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点波澜(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5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至亲(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二、教学内容
一)兴波澜,生变化都有哪些方法?
阅读文章如欣赏名山,其引人入胜处在山之起伏连绵;一言以蔽之,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1、顺逆法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逆笔)——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逆笔)——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第三个波澜
2、情节突转法
1)《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在麦迪生广场那条长凳上坐卧不安。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到某家豪华餐厅好好地大吃一顿,然后声称自己身无分丈,没钱付账,这样就可以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被交到警察的手里。
但是,苏比的脚刚迈进餐厅的门就被扔了出来。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一家灯火通明、陈设别致的大玻璃橱窗非常引人注意。苏比捡起一块鹅孵石往那块大玻璃窗砸去。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没把苏比看成一个证人。砸橱窗的人应该早就溜之大吉了。苏比心里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拖着脚步走开了。两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对面,有一家不怎么招眼的餐厅,苏比走了进去,白吃了一顿,但等来的是两个侍者干净麻利地把苏比架出来,扔在又凉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贴在地上。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着街走开了。
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正站在橱窗前面,苏比的下一个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而且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爱的双手很快就会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个小岛上的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
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着一棵大橡树一作依偎着苏比。苏比懊丧不已地从警察身边走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苏比站在人行道上扯着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乱骂,用尽了各种办法来搅得天翻地覆。又没用,人们当成他是在庆祝什么。
苏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冒着火光的打火机点烟。那人在走进商店的时候,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了店门,拿起绸伞,急急匆匆地退了出来。点烟的人赶忙追了出来。可结果他人说伞是捡来的。
最后,苏比来到了一个异常幽静的拐角处,苏比停了下来。那儿有一座样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风琴师正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动人的音乐飘进苏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动不动地靠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此时此刻,苏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潜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突然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刹那间,这种崭新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一股强烈而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经征服了自己的恶魔。他要在社会上做个有所作为的人。他要——
苏比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他猛地扭过头去,只看见一个警察的那张胖乎乎的脸。“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个警察问道。“什么都没干。”苏比说。“那跟我来。”警察说。“在岛上监禁三个月。”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说。
小结: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3)好朋友
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对他说:“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
“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我说,也许我能帮你.”
“我正在热恋中.”
“这是好事,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解地问.
“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她们一个长得漂亮,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很有钱.你看我应该选择谁?”
“当然是长得漂亮的那个.这年头,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
“对!”约翰说,“谢谢你的好主意,再见.”说完转身就走.
“等一下,约翰.”麦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
3、悬念法
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武侠小说多是如此。又如泰国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说《独臂村》:一位医生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古怪的村庄——村民皆无右臂。这个奇异的开头既吸引了医生又吸引了我们。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村民们曾参加过几次这里的选举,那些政客们来拉选票时,都许愿让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当上议员便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村民对这些政客深恶痛绝,决定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
1) 例: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运用悬念法要注意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要恰当运用延宕,让读者百般猜测,历经紧张期待,再解开扣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虚。
2)尴尬
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
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
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
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
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例文评析]《尴尬》一文开篇便运用了“悬念法”:“感觉有人跟踪”——谁在跟踪?为何跟踪?待作者以此悬念扣人心弦后,并不急于交代结果,而是徐徐道来,开始用“我”的思绪牵引读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忆(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涩的思绪又恰恰缓和了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此便是“张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时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从侧面表明“我”是“单身”,有那种对跟踪人的推测是理所当然的,这便“误导”了读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虚实法”;第六自然段“我”继续“说服”自己,“误导”读者,一直到“哎……!”这一声招呼,我们几乎已经相信了一段“迟到的爱情”将要开始,可一句“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马枪,将一直跟着感觉走的我们猛的戳落马下。这便是欲擒故纵的“抑扬法”。
3)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从章回体小说中学习总结出各种伏笔的构思方法,以便把文章写得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抑扬法
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因此抑扬又如“褒贬”、“擒纵”,关键是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孰先孰后。如我们可极尽渲染之能事写一个人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使读者恨之入骨,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来,如为了“曲线救国”他才如此忍辱负重等等,那么一个立体(情感复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例:(欲抑先扬法)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2)抑扬交错法:
例: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5、误会法
(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1)如枪
车子越往前走,我越觉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镜瞅着我。(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作案,为什么我还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开不久,我就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窗外是一片漆黑,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了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看到,他又从后镜飞快看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这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车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口气,才想到没付钱,便走到司机窗下,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消失在黑暗里.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莫名其妙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见旅行袋开口突出一节枪管.那时我买给儿子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
2)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③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6、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如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课堂小结: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四、作文。
书68页写作练习一、二、四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性的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澜,②情节合情合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至亲(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二、教学内容
一)兴波澜,生变化都有哪些方法?
