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沙田山居(人教版高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0阅读:
字号:|
 难点互动 
   1、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中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解析:本题意在体会作者于精妙的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答案: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象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 
解析:本题意在体会作者自谓自己不是桓景,且称“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的深层原因。 
答案: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人类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3、文章结尾的诗句“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意在领会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的思乡之情。 
答案: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自主探究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答案:(1)青绿(青翠、青碧)(2)神秘(深沉)(3)雄伟(巍然、磅礴)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3、文中有两句话,如下,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沙田山居 
◆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在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和指导阅读相结合,课内探讨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写作结合起来。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通过阅读本文和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   碧湛湛(zhàn)   莽莽(mǎng)苍苍   浩淼(miǎo)   赫(hě)然     绸缪(chóumóu) 
  阒(qù) 黑     栖(qī)定      天籁(lài)    姗姗(shan)来迟    谐(xié)趣    
肩膂(lň)   肘腋(zhāuyè)  衣袂(mèi)    蹂躏(róulìn) 
字形   翠微—微小—紫薇   渺渺—缥缈—飘渺 
绸缪—荒谬   峭峻—俊俏 
谐趣—偕同   姗姗来迟—春意阑珊 
载浮载沉—载歌载舞 
词义  莽莽苍苍:形容广阔,无边无际。 
浩淼:形容水域广阔无边。 
赫然:①突然显现 ② 盛怒 
天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姗姗来迟: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肩膂; 肩膀和脊梁骨 
衣袂:衣袖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阒黑:形容遥远、安静、漆黑的样子。 
蟠蜿:形容曲折修长的样子。 
◆ 导读剖析领悟 
走进作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整体把握   
思路   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 写沙田山居的外围环境;第二部分(3—6):写山居的生活感受。第三部分(7):由山居风景联想到山外的生活。 
主旨  这篇文章作者以含蓄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写沙田山居周围的群山及海水的优美独特的风景,以及山居生活的心情感受,作者及里行间无一字写乡愁,却通篇都蕴藉着淡淡的乡愁。 
特色  ①情景交融。比如“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一句是写远景,实际上是写淡淡的乡愁。② 语言含蓄又优美,遣词造句别具一格。如:“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深入探究 
1.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试举例分析一下。——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写景物当中。如:“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火车片断?——“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这里,开往大陆的火车其实也是作者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震动作者的心魄。火车是作者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连接作者的梦境和思念。 
3。这篇散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这篇借写景来抒情的散文选材比较散,写水,写海,写山,又写了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写法自由,似乎没有刻意的技法,也没有明显的章法结构。但是却又有主题:抒写淡淡的乡愁。我们在欣赏抒情散文的时候,能够抓住或把握它的情感内核,就会领略到散文的神韵。就像一句俗话所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皮衣服的领子,其毛发就会十分顺溜。因此,去感受抒情散文的情感内核,是欣赏抒情散文的关键。 


◆研读拓展欣赏 
精品赏析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思考后面问题。 
(一)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和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18个月了。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浦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德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1. 找出选段中对偶句式,并说说好处在哪里。 
2.第二段写景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3.“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这句话中“心血来潮”怎么理解? 
参考答案:1。“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任风吹,任鹰飞”、“忽焉似有,再顾若无”,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 2。拟人手法,如:“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样把五当人写,把景物写活了,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就更有自然亲切的感受。3。这是海潮引发心潮,这是乡愁之潮。借海水的潮汐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教材分析】 
《沙田山居》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沙田山居》,更是通过在形象的比喻,和缓的语气,压韵的音调,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含蓄的思乡情感。文章表达的思乡感情学生从总体上能够了解,但是本文文字艰涩,情思隐寄,具体是如何表现思乡感情的,却是教学难点,需要认真揣摩阅读才可以真正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理解文意,体悟作者的思乡感情。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美读。通过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美文须要美读。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 
2、美赏。通过揣摩精警词句来赏读。在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3、体验乡愁情结。通过阅读本文和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设计思想】 
“美文需要美教”(韦志成语)。我们在这里不妨变化一下“美文需要美学”。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甚至辞采华丽。而且多用典,多用修辞,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乡愁》通过几个特定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明显。语言也通俗易懂,读一两遍就能会背诵。而《沙田山居》语言含蓄,意象也有难以理解之处,情思隐寄写景之中。而且本文有许多字词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给阅读带来了极大障碍。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美赏。包括鉴赏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把握“兴寄”过程。 
【教学方法】初读初体验(美读)——深读深理解(美赏)——再读再体验(悟乡愁情结)。 
【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配乐诗《乡愁》、生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脍炙人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坎里。它就是《乡愁》,教师示范背诵并投影大家一起朗诵,它的作者就是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这篇散文文字含蓄甚至有些艰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通过反复朗读,来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乡愁这一永恒的情结的。 
【美读提示】这篇文章美不美?可以各抒己见。可能会有同学说文字太难懂。语句晦涩,难懂,影响了我们对文本的阅读。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好。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无论美不美,我们不妨读读看。 
