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8阅读:
字号:小|大
艺术地再现客观事物 独特地表现主观情意
——话题作文“在秋天”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秋,是个季节;秋,是种色彩;秋,是个阶段;秋,是份心情。是悲秋还是颂秋,全是一份感觉。而且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大自然,那么中年就该是人生的秋季。请你以“在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景状物,借声色渲染,绘秋韵浓郁;可以联系人生,借秋景象征,咏心绪缠绵。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自定。④题目自拟。
二、快速审题
话题“在秋天”,是个取材空间十分广泛的题目。审题的难度不在于“写什么”,因为可供写作的事物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万众千生。从花鸟虫鱼到万千植物,从日月星空到风霜雨雪,从芸芸众生到迁客骚人、伟人领袖……可以说,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天上人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入题,没有什么不可以点染,没有什么不可以言志,没有什么不可以抒情的。惟其如此,审题的难度就在于选择怎样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使事物客体和情感主体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从而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人是用黄鹂在涧水边、青草地、绿树丛中的自由鸣叫和小船在大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抒发自己那种闲适、散漫无羁的感情的;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则是用黄鹂鸣叫于翠柳间,白鹭飞翔在碧云天这一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这一色彩绚丽的优美画卷,抒发自己十分青春愉悦的情怀的。如果把以上的诗句改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乌鸦深树鸣”,“两个乌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效果会怎样呢?那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静沙•秋思》),写一个飘零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里思念家乡的感受,选择了十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典型的秋意图,并借助这幅萧瑟苍凉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游子的客愁旅思;但是,如果我们把小令中的“乌鸦”换成了“黄鹂”,那就不伦不类了。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说:“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乌鸦、黄鹂、杜鹃等都是意象,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它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在承载着我们的个人情感,乃至于整个民族情感,有着宏大的文化背景。
文章从生活中来。作品的题材、背景、人物、情节、主题乃至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无一不是来自于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是这些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唤起我们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又在驱使我们用自己的笔去把它记录下来。综观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巧妙而完美的结合。要使两者完美结合,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做到既再现了客观事物,又表现了主观情意,正确地处理好“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那么,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再现与表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写作第三单元)一文告诉我们:所谓“再现”,就是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写出客观事物的“样子”。无论是叙述人生经历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还是描绘人物或事物的状貌抑或是说明事物的情况,都要求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再现”,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谓“表现”,就是在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的时候,作者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意。作者注入主观情意的方式一般是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是旗帜鲜明的,是情感的直接宣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与议论抒情一样,何种情感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就很含蓄,或者寓情于叙事或寓情于写景或寓情于议理。所以,表现侧重于抒情,文章中的一切意象、景物、人物、事件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载体而已。文章的生命就在于有情感,有真情实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再现和表现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作品再现客观事物又决不是“镜子”一样的原封不动的反射,不是对生活及其场景的刻板的摹仿、原样的再现和机械的复制,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同样,作品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也决不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折射的结果,其情感必定带着社会的烙印,必定受社会生活的制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在实际写作中,有人重再现的,有人重表现的,但是他们都得依赖生活。
