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浅析古诗词中的异读字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0阅读:
字号:|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意蕴丰富,源远流长。读古诗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培养我们的的审美情趣。但是,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读音与现代的读音又不一样:一字多音,一词多义。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 异读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本文从古诗异读字的例子入手试析古今汉语异读字的分类及成因。
【关键词】: 古诗词,异读字,分类,成因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掌握古诗词中的异读字,有利于解释词义,判断活用。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文献对这方面的解释和说明:“我们通过实践已经体会到不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不了解古代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很难读懂先秦古书。但在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上面《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已经介绍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主张把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谐和。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从以上三段引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朗读,不能为求押韵而强改字音,应当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发音。


一、古诗词中异读字的分类:
(一)破音异读类。
所谓破音异读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的声调,却把阴平、阳平、上声改为去声,而这个字(词)音节的声母、韵母未作任何改变。由于改变了声调,“词性和意义”就跟着改变了。
1、“‘《清平乐》、《永遇乐》’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乐”之辨析: 
笔者翻过很多书,发现对“乐”的读音,存在两种争议,一种为lè,另一种为yuè。如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彭凡主编的《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尹文胜选编的《古词精选》以及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纪江红主编的《宋词三百首》中,《清平乐》中的“乐”字的注音都为yuè,而《永遇乐》则都注音为lè。对此,笔者心中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都是词牌名,《清平乐》中“乐”字念yuè,而《永遇乐》却念lè?上述的注音是否权威?翻开《辞海》,其95页显示“乐”有四种发音,分别为:①lè,喜悦,快乐;②yuè,音乐;③ yào;④luò。再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其823页显示“乐”有两种读音,分别为:①lè;②yuè。最后翻开《古代汉语词典》,其1957页显示“乐”有五种读音,分别为:①yuè,有“音乐”、“乐器”、“乐经”、“乐工”、“姓”五种意思;②lè,有“喜悦,愉快”,“喜欢,喜爱”,“乐于”,“乐意”,“安乐,泛指声色”,“姓”六种解释;③yòo,“喜好”的意思;④luò;⑤liáo,通“疗”。
从以上材料分析来看,“乐”在古代有五种读音,读“yòo”音时,通常见于词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喜好”的意思。发“lióo”音时则为通假字,同“疗”。而“luo”音比较少见。在古代中yue和le音比较常见。那么《清平乐》和《永遇乐》中“乐”是发什么音?《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词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之乐府诗。”既然是与音乐有关,那么按道理来讲,《清平乐》和《永遇乐》中的“乐”都应读yuè音。但翻开很多的儿童启蒙读物(包括笔者上文提到的),笔者发现《清平乐》中“乐”字都注音为yuè,而《永遇乐》则都注音为lè。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带着疑问,笔者又翻查了《词牌释例》第54页指出:“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欧阳炯称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借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乐调名称为词调名。”
由此来看,《清平乐》是源于汉乐府《清乐》和《平乐》,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957页也指出,乐府有两种解释:“古时主管音乐的官署”与“诗体名”。而在这里自然应取“诗体名”之意。既然《清乐》、《平乐》是乐调,那么自然应读yuè音。而且,《清平乐》是源于《清乐》和《平乐》。由此可推知,《清平乐》中“乐”字应发yuè音。除此之外,《词牌释例》第245页又指出,《永遇乐》又名《消息》。宋周密《天基节排当乐次》云:“乐奏夹钟宫,第五盏,篥起《永遇乐漫》。”由此也可得知,《永遇乐》也是与音乐有关的,因此其中的“乐”字应读yuè。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的《山行》)’ “斜”字之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 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笔者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ɑ”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唐代•韩翃(音hóng))“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ɑ”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ó”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 “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杜牧•《怀钟陵旧游》)和“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ó ”,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乐府民歌•敕勒川)”中的“见”之辨析: 
