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案:第三章 写作客体论3(语文版高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7阅读:
字号:小|大
第七、八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重点:
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难点:
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聚材的途径:阅读
1、阅读的含义及特点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韵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
阅读是由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构成的。作者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读者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一方,而文本,这个在作者称之为作品、在读者称之为读物的东西,正是信息的载体。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是基础,读者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效果,他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体。
阅读具有明显的实践性。阅读不仅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从特殊的意义上,阅读又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活动,因为人脑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阅读正是这种物质形式的一种特殊活动。
阅读同时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现代阅读理论强调,一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不只是作者所赋予或作品所蕴含的,而且还由于读者在阅读中给予了增添、丰富和再度创造。
2、阅读的类型和方法
(一)阅读的类型
阅读的分类繁多,与聚材密切相关的有积累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和搜寻性阅读。
积累性阅读是以打基础为目的的阅读。积累性阅读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语文学习中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为目的的阅读,它一般以经典语言作品为材料,强调精读和熟读,强调字句篇章的理解与记忆;广义的积累性阅读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心理积累阶段的阅读,它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不确定阅读材料的自由阅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阅读,可以是紧密结合写作、学习、生活的阅读,也可以是有针对性地积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二)阅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阅读主要通过浏览和跳读实现。
浏览是大略地看,泛泛地看。它具有随意性,可以扫描式的,一目十行,迅速通读全文或全书,也可以随便翻翻书名、目录、标题、插图。它不求甚解,只要大致了解读物就行了。
浏览作为一种阅读方法,通常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了解读物的:(1)推敲篇名。通过琢磨篇名(包括书名),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论述范围、主要内容。(2)浏览序言、目录、提要、索引等。自序常常说明了著作的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有时还简要阐述了书中的重点、难点。(3)浏览正文的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开头部分作为文章的“引子”,作者在这部分提出了论题、论点、意义、目的等,了解这些有助于对后面内容的判断。结尾部分,作者往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全书论述的问题。浏览正文的部分章节,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深入程度和精彩程度。
3、阅读的原则
(一)目的明确
阅读对象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它不像观察对象、采访对象那样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它需要读者去查找、辨识和破译,不保持高度自觉就会遗漏,图轻松省事就会自欺欺人。怎样形成高度的自觉性?这与一个人的目的密切相关,阅读目的越明确,阅读的自觉性也就越高。一个人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阅读目的呢?(1)围绕自己的人生追求、学业要求而阅读;(2)围绕自己的专业工作和科研课题而阅读;(3)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追求而阅读。
(二)有所选择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迅速掌握前人所总结的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呢?作为一个有时代感的现代人,就需要结构性的眼光,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书籍中选择、吸取和制作他所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知识结构,广博与专攻相结合
博览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它不要求强记和细钻,只求大致的理解和了解。在每个领域,每个学科,选择一两本基础书读,是迅速“博”起来的有效途径。
专攻的目的在于深,在于透,在于精。一个人能有一两门擅长,能有所专攻,是终生受益无穷的事。要专攻,就要精心选好书籍,按照专攻的目标、方法,循序渐进,读深凑透。阅读时要一丝不苟地读,逐字逐句地读,逐章逐节地读,要细嚼慢咽,熟读精思,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有些书,读者还要能做到“出口成诵”。
(四)学习与创造结合
读书不能像蚂蚁,单单是为了收集;不能像海绵,他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些。读书要像蜜蜂,既采集花粉,又酿制蜂蜜。
强调学习与创造结合,是符合我们阅读本意的。强调学习与创造相结合,也是符合人们对客观实际的认识的。阅读中要做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最要紧的是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对某一事物怀疑的本身,就标志着对它的进一步思索。
二、聚材的核心:感受
在写作聚材中,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客观事物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生动具体的深刻的感受,它还不是对象。
1、感受的含义
所谓感受,指的是由“感”而生发的“想”,由“感”而生发的“情”,以及在“感”和情”作用之下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它不是初始的知觉,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写”。它是在感知、,观察之上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超越了原始和物理的层面,带上了作者鲜明、独特的主观色彩,是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精神反映。
具体说来,感受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二)作者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外物的幻觉
(三)作者在外物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想象
(四)在外物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五)在外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2、感受的品格
在现实生活中,各人感受的特点常常是不同的:有的人感受敏捷,有的人感受迟钝;有的人感受深刻,有的人感受肤浅;有的人感受丰富,有的人感受贫乏;有的人善于依靠语言,从理性上去感受客观事物,有的人善于依靠形象,从情感上去感受生活;有的人以感受外部重大事件见长,有的善于感受日常平凡细小的事物……所有这些个性差异,就构成了感受的不同特点和感受力的强弱高低。