“在秋天”这个话题,要写好它,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情感载体,写出你个人的独特情意。秋天有许多特有的景物,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心态来感知,效果是不一样的。秋天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快乐的、忧伤的,让我们对秋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本文的审题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把手——秋,是大众的秋,又是我的秋。所谓大众的秋,就是人人能接受、认同的秋;所谓我的秋,就是“著我之色彩”之秋。简言之,本话题的快速审题就是要思考清楚写怎样的秋又怎样写好秋,写怎样的情又怎样写好情。
具体操作步骤:
(1)分析话题规避误区。“在秋天”这个话题, “在”字,比较重要,表明你所写的一切都要与“秋天”有紧密的联系,它不只是一个时间,一个季节,而且是一个特征,一个心情。所写万物要有“秋天”的特性,带有秋天的韵味,切不可以只用了一句“在秋天”以后,就看不见“秋天”的影子了。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写成了与“在春天”“在夏天”“在冬天”一样的没有秋天特征的文章,那就是走进误区了。而且这个“秋天”,必须是牵扯着作者独特情感的,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没有创新。
(2)添加信息迅速定位。①添加对象。主要是说明“谁”“什么”在秋天,比如,“我”在秋天, “故乡”在秋天,“南国”在秋天,“榕树”在秋天,“爱”在秋天,“人生”在秋天。②添加行为。比如,(我)在秋天里“思考”,(我)在秋天里“收获”,秋天里的“回忆”,秋天的“感悟”,秋天的“故事”。③添加结果。(我)在秋天里思考人生,(我)在秋天里收获“友谊”。④添加情态。比如,寂寞在秋天,冷落在秋天,烦恼最是在秋天。⑤添加色彩。比如,金色在秋天,清澈在秋天,橘子红了秋天,等等。
(3)分析材料验证思考。“在秋天”的话题,旨在表现人们对秋天的态度——或赞赏或悲叹,而且这种赞赏和悲叹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与作者的心境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里的秋天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景物还是心情;这里的秋天都是感人的,无论是悲秋还是颂秋。同时,因为秋天与人的活动有关,所以我们还往往用秋天来比喻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具有自然界的秋天一样的让人忧喜迥异的境况。那么我们的思考只要能够通过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再现“秋天” ——无论是自然之秋还是人生之秋——的特征,只要能够表现作者内心具体真切的独特感受,文章就成功了。
(4)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比如写,我在秋天里思考,可以分:
→怎样的我?年龄、身份、素养、性格、命运、特定心情。
→怎样的秋天?包括具体的秋日景色和某一个触发联想和思考的情感载体如“荷花”“菊花”“秋霜”,以及具体的人物。
→怎样的思考?包括内容、过程和结果。
→怎样的契合?情感载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三、快速立意
本文的立意是首先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写作心情和对秋天的独特感悟选择情感载体加以艺术再现。我以为围绕颂秋和悲秋两个方面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的话就比较便捷:
(1)再现秋日胜景,表现壮志豪情。比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
(2)再现秋景萧索,表现人生飘零。比如,“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晋•陆机)。“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当代•海子)。
(3)再现景色变化,表现心绪起伏。比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再现气候变化,表现人情冷暖。“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甫)。
(5)再现秋实春华,表现奋斗成功。比如,英国诗人济慈在其作品《秋赋》的开头中写道:“秋天是薄雾和水果成熟的季节,是红透的太阳的亲密伙伴。”这两句诗句充份表达出这个丰收季节的心境和景象。
四、立意误区
(1)把“在秋天”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来用一下,然后文章就写一个故事——激动人心的故事,或者生老病死的故事,完全没有“秋天”的气息。如果题目改为“在春天”,文章也只要改这几个字。文章没有对话题“在秋天”,做最必要的再现。
(2)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没有对秋天的特定的韵味做充分的艺术再现,只是一些景象的罗列,全文没有艺术形象,也没有一条感情的主线,在“表现”情感方面做得不够。
五、快速构思
(1)选定文体。本话题,写成散文,写成议论文都可以。写成散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特征,再现秋天的神韵,以崭新的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来抒发作者源自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写成议论文,则可以通过对秋天景物特征的再现,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并将由此引发的联想与思考的过程、内容或者结果加以阐述,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比较而言,写成散文可能更容易以情动人。