最近在雅虎论坛上一个题为《央视“名嘴”们常犯语言错误的归纳》的帖子,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其中有一条所谓的常犯错误是:把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错读为“xiàn”。根据笔者回忆,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也是强调“见”应该读作“xiàn”,而且给我们解释,“见”字读“xiàn”的时候即为“显露,出现”的意思,并且还给我们举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等。对此,笔者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到底是网友们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还是真的是“名嘴”们犯错了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69页,“见”字有两种读音,为jiàn和xiàn。读jiàn时有9种意思:1动词,“看到,看见”;2动词,“接触,遇到”;3动词,“看得出,显现出”;4动词,“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5动词,“会见,会面”;6名词,“对于事务的看法,意见”;7“姓”;8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9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而读xiàn时则只有1种意思,意为“出现”。而翻开《古代汉语字典》第749页,“见”读jiàn时有16种意思,读xiàn则有4种意思。读xiàn音时,4种意思分别为:“显现,出现”;“表现”;“现在”;“现成”。回到诗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大致的意思是“在东边的篱下采菊花,南山悠悠在眼前。” 因此,在这里主要存在“见”字是解为“看到”还是“出现”的意思。这就要追溯到这首诗的来源,最早集录陶渊明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此后,大家都抛弃了原来的“望”,接受了后来的“见”。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实际上是指“望”。而“见”字作“望”的意思时,读“jiàn”,因此,在这个诗句里,“见”应该读jiàn。经过以上分析,看来网友们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名嘴”们确实是犯错了!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中的“见”自然该读“xiàn” 意为 “显现,出现”。
4、其它:如“殷”和“恶”字: 
“殷”字当表示“众多”、“富裕”、“深厚”等意思时,读 “yīn”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在表示“震动”的意思时,读作 “yìn”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表示“赤黑色”时,则读Yān。③“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左传•成公二年》)
  “恶”字,在表示“罪过”、“凶恶”、“坏人”等意思时,读“è”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⑤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论积贮疏》)⑥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苞《狱中杂记》)
在表示“讨厌”、“憎恨”等意思时,“wù”
⑦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黄宗羲《原君》)⑧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当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时,也读“wù”⑨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总之,破音异读字的的异读音是在具体语文环境里临时“设置”,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这种异读就不存在,异读字的意义和词性也随之消失;而多音多义字的几个读音、意义和词性是同时存在的,不会因为有此音、此义、此词性就消失了彼音、彼义、彼词性;也不因为有了此语言环境而临时“设置”一种读音、意义和词性。
(二)古音异读类。
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做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
1、 人名 
  (1)皐陶(yáo):传说中的夏初人。 
  (2)墨子,又称墨翟(dí)。 
  (3)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又称伍员(yún)。 
  (4)“魏其(jī),大将也。”(《报任安书》) 
  (5)“是时,侍医夏无且(jū)(秦王随从医官)以其所奉药囊提(dǐ,投击)轲。”(《荆轲刺秦王》) 
  (6)还有禽滑(gǔ)厘、景差(cuō)等 
 2、地名 
  (1)“燕(yān)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2)“天姥(mǔ)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3)“愿献商于(wū)之地六百里。”(《屈原列表》) 
  (4)“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山之上。”(《勾践灭吴》) 
  (5)“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陈涉世家》) 
  (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páng)出。”(《阿房宫赋》)
  (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之地。”(《勾践灭吴》) 
  (8)“大王见臣列观(guàng)。”(《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有并(bīng)汾乔木、吐蕃(bō)、番(pó)阳、番(pān)禺、荥(xíng)阳、镐(hào)京、吐谷(yū)浑等。 
3、官名 
  (1)“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木兰诗》) 
  (2)匈奴呼韩邪单(chán)于。 
(3)仆射(yè)
4、器物名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石钟山记》) 
  (2)“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3)“锄耰棘钤(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4)“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弈秋》) 
  (5)“羽扇纶(guān)巾。”(《念奴娇•赤壁》) 
  (6)炮(páo)烙 
 5、姓氏 
(1)万俟(mò qí),复姓。宋代有人叫万俟禼(非异读,音xiè)。
(2)尉(yù)迟,复姓。唐代有人名尉迟恭。 
  (3)召(shào),单姓。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4)种(chóng ),单姓。小种经略相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5)区(ōu),单姓。古代有人名叫区寄。(《童区寄传》) 
  (6)逢(páng),单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6、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 
  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 dú)、阏氏(yān zhī)(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大宛(yuān)、龟兹(qiū cí)、焉耆(péng)、大月氏(zhī) 
7、其他异读词语 
缞绖(cuī dié)、参乘(shèng)、容臭(xiù)、臧否(pǐ)、虾(há)蟆陵、变徵(zhī)之声(变徵是古代音乐乐调,声韵悲凉)、差(cī)肩而坐(肩并肩坐着)、廪稍(shào)之供、老大嫁作贾(gǔ)人妇、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谋臣与爪(zhǎo)牙之士不可不养也。