【难词扫障】文章有不少生字,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词学习一下:出示生字词投影(识记理解积累) 
浩淼(miǎo) 衣袂(mèi)   绸缪(móu)  阒(qù) 黑 栖(qī)定   蹂躏(róulìn) 碧湛湛(zhàn)  莽莽(mǎng)苍苍    天籁(lài)   
【自读标注】同学们先自读课文,重点的句子做好标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初步美读】美文要美读。“三分文章七分读”。看来“读”是学习散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怎么读呢?默读还是朗读齐声朗读还是一个人读大家听?读全文还是挑选几段读?大家觉得呢?学生商量,选择一两种。 
【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充分给学生以自由,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样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合理发挥教师主导性,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化解教学矛盾。 
【揣摩美读】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与误读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纠正误读情况。 
通过自读,我想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美不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流畅地、充满感情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陶醉。 
【教师引导】一般来说,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思路,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所以,我们最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阅读,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赏读】抓住第一段“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有几个特定的意象。“重九”、“中秋”、“陶菊”、“苏月”,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创新阅读】这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变化一下。“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呢?  
同学根据上下文进行修改。改过之后一起读一读。教师意见:“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又圆了。”是不是更好些?可以讨论。 
【设计理念】这样思考,可能只是自己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不是从语法角度着眼,而是从修辞角度考虑,改一下可能效果好一些,而且也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家敢于质疑的精神。 
【重点赏读】“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凫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 
【重点赏读】文章接下来重写景,全文描写的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有没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流露?找一找,读一读,评一评。 
【师生交流】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三四两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山睡去以撼人的节奏感撼着我的心血来潮。”写景中思乡之情隐约可见。 
【赏读体验】第三段抓住“回答”一个小环节来揣摩。请一位同学朗读品位。例如“家,在半山腰等我。一个“等”,境界全出。每人自读,品味。写山谷,含情脉脉,用比喻,可爱。请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赏读体验】文章第七段可以说是点题的段落。景为谁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乡愁是如何表现的。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加注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人的骚音”“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到我的心弦”等来把握。 
    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意象品读】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与乡愁有关的意象,从中品味作者的乡愁之思。 
【师生讨论】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不仅融入了乡愁,还融入了沧桑美。重阳饮菊、中秋看月等古典诗词意象,成为离愁别绪的载体。“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抒发了对祖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倾慕之情。在他看来,自己的愁思“一层淡似一层”,“山长水远”。这种沧桑的乡情又表现为“文化乡愁”,即对文化古国的无限赞美和忆思。 
【课外拓展】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本册读本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故乡的榕树》、《我寄情思与明月》、《就是那一只蟋蟀》和《我寄情思与明月》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余光中诗集》。 


沙田山居
浙江省长兴中学 John 王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首先是作为诗人存在的,他的《乡愁》已经成了诗中精品。后来我又读到他的散文,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然而这左手的写作却丝毫不逊色于诗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来体会一下其散文的特色及其蕴含其中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3年任政大西语系主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在厦门大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
(三)整体感知
1、预习课文,集体朗读
2、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本文的总体感觉。
(1)  语言美。
(2)  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和含于其中的浓浓的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四)语言分析(景与情)
  (1)作者用绘画般的彩笔,对自己心爱的居所及周围环境精心描摹。既写外在景观,又写内在精神,景情浑然一体。
明确:作者借助绘画和文字两种审美方式,把每一段文字都描绘得画一般的优美。
  (2)总体把握
问: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
明确:(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
(提示: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
  (3)具体分析(目的在于举一反三)
1、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2、文中有两句话,如下,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明确: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4)通过对语句的分析,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及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
1、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2、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五)理清思路
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节);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六)拓展阅读
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沙田山居
景      情        明志
书斋        喜爱               重九的……圆过两次了
   
    声       
海  霞
   雾 
山  风   思乡       山水长远、全在那里面
   噪音       



一、 教学目标概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勾连景物的顺序.
2.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特点.
3.理解本文写景中寓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对本文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欣赏评价能力.
2.分析评价关键性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情愿.态度与价值观
二、聚集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蕴含的主旨.
2.写作手法的借鉴.
三、教与学
(导语)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熟悉的诗---<乡愁>,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思想.它的作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余光中先生.