(2)谋篇布局。以散文为例,我们应该考虑选用怎样的意象以构成意境。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我们在明确了立意以后,就应该围绕立意来设计文章将要展示的秋天的意境的基本色调,然后选择足以体现这一色调的一些意象。这里,可以借用一些古人的诗句,特别是诗人们所常用的一些意象。诗人写诗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写景咏物之“景”、之“物”,是客观之“象”;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进行散文构思时要注意运用一些常见意象,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夕阳红、芦花飞、秋叶黄、枫叶红、寒蝉鸣、高粱红、稻谷黄、秋月明、孤雁去、菊花残、松柏傲、杨柳垂”等,在一番调朱弄粉以后组接成一个艺术整体,并巧妙地利用其特征来表现自己的特定情感,做到“形散神不散”。
六、快速选材
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借鉴一些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借用它们运用的意象、写作技巧、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使文章在再现事物和表现情意方面有特色;或者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以渲染气氛,同时也给文章增加一些文化气息,使它典雅一些。
(1)名家名篇
比如,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峻青《秋色赋》、朱自清《荷塘月色》、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等,从中可以感受秋天,有感而发描述秋景、秋思。
(2)经典名句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它虽略带忧伤,但是宁静、成熟、丰富,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染,希望与回忆相间。——林语堂
七、快速拟题
(1)记叙性的作文题目
忧伤的季节、秋之韵、秋之魂、秋之思绪(联想)、我爱秋色、盛秋情韵、南国之秋、爱在秋天、秋水清清、秋天里的回忆、雨落秋天、寂寞的季节、秋天的故事、情感在秋天孕育、冷落清秋节、秋蝉声声、寻找秋天、秋虫夜鸣、秋天的颂歌、秋日情怀,等等。
(2)议论性的作文题目
人生之秋、钟爱在秋天、人生如秋叶、秋思如潮、我爱秋天、忧伤在秋天、收获在秋天、破晓在秋天、难忘秋天、秋天的感悟,等等。
八、触类旁通
本话题主要是训练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本文介绍的怎样利用意象抓住秋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做法也适用于其他的一些比如写春景(早春、仲春、暮春)、冬景(初冬、严冬)等不同时令乃至不同时辰的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它们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抓住此时此刻的景物的特征根据表现情意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典型的意象加以再现以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艺术地再现景物的特征就成为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要领无非是形象生动和准确鲜明。怎么做到呢?①变位与变形。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改变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②以形传神,显现意蕴。我们可以在改变事物呈现于外的“形”(当然必须在情理之中)的同时,注意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使之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③ 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我们要学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的,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杜甫可以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河水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但是李白可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石头不可能被音乐声震破,更不可能引来“秋雨”,但是李贺可以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里的生活情形都是诗人为了表现“自我”而艺术化了的,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的完美结合。
学生例文
秋 日 絮 语
王秋韵
当田野褪去了夏天的那一片墨绿的深沉,披上迷彩的衣裙,天空便蓝蓝的,白云便淡淡的 ,池水便绿绿的,世界便成了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秋便鼓起腮帮子拼命地摇曳那窗前的紫风铃,宣告:“我来了。”
秋,没有春的蓬勃旺盛,但是比春喜悦;没有夏的热烈奔放,但是比夏灿烂;没有冬的清净纯洁,但是比冬绚丽。
秋,从落叶开始,标志着一个生命从初生到发育到成熟渐近衰老的过程的终结。比起春天里那一波又一波嫩生生的绿浪,落叶虽然仅仅只有那一刹那,那是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是倾尽所有情感的最美好的瞬间。它们骄傲地扬着头,踩着华尔兹的节拍,轻盈地舞动着,如诗如画。是那样的坦荡,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拥抱大地;是那样的真诚,用一种最奇特的语言告别天空。然后再次回首孕育它的根,化成清新的空气和肥美的养料去亲吻去滋润来年那浅浅的的嫩芽。
落叶验证了一位哲人的话:飘落只是一个过程,正视飘落才会成熟,才会变得完整。秋,你是在落叶里寄予来年绿的希望吗?
秋,弥漫在整个田野。数不尽的秋虫在呢喃,和着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没日没夜的唱着时而悠扬时而哽咽的歌,那是协奏曲还是交响乐?秋,躲进了农家院落。乡下人家的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鲜红鲜红的辣椒和一嘟噜一嘟噜黄灿灿的玉米;场院里还有那一垛垛的庄稼。秋,徜徉在农民的脸上。此时的农民最辛苦,最忙碌,却是最高兴的时刻,不然怎么会一天到晚喜在眉梢笑个没完?我猜想,他们的心中一定还装着来年秋的希冀呢。
一场秋雨把一切洗得水灵灵的。天空好象高远了许多。新翻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人们的心思也开始在秋里随泥土的芳香弥漫开去,似乎要借着秋风之力升上云霄和鸟儿的翅膀齐飞,以告诉所有的人对秋的希冀。秋风连着秋雨,秋雨连着秋风,还夹杂了一点淡淡的雾,似乎秋是杯温水泡着的碧螺春,那味真奇特。
秋,需要人小心地抚摩她的脸。秋,要是个老人,肯定很慈祥;秋,要是个姑娘,肯定很温柔;秋,要是个孩子,肯定很调皮,不然,为什么总让秋风钻进人的脖颈挠人的痒痒?