(三)、通假异读类。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一般地说,以下三种情形可以通假:
  1、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
  2、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又如:“子曰:“学耐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è”, 而不能再读它的本音“shuō”了。
 3、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
了解和掌握相当数量的通假字,学会通假字的辨认方法,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四)声、韵不同异读类:
如“罢”字,在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论语•子罕》)。
②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困疲”的意思,通“疲”,读作pí。
③“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左传•昭公三年》)
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时,读nǚ。
④“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府诗集•木兰诗》)
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时,读nü。
⑤“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万章下》)
而在作人称代词时,则通“汝”,读作rǔ。
⑥“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伐檀》)
一些常见的异读字,因其流传的历史久远,而且有的已进入现代汉语的书面或口头语之中,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许多工具书和古书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读音,因此应按传统的习惯去读。而那些较为少见的、也未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异读字,或者人民群众已改读为一般读音的字词,就应按照现在的习惯
去读。我们今天不必耗费精力去研讨它的旧读音,以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山东费县的“费”,旧读为bì,现已改读为fèi;“叶公好龙”的叶,旧读为shè,今一般读为yè。再如“暴露”的暴,传统的读音本应是pù,但现已约定俗成,读作bào,就不必固执旧读了。
由此可见异读有四种分类:第一、破音异读,一般是词类活用,大多是去声;第二、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常有这样的情形:本来有的字不用,却用另一个字来代替,造成读者的不同;第三、古音异读,这是指有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品名等),有固定性,保留了古音;第四、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世要少得多,一个字往往要表示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某些字“兼职”过多的现象。
二、古诗词中异读字的原因: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但我们认为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其一: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我国的学术风气。当前我国的学术风气很不健康,某些学术人员、教学专家非常的浮躁,为出书而出书,为牟利而授课,这样就导致了片面的追求经济而忽视教学质量的不良后果。人们在学生阶段特别是启蒙阶段,一旦“习惯于”读错音,那么,错误的读音将伴随其一生,而且就算日后意识到读错音了也是积重难返,一时半刻难以彻底纠正。如此一来,错误的读音泛滥于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渐渐吞蚀我国的语言文化,以致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国人在错误的读音中“不能自拔”。
其二:这是社会发展中一种正常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新词新语新用法也会不断出现。新词中那些鲜活的、规范的、符合汉语词汇构词规律的,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生命力;而那些生造乱造的,不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只能风行一时,最终肯定要被淘汰。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这与人们的规范意识比较差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盲目求新求异,不按照汉语词汇规律乱用生造词,或是不规范地使用汉语词汇,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正常交际,或是影响交际效果。而当这种求新求异影响社会交际时,它是不会被大众认可的,这是词汇发展规律。
以上所言只是笔者对于古诗词中易读错之字的一些浅薄见解,且以上举例也只是易读错字词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当我们远离这些“吹毛求疵”的语言高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可以发现,上到政府领导,小到普通百姓,大到教育明师,小到学前龄童发错音读错字的现象是屡见不鲜。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引起社会对易读错字词的重视,以规范字词读音,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正确的语言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王力。华书局出版社,1999.  
2、《破音异读字和多音多义字的区别》王建。南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95年第5期
3、《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北京出版社出版)第1040—1041页。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第1011页。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8页。
6、尹文胜选编:《古词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
7、 纪江红主编:《宋词三百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少年儿童出版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9、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缩印版。
10、 李建文主编:《词牌释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1、 http://baike.baidu.com孟恩《异读词》(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

 

马来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