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爱尔克的灯光(高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2阅读:
字号:|
 
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德育目标 学习文章诗意的情感,掌握对封建专制的愤恨,并感悟文中动人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巴金, (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题解(见学习提示)
三、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四、文章的结构
“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但通过敞开的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子。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第三部分(10—12段),质疑“长宜子孙”,进行理性思考。作者指出这四个字曾经摧残过“许多可爱的生命”,囚禁过“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老家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促使他冷静地深沉地思考,悟出了一条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第四部分(13—15段),作者斩断了对旧家庭的留恋,“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找到了“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爱尔克点起的灯,为航海的弟弟指引回家的路。作者的姐姐也曾希望弟弟回来,希望他带点新鲜的东西,使这里有所改变。可是,18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并无变化,姐姐却已经去世了,“爱尔克的灯光”熄灭了。即使姐姐活着,相信她也不希望作者回到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至此,从对“爱尔克的灯光”的追念,到下决心舍弃对“爱尔克灯光”的留恋,到高举起“心灵的灯”,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追求光明,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升华和飞跃。
五、写作特点
1、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课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2、 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3、 语言朴素而流畅,舒缓而富于节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