,她是为了培养女儿坚强、有毅力的性格,使她能够承受社会带来的压力,这才是真正的爱。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要满足孩子一切欲望,给予孩子一切需要,这就是爱。不,这是溺爱!
幼树不经风雨洗礼,怎能茁壮成长?沙粒不经蚌壳磨练,怎能变成珍珠?美国孩子从小就擦汽车、卖报纸,中国少年为什么不能? 曾有报道说,有一位大学生竟然不知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也不知系鞋带,更不知如何煮鸡蛋。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怎样的教育,就会有怎样的孩子,这不就是一个例子吗?证明了父母过分溺爱于子女,对子女造成的伤害。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翩翩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吹雨打,怎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父母们,“酸甜苦辣”是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孩子们必须面对的,是孩子成长的权利。所以,父母们,请让孩子从小就经受磨练,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吧!请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吧!
1、观点不集中。如何玉林《论成功与失败》(一会儿是自立自强,一会儿是缺乏自知之明),黄瑶《评安泰与赫拉克勒斯》(一会儿是骄傲自大,一会儿是知己知彼,一会儿是溺爱),蒋华荣《成功与失败》(一 会儿是赏识,一会儿是个人努力),杨聪《可怕的失败》(前面谈自立,后面又谈反省自己),陈文雅《成功之道》(前面谈自满,结尾又谈自知之明、自信等)。
2、提出观点太慢,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之势。如邓景林《安泰与赫拉克勒斯》,何泽吉《扬长避短,成功的关键》,周贞信《论安泰之死》等。
3、叙述所给材料不简洁。如廖银花《谈“小事成就大业”》。
4、材料与论点像油水分离一样,没有去挖掘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一味泛泛而谈道理,缺乏典型而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跳不出原材料,不能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如黄代远《坚持脚踏实地》等。
6、拟题太过随意,缺乏技巧与讲究。这个情况比较突出。
7、文体不符,像写记叙文一样的叙述事例(如吴世强《自由飞翔》),没有把握议论文的叙例与议例的要求,也有的写成了读后感或散文。如何发雄《读〈安泰与赫拉克勒斯〉的启示》写成了读后感,丁兰萍《梦里花落知多少》,蒋柱燕《母爱中成长》,蒋玲《“花落”知多少《》,刘秋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等。
8、审题偏离材料的意旨,还有的没有提出观点,而是在罗列事例,最后再得出一个结论。如胡冰洁《告别依赖,迎来成功》,蒋康《团结的力量》等。
二、问题矫正
1、选取最佳角度
1)角度小——“小”便于展开议论,不容易离题;
2)角度新——“新”使人有新鲜感,能吸引人;
3)针对性强——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现实意义。
2、注意拟题
【材料】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蠢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逃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1)用材料的论点或中心事件做题目,让读者立即明白材料的内涵。可拟题为:《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一厢情愿不可取》《竞争——生命之本》《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引狼逐鹿好》等。
2)用材料的论题做题目,便于读者明确文章所要论述的范围。可拟题为:《谈竞争》《谈家庭教育》。
3)用能反映材料主旨的名言古语做标题,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可拟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深思或用反问的形式突出强调为题。可拟题为:《溺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吗?》《温室里能长成参天大树吗?》《爱乎?害乎?》等。
5)将材料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对举作题,有助于文章的论述由表及里。可拟题为:《爱,有时也是一种害》。
3、怎样处理论据
1)善于引述论据。
引述论据时要贴切。因为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
引用论据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2)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4、开门见山提论点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
(1)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2)如何开门见山提论点?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文,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5、如何构思成文
张老师在一次上语文课时,误将“晏”写成“宴”,李明同学当即指出了他的错误。张老师把“宴”改成“晏”之后说:“唔!汉字就是这个毛病,相同的零部件,摆的位置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外国文字可不会这样。”谁料话音刚落,李明同学又举手了。张老师问李明同学有什么问题,李明同学说:“英文的god(上帝)和dog(狗)呢?”……
就李明同学的做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第一步,认真阅读。
这是答好供料作文题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生李明连续两次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
第二步,提炼观点。
从逻辑上讲,对李明同学的做法,无非是三种态度:要么赞同,要么反对,要么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于是,提炼观点如下:
①李明同学勇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精神值得提倡。
②李明同学不顾场合、对象,让老师下不了台的做法不可取。
③李明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可嘉,但具体做法还可商榷。
在实际答题中,有些同学提炼出的观点竟是“张老师的行为崇洋媚外”,这显然有些跑题了,写的不是李明的行为而是张老师的行为了。
第三步,联想素材。
上述三种观点均可以写。如选定第三种观点,那么,不妨全面展开联想,想到什么就先记下来。例如可能会想到以下各条
①当说不说的好好先生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敢于直谏的魏征 ④《火刑》(布鲁诺)
⑤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 ⑥面对歹徒,敢说敢斗
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⑨外国文字与外国月亮 ⑩爱迪生晚年自以为是,一无所成……
第四步,列出提纲。
根据选定的观点和想到的素材,列出写作提纲。限于时间,此提纲不宜过细。下面是一份拟好的提纲:
①中心论点:
李明勇于质疑的精神值得学习,具体做法还可商榷。
②引论: 简述材料,提出论点。
③本论:A、列举、简析生活中不正常的现象。
B、结合典型事例(正反)剖析说理。
C、论“进谏”需要勇气。
D、结合有关哲学原理分析。
④结论:总结全文,辩证分析。
⑤素材: A、商纣王、魏征 B、布鲁诺、伽利略
C、比干、屈原 D、邹忌
从上列提纲看,想到的素材中的⑥⑨两条显然应删除。②③⑦属同类素材,④⑤⑩应归为一类……这些素材不一定都用,只要选取一部分就可以了。
第五步,撰写成文。
三、范文欣赏。
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女儿上了汽车,车上有许多人都为小朋友让座,可是这位年轻的母亲谢绝了。并且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当时,我对那位母亲的做法感到惊讶!不知那位母亲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不心痛自己的女儿。我带着迷惑下了车,过了好久,我才明白过来,那位母亲之所以那样做的用意了。原来她是让女儿从小就接受磨练,使她能够承受未来的风吹雨打,这也许是那位母亲给予女儿真正的爱吧!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鸟。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对于什么是“父母对儿女真正的爱”,我曾感到迷茫过,从那一次起,我明白了:真正的爱,就是放手让孩子去经受磨练,体验人生百味。一个人的生命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压力……只有从小就培养一个人战胜困难的能力,他长大后才会独自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而年轻的父母们正是为孩子营造这种磨练机会的关键人物。车上的那位母亲并不是不心疼她的女儿,她是为了培养女儿坚强、有毅力的性格,使她能够承受社会带来的压力,这才是真正的爱。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要满足孩子一切欲望,给予孩子一切需要,这就是爱。不,这是溺爱!
幼树不经风雨洗礼,怎能茁壮成长?沙粒不经蚌壳磨练,怎能变成珍珠?美国孩子从小就擦汽车、卖报纸,中国少年为什么不能? 曾有报道说,有一位大学生竟然不知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也不知系鞋带,更不知如何煮鸡蛋。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怎样的教育,就会有怎样的孩子,这不就是一个例子吗?证明了父母过分溺爱于子女,对子女造成的伤害。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翩翩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吹雨打,怎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父母们,“酸甜苦辣”是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孩子们必须面对的,是孩子成长的权利。所以,父母们,请让孩子从小就经受磨练,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吧!请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吧!
孙华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