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人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4阅读:
字号:小|大
一、关于教材
《祝福》选自高中《语文》第三模块“小说”单元,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篇目。本单元是第一个高中小说教学单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课的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完成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即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在鉴赏本篇小说时,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做到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五、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复述小说情节,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
2.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追求快乐幸福的我们来说,真是不可想象。然而,事实确乎如此。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墺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无济于事。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四、理清情节结构。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结构如下:教师板书情节,学生指出结构特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注意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对话描写,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作预习。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依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了解祥林嫂的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1.阅读祥林嫂初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又只是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讲析祥林嫂再到鲁镇这一部分。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
4.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画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耐劳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临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鲜明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5.讨论祥林嫂的反抗性。
祥林嫂带着四十年的屈辱与辛酸,寂然地离开了人世间,生命划上句号(结合课文讨论)我们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A,出逃 与严厉的婆婆“相处太难” 遵循“从一而终”的先贤古训。
B,抗婚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意识维护封建礼教思想。
C,捐门槛 对再嫁还活怀有深深负罪感。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D,对灵魂有无的怀疑 恐惧矛盾心理 无论有无,劫数难逃。
评价:
一生有过不懈的抗争,都是反抗命运的具体行动,但她反抗完全出于自发,也很盲目,本身也有浓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色彩,充满了悲剧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农村妇女,她平身最大的愿望就是靠自己的双手,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活得体面一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在落得“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之后,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也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出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抗争。对于现世的悲苦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奋斗。
她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听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尽管这一切的苦熬与反抗都无济于事,但也时时显示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
但是祥林嫂的所谓抗争与反抗又是有局限的,从积极的方面说,它是祥林嫂不愿任人摆布,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当然是符合礼教道德的——生活的表现。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的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她奋力反抗的背后,实际上是奋力维护迫害自己的封建礼教。祥林嫂花了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鲁讯小说在揭示人物的命运悲剧时,强调人的灵魂、精神的改造。
三、作业
有人说样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第三课时
一、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究竟该由谁来负责?(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二、谁杀害了祥林嫂?
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
A.鲁四老爷的态度——精神扼杀:
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精神蹂躏: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老爷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掉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上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引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其实,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在这些看客与听众的内心之中,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周围人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他们在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的故事,他们在鉴赏别人痛苦的过程中,也在鉴赏着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他们又在“叹息”和“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之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同时还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种情感与行为方式上的麻木和混沌,实质是一种人性的残忍。
D.柳妈说鬼——精神恐惧: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E.“我”的迟疑——精神困惑
小说中的“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正是由于“我”的迟疑使祥林嫂不能确定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否有鬼神的存在,她感到了精神上无限的困惑与迷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她有对再嫁的罪恶感,因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第109段),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在鲁家,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对她进行迫害和侮辱,把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脚踢出鲁家。而这依靠的是封建政权。
结论:因而我们说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三、精当的环境描写。
提问:小说中几次描写了“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共三次
1.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提问: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明确:多次写到“祝福”的作用是“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也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
四、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1.小说起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五、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理请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六、作业: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