感受秋,饱尝橘的酸甜,梨的香脆;体会叶的金黄,花的清香。把童稚锁在记忆里,倾听大雁飞过季节的振翅之声,告诉自己:只有经历,才能成长。我们可以在秋虫的呢喃里,在农民的笑脸上,捡拾一两个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把理想和希冀放飞在蓝天白云上,传送到生命的深处。让心情和思绪随秋进入季节乃至时空的远方。
秋,既有“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的萧条,又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色彩斑斓;秋,既有“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萨都刺)的悲切,又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豪放高歌;秋,既有“满地黄花堆积”(李清照)的闲愁,又有“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的豪情满怀。浸渍在悲切或者欢笑之泪中的秋天哟,虽然有一天,你会随季风远去,但是季风绝对不会带走你留给我们的生命的形象的诠释,因为那是经过了人们的用心感受的,已经弥散在心灵深处了。在我的心灵深处藏着这个秋日里我感悟到的秋的成熟、忍耐、自信、坚强和希望……
【点评】本文主要优点是:(1)艺术地再现了秋的特征。作者如一位丹青高手,选用了几个平常的意象,巧加点染,写出了秋迷人的色彩和动人的图画;又如一位诗人,在浅吟低唱之中,传达出“秋日胜春朝”的神韵,倾诉着对秋的无限赞美和爱恋。读完本文,你是否对秋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呢?是否觉得秋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如此的让人怜爱和怀想呢?(2)独特地表现了“我”的情意。那种情意是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形象诠释:“飘落只是一个过程,正视飘落才会成熟,才会变得完整”,“在我的心灵深处藏着这个秋日里我感悟到的秋的成熟、忍耐、自信、坚强和希望……”而且,这种情意与文章塑造的秋的意境浑然一体。(3)行文语言优美,描写情感浓烈,文章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几段写秋很有个性,在描述中流露出作者对秋的独特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很简练同时又很优美,最后一段的排比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但是文章之所以感人,最主要的还是在作者的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一腔真情。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6/2
——话题作文“在秋天”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秋,是个季节;秋,是种色彩;秋,是个阶段;秋,是份心情。是悲秋还是颂秋,全是一份感觉。而且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大自然,那么中年就该是人生的秋季。请你以“在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景状物,借声色渲染,绘秋韵浓郁;可以联系人生,借秋景象征,咏心绪缠绵。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自定。④题目自拟。
二、快速审题
话题“在秋天”,是个取材空间十分广泛的题目。审题的难度不在于“写什么”,因为可供写作的事物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万众千生。从花鸟虫鱼到万千植物,从日月星空到风霜雨雪,从芸芸众生到迁客骚人、伟人领袖……可以说,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天上人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入题,没有什么不可以点染,没有什么不可以言志,没有什么不可以抒情的。惟其如此,审题的难度就在于选择怎样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使事物客体和情感主体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从而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人是用黄鹂在涧水边、青草地、绿树丛中的自由鸣叫和小船在大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抒发自己那种闲适、散漫无羁的感情的;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则是用黄鹂鸣叫于翠柳间,白鹭飞翔在碧云天这一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这一色彩绚丽的优美画卷,抒发自己十分青春愉悦的情怀的。如果把以上的诗句改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乌鸦深树鸣”,“两个乌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效果会怎样呢?那是不言而喻的。同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静沙•秋思》),写一个飘零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里思念家乡的感受,选择了十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典型的秋意图,并借助这幅萧瑟苍凉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游子的客愁旅思;但是,如果我们把小令中的“乌鸦”换成了“黄鹂”,那就不伦不类了。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说:“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乌鸦、黄鹂、杜鹃等都是意象,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它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在承载着我们的个人情感,乃至于整个民族情感,有着宏大的文化背景。
