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27阅读:
字号:小|大
一、 设计理念
《我与地坛》是一篇带有浓厚自传和哲理色彩的散文,教材编写人员将其归属于阅读教学的“文本研习”中。“文本研习”更多的侧重于通过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与“问题探讨””文学鉴赏”以及”活动体验”是有所不同的。本教学设计就是着眼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策略上,重视朗读,重视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重视课外拓展,重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引发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 教材分析:
新课程将《我与地坛》置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精神支柱”话题之下。作为该话题教学的重点,《我与地坛》一文意在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做深层思考。课本《我与地坛》节选了原文的其中两章,这两章分别突出了怎样对待生命中的苦难,怎样理解母爱等主题。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不久,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对人生的苦难体验和认识不足,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可能产生一定的沟通和体验阻碍;而且就思维发展程度来说,对于哲理性思辩性的语言的深层含义,学生理解起来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来说对第二节母爱这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因为更有生活体验而显得容易一些。根据学情,安排教学课时数2课时。
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文章中的一些比较含蓄的语言 (知识性目标)
(2)理解文章的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力性目标)
(3)体会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引发学生对人生的顽强精神和亲情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五、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从地坛中得到启发的,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两点,教学中以抓关键句的理解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对全文内容和表达的理解。
六、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和读本《我与地坛》全文,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多媒体,收集一些挫折人生的具体事例。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堂导入:
以金华的2007年感动中华人物孟祥斌的事例和颁奖词导入。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巴金《灯》中的名言“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通过多媒体显示)
——用鲜活的例子来导入,一下子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反思,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课内外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习到生活的拓展。
2.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我与地坛》全文七节的基本内容。只要做到大体理解就可以。如能讲出“我因为残疾而常到地坛来”“母亲对我的挂念”“写一对夫妇来园里散步”“写一个唱歌的小伙子”“写一个运气不好的长跑者”“写一对兄妹”等就可以,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对于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3.文本研习:
探讨问题1: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分析引导: 重点理解“该”字的深层意义。如同日常生活中说这句话的意思一样,文章中的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是我为什么该来地坛,即客观现实的情况,一是为什么该我来地坛,即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教师指导活动为主)
探讨问题2. 那么文章中写到的我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情况呢?而地坛有是个什么特点的地坛呢?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分析引导:
①地坛特点:(1)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剥蚀了古殿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又散落了……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园子无人看管……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3)“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补充介绍地坛的历史特点:老北京的“九坛八庙”的说法;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通过多媒体显示)
②我的处境:“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摇着轮椅”“失魂落魄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找不到了……”“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以师生互动为主)
③两者关系:如果把地坛看作一个人的话,可以理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类比关系。
探讨问题3. 荒芜冷落却富有生命力的地坛这个景,给于一个遭受重大挫折的“我”什么启示,从而使作者重新振作起来呢?
——分析引导:荒废的地坛与残废的作者,有着相同的命运,但是荒废的地坛中的那些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和草木等一个个生命个体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以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为主)
探讨问题4.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是什么意思?
——分析引导: 这些语句的含义,实际上都可以从作者与地坛的精神交流角度来思考,从作者与地坛的“残废与荒废”这个共同的命运的角度来思考。
4.教学反思:
前面3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探讨问题4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提出,这样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就多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也可能提出其它语句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讨论。解答前3个问题的目的,既在于理清文章第一节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地坛中得到启迪的,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痛苦走向坚强的,从而理解文章的景和情的关系。所以我认为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第一节内容和作者情感的一个突破口。 (以师生互动为主)
在进行上述探讨的时候,要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写地坛景物的语句,以利于体悟其中包含的情感。(以学生活动为主)
在探讨上述问题时,要联系到课前导入中关于孟祥斌救人行为的精神价值、关于被救女子轻生行为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更明确理解史铁生的面对灾难的顽强精神的宝贵。(以学生活动为主)
第二课时
1、课堂导入:
回溯文章的思路和前一课时的大概内容,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的教学。
2. 文本研习:
探讨问题1. 文章第二节哪些语句刻画了作者的灾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探讨问题2. 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沉痛心情?
探讨问题3. 文章哪些语句写了作者从母亲的一生中得到了生存的启发?
——分析引导:“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是没有什么大难度,在学生回答之后,对重点语句做点拨并组织学生对相关语句进行集体朗读,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加深对母亲的坚忍精神的理解;同时体会作者饱含感情的沉痛的反省性语言特色。 (以学生活动为主和教师指导为辅)
3. 课外拓展:
(1)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以前学到的关于母爱或父爱等家庭亲情的文章诗词,对重要内容可以进行回忆性的学习。如《游子吟》余光中的《乡愁》和朱自清的《背影》等或一些流行歌曲,可以选择其中的佳句师生共同进行赏析。
(2)发放作者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精神内涵。
(3)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名胜“江南第一家”,使理解其精神实质。
有关资料: 江南第一家,即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而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作为一个文化古迹,以其融古代建筑,风景名胜,民俗传统、儒家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品位,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部分学生对这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可以让学生做介绍教师补充。目的之一也是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的文化传统。)
——在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既要继续落实“母爱”这个内容,也要促使学生思考史铁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顽强精神,那么我们年轻的一代,要从他人身上学到什么的问题。)
4. 小结反思: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地坛荒芜之下的生机,给了我生活的信心;伟大的母亲,则在不断的鼓舞我顽强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 。文章节选的后面几节内容,写了散步的夫妇,唱歌的小伙子,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队兄妹等等,实际上都是围绕作者自己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来展开的。孟祥斌的价值,不仅在于救了一个人,更在于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他人有难,及时救助的精神;史铁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写出了一些文章,更在于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面对生活的灾难的勇敢精神。(以教师指导活动为主)
八、 板书设计:
地坛: 荒芜但不衰败
我 : 身残但志坚强
-------人,活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
母亲: 生活的痛苦和对作者的理解和希望
作者: 对母亲的思念和痛悔以及获取的生存感悟
-------人,活着还需要的是一种爱
九、 作业设计:
(1) 在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和《秋天的怀念》的基础上,写一篇读
后感,谈谈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看法。
(2) 发放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把握作者对祖
母的“孝义”感情。
——上述两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拓宽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写作锻炼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的相关思想认识。
(3) 要求学生编写一段生动而翔实的“江南第一家”导游词,或编写
一段景点介绍文章对“江南第一家”景点进行广告。
——这个作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十、 问题研讨:
很多参考书都认为史铁生 在遭受截瘫的重大打击的时候,是“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版第71页)。“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必修二教学参考书2006年版,第2页)这样理解文章的景和情的关系,本人觉得有点与学生作文中写自己碰到困难时想起伟大人物的名言从而勇气倍增一样,显得过于单纯和肤浅,有拔高景物的作用而忽视作者自身的潜在的面对生活打击虽痛苦不堪却仍不愿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的嫌疑。我觉得作者自身不服输的内在精神是自己走出困境的决定性因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不能在这个角度对《我与地坛》全文做深入的挖掘?这是本人教学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想法。敬请指教。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