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教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0阅读:
字号:|
 诗歌鉴赏专练(一)教案                  
备课人:骞春江  日期:2008/03/15
教学目标:检测并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
教学重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步骤和思路。
教学难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讨论、点拨、示范。
教学流程:
一:反馈检查:
1.背诵检查。                       2.诗歌鉴赏六看?
二:实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指导:先亮明观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还要有论证过程。
         要说明白这样写为什么好,还要说出改了为什么不好。
诗词分析:通过注释可以知道二乔身份特殊,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这是一种以个别反应一般的方法。中国诗歌讲究含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如果照许顗说的那样,则诗歌的韵味全没了。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    ,并与下文的  雪  字前后呼应。 
     分析:首句当中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玉与雪具有相似点,所以说和下文的雪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分析:经过冬天,可见冬天已经过去;由花先发可以知道还没有真正到春天,所以说是初春。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分析:全诗围绕梅花早开来写,所以作者的感情也应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对于梅花早开,从“疑”当中看到了作者的惊喜。在惊喜当中也少不了一份赞叹。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三:课堂总结:
诗歌鉴赏需要经过三个境界: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种情况出现在学习诗歌的初步阶段。二、话很多,有东西可写,但总是得不到满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缺少丰富而准确的术语。三、准确作答,拿到满分。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需要做的是在准确理解诗歌的涵义的同时运用术语准确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理解诗歌鉴赏的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一些术语。
四:布置作业。
    做这四首诗歌的满分答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