感受的品格及感受力的强弱高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受的敏锐性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反应常常是不同的。有的人感受敏锐,并能迅速捕捉住自己的感受;有的却反应迟钝,捕捉不住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的独特性
独特的感受,非但不重复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而感受力不强的人则难免人云亦云,显得平庸、一般。感受的独特性,与作者的阅历有关,不同的阅历对客观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
(三)感受的丰富性
感受的丰富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点上,不是空白的、干瘪的,而是具体的、无穷的。感受力强的人,感受丰富,而感受力低的人,他的感受则常常显得贫乏、拘束。
(四)感受的深刻性
同是感受着某一事物,有的感受深刻,能够深刻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有的感受肤浅,只能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事物表面上。
(五)感受的强烈性
在感受过程中,有的感受强烈, “影响所及,全部思想机能和神经机能都受到震动”;有的却像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感受的强弱不同,也常常反映了主体感受力的高低。
3、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感受是将客观化生活转化为心灵化生活的重要环节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它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摹写生活,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生活。要能动地反映生活,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感应生活,将生活心灵化。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只有突破原始的、生理的、物理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生活,把握生活。
(二)感受为写作积累素材
要写好文章,必须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感受。
(三)感受往往引发写作冲动
写作冲动是写作主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可遏止的勃发性的情感冲动,它促使写作主体实施写作行为。而感受,往往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因素。可以说,写作往往是因感而起的。
(四)写作往往表现为感受发生、发展、深化、组合的动态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过程,就是感受不断深化的过程。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为某一事物打动了,捕捉到了某一深刻、独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往往就成了某篇文章的内核,甚至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这就是感受的发生。
严格地说,主体发生感受时,对感受的扬弃也就悄悄开始了:作者为什么对这一事物有感受而对其他事物没有感受?作者为什么特别注重这一感受而忽略了其他感受?——这是作者在感受发生时所进行的有意无意的选择、扬弃。但是,从写作实践看,仅有这样的筛选与扬弃还是不够的。作者获得独特的感受后,往往要将这感受放在心里,加以反复、仔细的咀嚼,要将它充分地酝酿、发酵、升华,这就是感受的孕育、深化。作者在孕育、深化这一感受的过程中,往往要调动自己有关的积累,将这-一感受强调出来,丰富起来,这就是感受的组合。
(五)感受为作者赢得不可代替的个性
在写作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常常是相同的,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想、认识,往往不一样。
当代作家刘心武也深有体会地指出: “所谓独特,就是基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我越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出发,我的作品就越不会与别人雷同,也就越可能具备特点。”
三、布置作业
1、简述阅读的原则
2、简述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重点:
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难点:
聚材的途径:阅读,核心: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聚材的途径:阅读
1、阅读的含义及特点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韵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
阅读是由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构成的。作者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读者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一方,而文本,这个在作者称之为作品、在读者称之为读物的东西,正是信息的载体。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是基础,读者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效果,他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体。
阅读具有明显的实践性。阅读不仅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从特殊的意义上,阅读又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活动,因为人脑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阅读正是这种物质形式的一种特殊活动。
阅读同时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现代阅读理论强调,一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不只是作者所赋予或作品所蕴含的,而且还由于读者在阅读中给予了增添、丰富和再度创造。
2、阅读的类型和方法
(一)阅读的类型
阅读的分类繁多,与聚材密切相关的有积累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和搜寻性阅读。
积累性阅读是以打基础为目的的阅读。积累性阅读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语文学习中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为目的的阅读,它一般以经典语言作品为材料,强调精读和熟读,强调字句篇章的理解与记忆;广义的积累性阅读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心理积累阶段的阅读,它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不确定阅读材料的自由阅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阅读,可以是紧密结合写作、学习、生活的阅读,也可以是有针对性地积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二)阅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阅读主要通过浏览和跳读实现。
浏览是大略地看,泛泛地看。它具有随意性,可以扫描式的,一目十行,迅速通读全文或全书,也可以随便翻翻书名、目录、标题、插图。它不求甚解,只要大致了解读物就行了。
浏览作为一种阅读方法,通常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了解读物的:(1)推敲篇名。通过琢磨篇名(包括书名),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论述范围、主要内容。(2)浏览序言、目录、提要、索引等。自序常常说明了著作的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有时还简要阐述了书中的重点、难点。(3)浏览正文的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开头部分作为文章的“引子”,作者在这部分提出了论题、论点、意义、目的等,了解这些有助于对后面内容的判断。结尾部分,作者往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全书论述的问题。浏览正文的部分章节,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深入程度和精彩程度。
3、阅读的原则
(一)目的明确