阅读文章如欣赏名山,其引人入胜处在山之起伏连绵;一言以蔽之,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1、顺逆法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逆笔)——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逆笔)——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第三个波澜
2、情节突转法
1)《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在麦迪生广场那条长凳上坐卧不安。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到某家豪华餐厅好好地大吃一顿,然后声称自己身无分丈,没钱付账,这样就可以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被交到警察的手里。
但是,苏比的脚刚迈进餐厅的门就被扔了出来。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一家灯火通明、陈设别致的大玻璃橱窗非常引人注意。苏比捡起一块鹅孵石往那块大玻璃窗砸去。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没把苏比看成一个证人。砸橱窗的人应该早就溜之大吉了。苏比心里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拖着脚步走开了。两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对面,有一家不怎么招眼的餐厅,苏比走了进去,白吃了一顿,但等来的是两个侍者干净麻利地把苏比架出来,扔在又凉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贴在地上。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着街走开了。
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正站在橱窗前面,苏比的下一个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而且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爱的双手很快就会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个小岛上的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
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着一棵大橡树一作依偎着苏比。苏比懊丧不已地从警察身边走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
苏比站在人行道上扯着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乱骂,用尽了各种办法来搅得天翻地覆。又没用,人们当成他是在庆祝什么。
苏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冒着火光的打火机点烟。那人在走进商店的时候,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了店门,拿起绸伞,急急匆匆地退了出来。点烟的人赶忙追了出来。可结果他人说伞是捡来的。
最后,苏比来到了一个异常幽静的拐角处,苏比停了下来。那儿有一座样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风琴师正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动人的音乐飘进苏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动不动地靠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此时此刻,苏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潜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突然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刹那间,这种崭新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一股强烈而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经征服了自己的恶魔。他要在社会上做个有所作为的人。他要——
苏比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他猛地扭过头去,只看见一个警察的那张胖乎乎的脸。“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个警察问道。“什么都没干。”苏比说。“那跟我来。”警察说。“在岛上监禁三个月。”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说。
小结: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3)好朋友
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对他说:“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
“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我说,也许我能帮你.”
“我正在热恋中.”
“这是好事,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解地问.
“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她们一个长得漂亮,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很有钱.你看我应该选择谁?”
“当然是长得漂亮的那个.这年头,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
“对!”约翰说,“谢谢你的好主意,再见.”说完转身就走.
“等一下,约翰.”麦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
3、悬念法
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武侠小说多是如此。又如泰国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说《独臂村》:一位医生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古怪的村庄——村民皆无右臂。这个奇异的开头既吸引了医生又吸引了我们。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村民们曾参加过几次这里的选举,那些政客们来拉选票时,都许愿让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当上议员便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村民对这些政客深恶痛绝,决定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
1) 例: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运用悬念法要注意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要恰当运用延宕,让读者百般猜测,历经紧张期待,再解开扣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虚。
2)尴尬
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
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
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
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
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例文评析]《尴尬》一文开篇便运用了“悬念法”:“感觉有人跟踪”——谁在跟踪?为何跟踪?待作者以此悬念扣人心弦后,并不急于交代结果,而是徐徐道来,开始用“我”的思绪牵引读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忆(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涩的思绪又恰恰缓和了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此便是“张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时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从侧面表明“我”是“单身”,有那种对跟踪人的推测是理所当然的,这便“误导”了读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虚实法”;第六自然段“我”继续“说服”自己,“误导”读者,一直到“哎……!”这一声招呼,我们几乎已经相信了一段“迟到的爱情”将要开始,可一句“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马枪,将一直跟着感觉走的我们猛的戳落马下。这便是欲擒故纵的“抑扬法”。
3)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从章回体小说中学习总结出各种伏笔的构思方法,以便把文章写得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抑扬法
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因此抑扬又如“褒贬”、“擒纵”,关键是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孰先孰后。如我们可极尽渲染之能事写一个人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使读者恨之入骨,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来,如为了“曲线救国”他才如此忍辱负重等等,那么一个立体(情感复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例:(欲抑先扬法)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2)抑扬交错法:
例: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5、误会法
(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1)如枪
车子越往前走,我越觉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镜瞅着我。(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作案,为什么我还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开不久,我就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窗外是一片漆黑,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了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看到,他又从后镜飞快看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这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车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口气,才想到没付钱,便走到司机窗下,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消失在黑暗里.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莫名其妙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见旅行袋开口突出一节枪管.那时我买给儿子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
2)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③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6、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如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课堂小结: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四、作文。
书68页写作练习一、二、四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性的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澜,②情节合情合理。
张祖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