文章从生活中来。作品的题材、背景、人物、情节、主题乃至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无一不是来自于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是这些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唤起我们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又在驱使我们用自己的笔去把它记录下来。综观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巧妙而完美的结合。要使两者完美结合,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做到既再现了客观事物,又表现了主观情意,正确地处理好“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那么,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再现与表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写作第三单元)一文告诉我们:所谓“再现”,就是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写出客观事物的“样子”。无论是叙述人生经历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还是描绘人物或事物的状貌抑或是说明事物的情况,都要求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再现”,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谓“表现”,就是在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把客观事物如实地写下来的时候,作者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意。作者注入主观情意的方式一般是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是旗帜鲜明的,是情感的直接宣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与议论抒情一样,何种情感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就很含蓄,或者寓情于叙事或寓情于写景或寓情于议理。所以,表现侧重于抒情,文章中的一切意象、景物、人物、事件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载体而已。文章的生命就在于有情感,有真情实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再现和表现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作品再现客观事物又决不是“镜子”一样的原封不动的反射,不是对生活及其场景的刻板的摹仿、原样的再现和机械的复制,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同样,作品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也决不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折射的结果,其情感必定带着社会的烙印,必定受社会生活的制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在实际写作中,有人重再现的,有人重表现的,但是他们都得依赖生活。
“在秋天”这个话题,要写好它,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情感载体,写出你个人的独特情意。秋天有许多特有的景物,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心态来感知,效果是不一样的。秋天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快乐的、忧伤的,让我们对秋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本文的审题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把手——秋,是大众的秋,又是我的秋。所谓大众的秋,就是人人能接受、认同的秋;所谓我的秋,就是“著我之色彩”之秋。简言之,本话题的快速审题就是要思考清楚写怎样的秋又怎样写好秋,写怎样的情又怎样写好情。
具体操作步骤:
(1)分析话题规避误区。“在秋天”这个话题, “在”字,比较重要,表明你所写的一切都要与“秋天”有紧密的联系,它不只是一个时间,一个季节,而且是一个特征,一个心情。所写万物要有“秋天”的特性,带有秋天的韵味,切不可以只用了一句“在秋天”以后,就看不见“秋天”的影子了。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写成了与“在春天”“在夏天”“在冬天”一样的没有秋天特征的文章,那就是走进误区了。而且这个“秋天”,必须是牵扯着作者独特情感的,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没有创新。
(2)添加信息迅速定位。①添加对象。主要是说明“谁”“什么”在秋天,比如,“我”在秋天, “故乡”在秋天,“南国”在秋天,“榕树”在秋天,“爱”在秋天,“人生”在秋天。②添加行为。比如,(我)在秋天里“思考”,(我)在秋天里“收获”,秋天里的“回忆”,秋天的“感悟”,秋天的“故事”。③添加结果。(我)在秋天里思考人生,(我)在秋天里收获“友谊”。④添加情态。比如,寂寞在秋天,冷落在秋天,烦恼最是在秋天。⑤添加色彩。比如,金色在秋天,清澈在秋天,橘子红了秋天,等等。
(3)分析材料验证思考。“在秋天”的话题,旨在表现人们对秋天的态度——或赞赏或悲叹,而且这种赞赏和悲叹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与作者的心境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里的秋天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景物还是心情;这里的秋天都是感人的,无论是悲秋还是颂秋。同时,因为秋天与人的活动有关,所以我们还往往用秋天来比喻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具有自然界的秋天一样的让人忧喜迥异的境况。那么我们的思考只要能够通过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再现“秋天” ——无论是自然之秋还是人生之秋——的特征,只要能够表现作者内心具体真切的独特感受,文章就成功了。
(4)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比如写,我在秋天里思考,可以分:
→怎样的我?年龄、身份、素养、性格、命运、特定心情。
→怎样的秋天?包括具体的秋日景色和某一个触发联想和思考的情感载体如“荷花”“菊花”“秋霜”,以及具体的人物。
→怎样的思考?包括内容、过程和结果。
→怎样的契合?情感载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三、快速立意
本文的立意是首先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写作心情和对秋天的独特感悟选择情感载体加以艺术再现。我以为围绕颂秋和悲秋两个方面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的话就比较便捷:
(1)再现秋日胜景,表现壮志豪情。比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
(2)再现秋景萧索,表现人生飘零。比如,“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晋•陆机)。“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当代•海子)。
(3)再现景色变化,表现心绪起伏。比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再现气候变化,表现人情冷暖。“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甫)。
(5)再现秋实春华,表现奋斗成功。比如,英国诗人济慈在其作品《秋赋》的开头中写道:“秋天是薄雾和水果成熟的季节,是红透的太阳的亲密伙伴。”这两句诗句充份表达出这个丰收季节的心境和景象。
四、立意误区
(1)把“在秋天”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来用一下,然后文章就写一个故事——激动人心的故事,或者生老病死的故事,完全没有“秋天”的气息。如果题目改为“在春天”,文章也只要改这几个字。文章没有对话题“在秋天”,做最必要的再现。