阅读对象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它不像观察对象、采访对象那样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它需要读者去查找、辨识和破译,不保持高度自觉就会遗漏,图轻松省事就会自欺欺人。怎样形成高度的自觉性?这与一个人的目的密切相关,阅读目的越明确,阅读的自觉性也就越高。一个人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阅读目的呢?(1)围绕自己的人生追求、学业要求而阅读;(2)围绕自己的专业工作和科研课题而阅读;(3)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追求而阅读。
(二)有所选择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迅速掌握前人所总结的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呢?作为一个有时代感的现代人,就需要结构性的眼光,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书籍中选择、吸取和制作他所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知识结构,广博与专攻相结合
博览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它不要求强记和细钻,只求大致的理解和了解。在每个领域,每个学科,选择一两本基础书读,是迅速“博”起来的有效途径。
专攻的目的在于深,在于透,在于精。一个人能有一两门擅长,能有所专攻,是终生受益无穷的事。要专攻,就要精心选好书籍,按照专攻的目标、方法,循序渐进,读深凑透。阅读时要一丝不苟地读,逐字逐句地读,逐章逐节地读,要细嚼慢咽,熟读精思,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有些书,读者还要能做到“出口成诵”。
(四)学习与创造结合
读书不能像蚂蚁,单单是为了收集;不能像海绵,他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些。读书要像蜜蜂,既采集花粉,又酿制蜂蜜。
强调学习与创造结合,是符合我们阅读本意的。强调学习与创造相结合,也是符合人们对客观实际的认识的。阅读中要做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最要紧的是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对某一事物怀疑的本身,就标志着对它的进一步思索。
二、聚材的核心:感受
在写作聚材中,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客观事物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生动具体的深刻的感受,它还不是对象。
1、感受的含义
所谓感受,指的是由“感”而生发的“想”,由“感”而生发的“情”,以及在“感”和情”作用之下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它不是初始的知觉,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写”。它是在感知、,观察之上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超越了原始和物理的层面,带上了作者鲜明、独特的主观色彩,是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精神反映。
具体说来,感受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二)作者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外物的幻觉
(三)作者在外物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想象
(四)在外物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五)在外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2、感受的品格
在现实生活中,各人感受的特点常常是不同的:有的人感受敏捷,有的人感受迟钝;有的人感受深刻,有的人感受肤浅;有的人感受丰富,有的人感受贫乏;有的人善于依靠语言,从理性上去感受客观事物,有的人善于依靠形象,从情感上去感受生活;有的人以感受外部重大事件见长,有的善于感受日常平凡细小的事物……所有这些个性差异,就构成了感受的不同特点和感受力的强弱高低。
感受的品格及感受力的强弱高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受的敏锐性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反应常常是不同的。有的人感受敏锐,并能迅速捕捉住自己的感受;有的却反应迟钝,捕捉不住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的独特性
独特的感受,非但不重复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而感受力不强的人则难免人云亦云,显得平庸、一般。感受的独特性,与作者的阅历有关,不同的阅历对客观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
(三)感受的丰富性
感受的丰富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点上,不是空白的、干瘪的,而是具体的、无穷的。感受力强的人,感受丰富,而感受力低的人,他的感受则常常显得贫乏、拘束。
(四)感受的深刻性
同是感受着某一事物,有的感受深刻,能够深刻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有的感受肤浅,只能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事物表面上。
(五)感受的强烈性
在感受过程中,有的感受强烈, “影响所及,全部思想机能和神经机能都受到震动”;有的却像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感受的强弱不同,也常常反映了主体感受力的高低。
3、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感受是将客观化生活转化为心灵化生活的重要环节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它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摹写生活,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生活。要能动地反映生活,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感应生活,将生活心灵化。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只有突破原始的、生理的、物理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生活,把握生活。
(二)感受为写作积累素材
要写好文章,必须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感受。
(三)感受往往引发写作冲动
写作冲动是写作主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可遏止的勃发性的情感冲动,它促使写作主体实施写作行为。而感受,往往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因素。可以说,写作往往是因感而起的。
(四)写作往往表现为感受发生、发展、深化、组合的动态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过程,就是感受不断深化的过程。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为某一事物打动了,捕捉到了某一深刻、独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往往就成了某篇文章的内核,甚至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这就是感受的发生。
严格地说,主体发生感受时,对感受的扬弃也就悄悄开始了:作者为什么对这一事物有感受而对其他事物没有感受?作者为什么特别注重这一感受而忽略了其他感受?——这是作者在感受发生时所进行的有意无意的选择、扬弃。但是,从写作实践看,仅有这样的筛选与扬弃还是不够的。作者获得独特的感受后,往往要将这感受放在心里,加以反复、仔细的咀嚼,要将它充分地酝酿、发酵、升华,这就是感受的孕育、深化。作者在孕育、深化这一感受的过程中,往往要调动自己有关的积累,将这-一感受强调出来,丰富起来,这就是感受的组合。
(五)感受为作者赢得不可代替的个性
在写作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常常是相同的,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想、认识,往往不一样。
当代作家刘心武也深有体会地指出: “所谓独特,就是基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我越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出发,我的作品就越不会与别人雷同,也就越可能具备特点。”
三、布置作业
1、简述阅读的原则
2、简述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林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