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27阅读:
字号:|
 第一课时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领会由这种美而引发的作者的感悟,并由此了解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
难点:解读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这一问题可由重点顺带解决。了解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情思深沉的抒情。这一问题实际上一与作者独特的语言叙述模式有关,二与5、6、7三节的地位有关,我以为这三节既可以理解为并列结构,也可以理解为递进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景——情——论”模式结构。
知识点:1、如何分析景物描写?品读散文景物,掌握托物言志、描写的方法。
教学思路:
一、导入
阅读专题第一节,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怎么办?史铁生遇到了怎么样的困境?截取原文中的话来回答:第3节首句:“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请一位同学介绍史铁生。
二、加上小标题
我与地坛
三、为什么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与“长城”、我与“故宫”?在1~5节寻找原因。
节1:“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说明我想独处,而地坛是宁静的所在。
节2:“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鲁迅笔法。方便。“宿命”


节3:“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孔雀喜欢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时间代表历史,身影代表人生经历,自己的作者是在舔舐自己的伤口,疗伤。
节4:“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节5:首句。“逃避”。
小结:地坛与我,这就是缘分啊!
四、读懂地坛,读懂景物,读懂情感,读懂作者。
齐声朗读第3节。
我:“最狂妄的年龄”是21岁,“残废了双腿”,对比。
地坛:名词意象: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代表富丽堂皇
形容词:浮夸、炫耀。本是写人的词语,暗示了什么?
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非正常语序,什么作用?写出了历史岁月的无情。
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同病相怜。共鸣!!曾今富丽堂皇的地坛衰落,正值青春年少的我落魄。
方法点拨(投影):如何分析景物描写?
五、如果地坛就是这样令人悲哀、伤感,作者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告别地坛》告别人世!所幸地坛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还有什么意象?
    意象:老柏树、野草荒藤,苍幽表示老树发新枝,茂盛得自在坦荡暗示了园子隐藏这伯伯生机。什么生机?这是一个伏笔。哪几节有这种景物描写?第5、7节。
第5节:有哪些意象?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蜂儿为什么“如一朵小雾”?扇动翅膀的景象。为什么要扇动翅膀?联想到:在采蜜。蚂蚁“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干什么去了?工蚁为集体找食物。瓢虫不愿意爬了,要飞了。蝉蜕在,蝉呢?追寻什么去了?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之后呢?滋润大地。草木“竞相生长”,不禁令我们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哪句话?“怅寥廓,望苍茫大地,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相比草木、小生物的生命是卑微的,但是它们依旧在生活、拼搏、奋斗、寻觅,那么人呢?“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残疾但并不颓废/残废。”(投影)
六、我却被什么问题困扰过?看第六节。
问题:“想关于死的事情,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其实是什么问题?如何看待生与死。最终作者意识到生死有命。怎么意识到的?通过第5节对于园子的观察。
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活?
“窥看心魂”,“心”就代表什么?必修一专题3提到: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哪里?地坛。怎么得到感悟?来源于景物。
“有些东西”指什么?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落叶。
分析落日:“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说明“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落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把余晖洒向大地。
学生参照分析其他意象:雨燕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纵使无人喝彩,也要纵情“出来歌唱”属于自己的声音;孩子的脚印或许只能令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但是孩子自己知道脚印就是自己成长的足迹;苍黑的古柏站立千年,不为你悲喜,只为守卫地坛,执著、坚守。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秋泥更护树。
赏析熨帖:看到落叶坦然安卧,不为死神所羁绊,作者也就产生了熨帖的心理感受。在这里,作者移情于物了。所谓移情于物,即将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就是主观情感的客观化。《庄子•秋水》中有则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不知推已及物,所以对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判断质疑。事实上,推已及物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正是移情于物美尽理论的心理基础。(投影)
仿写一段话(投影):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 染绿   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   折射 太阳的光辉;哪怕是昙花,也要 绽放   生命瞬间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照 亮   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七、结语:散文就是情文,散文的艺术是情种的艺术。
自撰上联:地坛参生死,身残志不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热爱生命,直面苦难;投影
试对下联:文坛明得失,母逝爱未逝,在家庭里寻找家园,珍惜亲情,回首悔恨。
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重点:母亲形象的刻画。
难点:如何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1、通过刻画母亲的学习,学会如何通过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为辅来写人物。
教学思路:
一、 导入
探讨如何写自己的母亲,按什么顺序?是不是简单分为生前和生后呢?没有。而是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来写。哪几件事情?找出来。
二、分析刻画母亲
10节:“有一回”连用3个“知道”写出母亲理解我的痛苦。反复。又连着用“知道”和“料想”写出母亲不仅理解我,也和我一起默默承受着苦难,残疾人的妈妈不好做啊!
15节2处:“曾有过好多回”请同学表演这样的情景:急切寻找,悄悄转身,四处张望,看见我了,石头落地,缓缓离去,只留背影。  
分析“步履茫然又急迫”:“茫然”、“急迫”是描写心情的词语,能和“步履”搭配吗?其实“茫然”“急迫”都是母亲心情的真是写照。寻不着儿子怎么能不“茫然”“急迫”?参见哪一节?节7。
第2处“有一回…我不知道”
为什么我“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请你对史铁生说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在”。作者有没有这种想法?有的,节14的一段景物描写,1、没有任何修饰语,什么手法?白描。为什么不用任何修饰语?答案不唯一:一切照旧/没有母亲,作者失去情感的表达欲望等等。“物是人非事事休”,景依旧,人不在,“鸟儿归巢”,我归哪里?曹操“月明星稀,乌鹊难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我呢?无巢/家可归。有,就是地坛,地坛给了我诸多的精神感悟,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以上是直接描写。17节:“有一年”侧面描写。分析“焦灼的路”。路有远近、宽窄、崎岖、平坦之分,哪有“焦灼”的路?作者体察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敬意和“迟到的爱”。
三、以上是叙事,是主体,文中还有一些总结母亲形象的句子,或抒情,或议论,找出来。
节9:“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节10:“——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13:“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节16:“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这些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概括母亲形象:命运艰难/直面儿子的苦难、意志坚定/默默承受不幸、爱不张扬/默默的爱/暗藏心中的爱。
四、儿子一直这么看待母亲的吗?
不是。这是生后,生前“我”(自传性质)不并理解母亲,表现在哪里?(事件关系,不太重要,可以不回答,关键是告诉学生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
五、总结写作技法:1、叙事为主,议论抒情为辅。2、前后对比的习作手法。3、语言:超长的词语搭配。(投影)
六、怎么理解我与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节17:读一遍。思考。
分析“车辙” :腿不能动了,“车辙”就代表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之旅。“母亲的脚印”是母亲对我的陪伴,为什么不改成“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而且是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试比较:“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车辙与脚印互相交织覆盖,说明作者每一次的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还说明:母亲的脚印踩在地坛上,母亲和地坛是重合的——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容我载我;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生我养我。
对联:前前后后,地坛何尝不是母亲,容我载我;实实在在,母亲仿佛就是地坛,生我育我。(投影)
七、结语
试对下联:文坛明得失,母逝爱未逝,在家庭里寻找家园,珍惜亲情,回首悔恨。
八、遗留问题:节10:“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儿子找到了吗?作家之路。节16又说:“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包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否定了写作成名之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看一段文字:(投影)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其实是战胜疾病的勇气,顽强的生存下去。
作业
教学反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