简介作者 
多媒体投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 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一)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整理生字词
(二)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并讨论: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
4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写山居之地的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美的境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山与海构成的仙境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怀人世间,他魂牵梦绕的是边愁乡愁,是祖国、民族。因此让他心动神往的是来自大陆的声音。
7、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文章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眷恋故乡、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四、课文结构图示
┎————————————空间顺序—————————┐
海→→山→→沙田山居→→山上的云烟→→海潮风声→→骚音
┖———————边愁乡愁 爱国情怀——————————┘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学生选出每组小组长。每组负责重点欣赏教师指定的文章的某个部分,并兼顾其他部分。每个学生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性文字;并从全文其他部分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60字的鉴赏性文字。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教师把学生设计的比较有价值的、多数学生问到的问题打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讨论、解答、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写欣赏文章的着眼点,让学生明白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文章欣赏点指引:①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某个修辞;②意境、画面;③音韵;④色彩搭配;⑤情感;⑥结构组织;⑦独特的理性感悟。 
(二)堂上交流 
1.导入 
  “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衣食起居、柴米油盐、磕磕碰碰都在那里奏响,我们在那里演绎着春夏秋冬、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落落。于是,“居”也成了作家们笔下的一方宝地,不同的作家笔下表现出不同的景致情怀。在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里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在王维《山居秋暝》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远;在刘禹锡《陋室铭》里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远追求;在归有光《项脊轩志》里是对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伤感;在梁实秋《雅舍小品》里,是虽处战乱年代,居于风雨飘摇的破屋之中,却能自我调侃,自娱自乐的豁达;在余秋雨《山居笔记》里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沉探询和与中国文人的沉重对话。 
2.简介作者及诗作《乡愁》 
  余光中,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教师配乐背诵《乡愁》。 
3.文章赏析交流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完成)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电脑屏幕画面和配音概括每自然段内容。 
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        
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             
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        
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 
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        
第六自然段:风中秀色 
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 
(教师总结:欣赏文章要先从总体上把握内容) 
具体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欣赏的方法。 
①景(写了什么景):山居周围广阔、宁静的环境。②情(抒了什么情):山居生活的自由,对山居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爱,浓浓乡愁。③语言(如何写景抒情):押韵、叠音词,音韵舒缓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用词古雅,有韵味。 
(教师点拨:散文欣赏主要从景、情、语言三大方面展开) 
(2)学生自主与师生合作相结合欣赏写景、抒情的精华段落第二、三、七自然段。 
操作流程: 
  屏幕展示精典段落中学生设计的问题→每题请一个学生说明其设计意图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请某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让另一组对该小组的发言作评价→每段的问题解决后让书面文字鉴赏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就自己写的该段其他精彩点发言→组长对自己组员作全面总结评价→教师补充知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问题设计”及“自由鉴赏”(书面文字鉴赏和口头鉴赏)作综合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指引: 
  ①是否体现文章的重点和文体特点;②是否有新意;③是否有个性;④是否从多个角度入手;⑤问题表述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欣赏文章写得是否能自圆其说或引起共鸣,语言是否准确、优美;⑥发言者的语言、语音、语速、情感等如何(符合任何一条都该肯定,不要求面面俱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都遵循此原则)。 
第二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为什么说“照镜的不是人,是神”?②“海与山绸缪在一起……海湾”中的“绸缪”能否换成“结合”?为什么?“侵入”“诱俘”有何表达效果?③说说“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教师设计该题) 
 第三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人在楼上依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教师补充资料: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浮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②为什么说“山已经代我答了”,又说“其实山并未回答”?这话矛盾吗?用“山”“鸟”“虫”“松风”代我答“问余何事栖碧山”有什么好处?  
  教师补充资料: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③“山谷是个爱唱歌的村女……应人的尾音”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第七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平常交通繁忙时所制造的噪音令人厌恶,而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②怎样理解“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只引用到“全在那里面”呢? 
③作者最后那首诗有什么意味?有什么作用? 
④作者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教师补充:王粲,汉魏间诗人,山东人。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州,期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人情同于怀土兮,岂富贵而以异 ……”《登楼赋》 
  教师补充:余光中先生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说“我在诗中怀乡,我在诗中唤醒古典的背景,我在诗中向李白说话,向苏东坡诉说我的心情,这都是怀乡的表现。”(根据这些话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余光中的散文及诗中经常出现古人和古诗这一现象) 
(3)“问题设计”外的其他精彩点鉴赏发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选一部分书面欣赏写得比较精彩的学生发言)  
组长评价:组长对组员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作总体评价: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题和书面欣赏、口头欣赏的表现作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情感深层熏陶 
屏幕展示下诗,播放温家宝总理在电视讲话中的该段背诵录音。望大陆 
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三)课后作业 
(1)文中写了雾中、风中的“沙田山居”,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以“雨中的沙田山居”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2)把该文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小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写景特点、语言特色、抒发的情感方面的异同。 



(一) 导入(5分钟)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诵一遍。李沛!老师给你配上音乐。(1分钟)
好!大家说,李沛同学朗诵得好不好呢?很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对她的表现给予赞扬啊?