(2)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没有对秋天的特定的韵味做充分的艺术再现,只是一些景象的罗列,全文没有艺术形象,也没有一条感情的主线,在“表现”情感方面做得不够。
五、快速构思
(1)选定文体。本话题,写成散文,写成议论文都可以。写成散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特征,再现秋天的神韵,以崭新的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来抒发作者源自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写成议论文,则可以通过对秋天景物特征的再现,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并将由此引发的联想与思考的过程、内容或者结果加以阐述,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比较而言,写成散文可能更容易以情动人。
(2)谋篇布局。以散文为例,我们应该考虑选用怎样的意象以构成意境。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我们在明确了立意以后,就应该围绕立意来设计文章将要展示的秋天的意境的基本色调,然后选择足以体现这一色调的一些意象。这里,可以借用一些古人的诗句,特别是诗人们所常用的一些意象。诗人写诗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写景咏物之“景”、之“物”,是客观之“象”;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进行散文构思时要注意运用一些常见意象,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夕阳红、芦花飞、秋叶黄、枫叶红、寒蝉鸣、高粱红、稻谷黄、秋月明、孤雁去、菊花残、松柏傲、杨柳垂”等,在一番调朱弄粉以后组接成一个艺术整体,并巧妙地利用其特征来表现自己的特定情感,做到“形散神不散”。
六、快速选材
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借鉴一些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借用它们运用的意象、写作技巧、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使文章在再现事物和表现情意方面有特色;或者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以渲染气氛,同时也给文章增加一些文化气息,使它典雅一些。
(1)名家名篇
比如,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峻青《秋色赋》、朱自清《荷塘月色》、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等,从中可以感受秋天,有感而发描述秋景、秋思。
(2)经典名句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它虽略带忧伤,但是宁静、成熟、丰富,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染,希望与回忆相间。——林语堂
七、快速拟题
(1)记叙性的作文题目
忧伤的季节、秋之韵、秋之魂、秋之思绪(联想)、我爱秋色、盛秋情韵、南国之秋、爱在秋天、秋水清清、秋天里的回忆、雨落秋天、寂寞的季节、秋天的故事、情感在秋天孕育、冷落清秋节、秋蝉声声、寻找秋天、秋虫夜鸣、秋天的颂歌、秋日情怀,等等。
(2)议论性的作文题目
人生之秋、钟爱在秋天、人生如秋叶、秋思如潮、我爱秋天、忧伤在秋天、收获在秋天、破晓在秋天、难忘秋天、秋天的感悟,等等。
八、触类旁通
本话题主要是训练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本文介绍的怎样利用意象抓住秋天的特征熔铸艺术形象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做法也适用于其他的一些比如写春景(早春、仲春、暮春)、冬景(初冬、严冬)等不同时令乃至不同时辰的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它们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抓住此时此刻的景物的特征根据表现情意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典型的意象加以再现以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艺术地再现景物的特征就成为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要领无非是形象生动和准确鲜明。怎么做到呢?①变位与变形。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改变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②以形传神,显现意蕴。我们可以在改变事物呈现于外的“形”(当然必须在情理之中)的同时,注意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使之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③ 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我们要学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的,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杜甫可以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河水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但是李白可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石头不可能被音乐声震破,更不可能引来“秋雨”,但是李贺可以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里的生活情形都是诗人为了表现“自我”而艺术化了的,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的完美结合。
学生例文
秋 日 絮 语
王秋韵
当田野褪去了夏天的那一片墨绿的深沉,披上迷彩的衣裙,天空便蓝蓝的,白云便淡淡的 ,池水便绿绿的,世界便成了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秋便鼓起腮帮子拼命地摇曳那窗前的紫风铃,宣告:“我来了。”
秋,没有春的蓬勃旺盛,但是比春喜悦;没有夏的热烈奔放,但是比夏灿烂;没有冬的清净纯洁,但是比冬绚丽。
秋,从落叶开始,标志着一个生命从初生到发育到成熟渐近衰老的过程的终结。比起春天里那一波又一波嫩生生的绿浪,落叶虽然仅仅只有那一刹那,那是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是倾尽所有情感的最美好的瞬间。它们骄傲地扬着头,踩着华尔兹的节拍,轻盈地舞动着,如诗如画。是那样的坦荡,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拥抱大地;是那样的真诚,用一种最奇特的语言告别天空。然后再次回首孕育它的根,化成清新的空气和肥美的养料去亲吻去滋润来年那浅浅的的嫩芽。
落叶验证了一位哲人的话:飘落只是一个过程,正视飘落才会成熟,才会变得完整。秋,你是在落叶里寄予来年绿的希望吗?
