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兼美奇文共赏(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5阅读:
字号:小|大
一、案例背景
《滕王阁序》历来脍炙人口,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但用典多。以前的教学多停留在对文章骈体句形式的欣赏和对典故的理解上,很难走进《滕王阁序》的思想高地。今年再次教学本文,刚好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我试图冲破以往教学思路的束缚,企盼在思想高地有所收获。
二、教学设计
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和参加宴会的宾客,第二、三段描写滕王阁的景观和周围万千气象及登上楼阁所见之景,第四、五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归结到本事上来。
在教学中,我把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探索与挖掘放到第五段。
三、 过程描述
第五段作者情感起伏的脉络是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在梳理字词典故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高考命题者,让你就本段设计一道名句默写题,你会命哪些句子?
下边同学纷纷回答。有的说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说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说命“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我问他们为什么命这些句子,有同学脱口而答“喜欢”,我就让他们说说理由。
有同学回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几句写出了作者对信念、理想的执著追求。作者年少而才高,渴望一展才华,然而却屡屡失意。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作者仍能不放弃信念,抱着执着的心态,的确令我们敬佩。相比之下,我们青年学生却心高气盛,人生稍有不如意,就感觉前途一片黑暗,经不起一点点的打击,显得十分脆弱。王勃是我们的榜样。
有的同学回答:“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道出了王勃对生活乐观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可乐男孩”薛枭,被救出来后的第一句话是 “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一句话, “逗乐了悲伤的中国”,而他的经历却不是那么乐观,被困废墟下80个小时,右臂不得不被截肢,告别爱好的篮球,开始练习运用左臂操作……仍能达观地接受一切的生活态度,不能不让人敬佩。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学习中处于迷茫时,我们没理由说“老天不睁眼”,“命运不公平”。
有的同学回答:“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汶川地震中,正是温总理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指示,所以有被埋废墟下几天几夜的人不断地被救出。也正是因为在这些人的心中有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对生命的深切渴求,才得以使生命延存下来。我们健康地活着的人,也应懂得生命的珍贵,对生活、对理想抱一种永不放弃的态度,让生命大放光彩。
同学的这些精彩回答,震动了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都神情严肃,似乎在沉思,似乎在暗下决心,似乎在暗暗带劲。
教师总结:“没有经历过巨大苦难、灾难的人,对苦难、灾难的体会又会有多深呢?看看救灾中拍摄的图片,让我们最揪心的是失去了儿女的父母那种撕心裂肺地绝望。儿女是父母的生命支柱,是父母生活的动力,没有了儿女,他们又将怎样活着?反过来想想,我们对 父母苦心的体会,又有多深呢?直面眼前的困境,做好眼前的工作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一堂课在学生的激奋情绪中结束。
四、反思
再次教学《滕王阁序》,我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多了,对课文的体悟也深刻了,从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最重要的是学生把课本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得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语文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在于把艺术的现实与真实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用艺术的现实去指导真实的现实,让学生走进去,又从中走出来,从而实现语文的熏陶作用。
《滕王阁序》历来脍炙人口,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但用典多。以前的教学多停留在对文章骈体句形式的欣赏和对典故的理解上,很难走进《滕王阁序》的思想高地。今年再次教学本文,刚好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我试图冲破以往教学思路的束缚,企盼在思想高地有所收获。
二、教学设计
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和参加宴会的宾客,第二、三段描写滕王阁的景观和周围万千气象及登上楼阁所见之景,第四、五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归结到本事上来。
在教学中,我把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探索与挖掘放到第五段。
三、 过程描述
第五段作者情感起伏的脉络是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在梳理字词典故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高考命题者,让你就本段设计一道名句默写题,你会命哪些句子?
下边同学纷纷回答。有的说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说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说命“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我问他们为什么命这些句子,有同学脱口而答“喜欢”,我就让他们说说理由。
有同学回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几句写出了作者对信念、理想的执著追求。作者年少而才高,渴望一展才华,然而却屡屡失意。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作者仍能不放弃信念,抱着执着的心态,的确令我们敬佩。相比之下,我们青年学生却心高气盛,人生稍有不如意,就感觉前途一片黑暗,经不起一点点的打击,显得十分脆弱。王勃是我们的榜样。
有的同学回答:“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道出了王勃对生活乐观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可乐男孩”薛枭,被救出来后的第一句话是 “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一句话, “逗乐了悲伤的中国”,而他的经历却不是那么乐观,被困废墟下80个小时,右臂不得不被截肢,告别爱好的篮球,开始练习运用左臂操作……仍能达观地接受一切的生活态度,不能不让人敬佩。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学习中处于迷茫时,我们没理由说“老天不睁眼”,“命运不公平”。
有的同学回答:“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汶川地震中,正是温总理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指示,所以有被埋废墟下几天几夜的人不断地被救出。也正是因为在这些人的心中有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对生命的深切渴求,才得以使生命延存下来。我们健康地活着的人,也应懂得生命的珍贵,对生活、对理想抱一种永不放弃的态度,让生命大放光彩。
同学的这些精彩回答,震动了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都神情严肃,似乎在沉思,似乎在暗下决心,似乎在暗暗带劲。
教师总结:“没有经历过巨大苦难、灾难的人,对苦难、灾难的体会又会有多深呢?看看救灾中拍摄的图片,让我们最揪心的是失去了儿女的父母那种撕心裂肺地绝望。儿女是父母的生命支柱,是父母生活的动力,没有了儿女,他们又将怎样活着?反过来想想,我们对 父母苦心的体会,又有多深呢?直面眼前的困境,做好眼前的工作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一堂课在学生的激奋情绪中结束。
四、反思
再次教学《滕王阁序》,我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多了,对课文的体悟也深刻了,从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最重要的是学生把课本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得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语文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在于把艺术的现实与真实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用艺术的现实去指导真实的现实,让学生走进去,又从中走出来,从而实现语文的熏陶作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