好,听了李沛同学的朗诵,大家觉得《乡愁》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
对,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它的作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余光中先生。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余光中先生呢?
(投影:作者简介)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享誉海内外文学界,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在我的记忆中,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的这首《乡愁》就是他的形象代表。确实, 余光中是一流的诗人,就像大陆诗人流沙河说的“我要看他一眼,必须要有一个很大的仰角”。
后来我又读到他的散文,发现余老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快速浏览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且拿出练习本给这些生字词注音:(投影)
夏圭(guī) 朝暾(tūn) 余曛(xūn) 碧湛湛(zhàn)
浩淼(miǎo) 绸缪(móu) 阒(qù)黑 肩膂(lǚ)
天籁(lài) 眈眈(dān) 肘腋(zhǒuyè) 盘踞(jù)
联袂(mèi) 纤(xiān)毫 氤氲(yīnyūn) 蹂躏(róulìn)
摇曳(yè) 蟠蜿(pánwān) 崦嵫(yānzī) 夐(xiòng)远
(2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黑板上写一组拼音。
(二)整体感知(1分钟)
好,读完之后,你对余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感觉如何?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如果你是评卷老师,对这样的一篇文章你会怎样评价?(语言优美)
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看题目“沙田山居”)
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三)探索研讨:(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何以见得?)(30分钟)
1、我们刚才说了,本文主要写的是沙田的海和山。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的呢?
老师给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配乐)(2分钟)
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这张表格的答案:
投影展示:
晴午:?
海 风起: ? 海上三景
夜深:?
作者是怎样写海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分钟)
例如:
A、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我们全班来齐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表格:(3分钟)
投影展示:
海 山 相 映
朝晨:?
山 黄昏:? 山上三景
夜晚:?
作者是怎样写山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分钟)
例如:
B、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明确:这句话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营造出“鸟鸣山更静”的意境,表达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喜爱。
投影展示:
晴午:碧波万顷
海 风起: 此起彼落 海上三景
夜深:渔火璀璨 
海 山 相 映
朝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
山 黄昏:西边魁梧的鹿山…… 山上三景
夜晚:众鸟栖定,草间……
3、我们继续往下看。
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
不是。
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社么呢?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4、“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1分钟)
“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啊,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5、读完全文,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文末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要下楼去干嘛?王粲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告诉我?(2分钟)
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何作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
② 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
6、文章以诗句作结,我们来齐读一遍。(2分钟)
这些诗句出自作者诗作《北望》。
作者说“碧螺黛迤俪的边愁欲连环”“边愁”?作者愁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湘云、楚烟、五千载、八万万)
杜甫有这样的一句诗:“北望伤神坐北窗。”这里作者也北望伤神,想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想起当时八万万的人民,进一步表露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7、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作者既然想念祖国故土,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祖国山川呢?却反而写香港沙田的美景呢?(2分钟)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理解•意象美•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钟)
在《沙田山居》中,余光中描写了很多优美的意象。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意象时用的最多最妙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每人找一句自己最欣赏的拟人句赏析。
特别品味:
(1)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2)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四)领悟•创新•词语的移用搭配(5分钟)
在《沙田山居》中的语言,正如余光中在自己的一首诗里所说“步步莲花,字字珠玉”。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炼词造句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下面画线词语的搭配与通常搭配有何不同,这样搭配有何好处?
(1)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
(2)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3)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
2、拓展理解
(1)移用要贴切自然。
(2)移用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
3、比较理解
同样写一双眼睛:
有的作家说:她的瞳中溢出一颗哀怨。
有的作家说:她的秋波暗弹一滴珠泪。
4、语言创新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的词语的移用搭配,自己写一两个句子,力求贴切、自然且有新意。
(五)总结扩展(3分钟)
1、教给方法:
欣赏散文,首先必须把握语言的特点。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把握作者思路以及情感。
2、归纳总结:
(1)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去展示自己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本文正是作者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展示”。诗人素来爱山,爱海,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把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交糅并用,而且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着力描绘个人自由生命对高山、对大海的感应与体验,获得了诗意和空灵的色彩。
(2)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沙田山居》、《乡愁》、《北望》,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