秋,弥漫在整个田野。数不尽的秋虫在呢喃,和着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没日没夜的唱着时而悠扬时而哽咽的歌,那是协奏曲还是交响乐?秋,躲进了农家院落。乡下人家的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鲜红鲜红的辣椒和一嘟噜一嘟噜黄灿灿的玉米;场院里还有那一垛垛的庄稼。秋,徜徉在农民的脸上。此时的农民最辛苦,最忙碌,却是最高兴的时刻,不然怎么会一天到晚喜在眉梢笑个没完?我猜想,他们的心中一定还装着来年秋的希冀呢。
一场秋雨把一切洗得水灵灵的。天空好象高远了许多。新翻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人们的心思也开始在秋里随泥土的芳香弥漫开去,似乎要借着秋风之力升上云霄和鸟儿的翅膀齐飞,以告诉所有的人对秋的希冀。秋风连着秋雨,秋雨连着秋风,还夹杂了一点淡淡的雾,似乎秋是杯温水泡着的碧螺春,那味真奇特。
秋,需要人小心地抚摩她的脸。秋,要是个老人,肯定很慈祥;秋,要是个姑娘,肯定很温柔;秋,要是个孩子,肯定很调皮,不然,为什么总让秋风钻进人的脖颈挠人的痒痒?
感受秋,饱尝橘的酸甜,梨的香脆;体会叶的金黄,花的清香。把童稚锁在记忆里,倾听大雁飞过季节的振翅之声,告诉自己:只有经历,才能成长。我们可以在秋虫的呢喃里,在农民的笑脸上,捡拾一两个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把理想和希冀放飞在蓝天白云上,传送到生命的深处。让心情和思绪随秋进入季节乃至时空的远方。
秋,既有“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的萧条,又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色彩斑斓;秋,既有“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萨都刺)的悲切,又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豪放高歌;秋,既有“满地黄花堆积”(李清照)的闲愁,又有“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的豪情满怀。浸渍在悲切或者欢笑之泪中的秋天哟,虽然有一天,你会随季风远去,但是季风绝对不会带走你留给我们的生命的形象的诠释,因为那是经过了人们的用心感受的,已经弥散在心灵深处了。在我的心灵深处藏着这个秋日里我感悟到的秋的成熟、忍耐、自信、坚强和希望……
【点评】本文主要优点是:(1)艺术地再现了秋的特征。作者如一位丹青高手,选用了几个平常的意象,巧加点染,写出了秋迷人的色彩和动人的图画;又如一位诗人,在浅吟低唱之中,传达出“秋日胜春朝”的神韵,倾诉着对秋的无限赞美和爱恋。读完本文,你是否对秋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呢?是否觉得秋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如此的让人怜爱和怀想呢?(2)独特地表现了“我”的情意。那种情意是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形象诠释:“飘落只是一个过程,正视飘落才会成熟,才会变得完整”,“在我的心灵深处藏着这个秋日里我感悟到的秋的成熟、忍耐、自信、坚强和希望……”而且,这种情意与文章塑造的秋的意境浑然一体。(3)行文语言优美,描写情感浓烈,文章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几段写秋很有个性,在描述中流露出作者对秋的独特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很简练同时又很优美,最后一段的排比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但是文章之所以感人,最主要的还是在作者的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一腔真情。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6/2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