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0阅读:
字号:小|大
荷 塘 月 色
一、概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篇。
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揣摩能力;把握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抒情散文,对学生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学习伊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很重要。印发预习提纲(下附),指导预习方法:
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4.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示范,精讲少许,旨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第二课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背诵第四、五、六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须准备:文学常识、需揣摩的语句的字幕。
六、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导人新课。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散文独树一格,引人注目,“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 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
这节课学习朱先生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
二、请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简单交流,明确: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迸方向,心情苦闷彷惶,思想矛盾复杂。《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作者以优美动人的笔调为荷塘月色笼上朦胧的色彩。
三、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学生回答,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讨论,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问: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交流: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示方法: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是难点,教师适当讲析。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五、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
1.概括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光);荷塘边凝望的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思接千载采莲景。
2.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第二段,教师示范方法。
1)筛选出描摹景物的关键词语:“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筛选出关键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品味:“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一层淡淡的愁云。
学生独立分析后面的景物描写,讨论交流,教师可在难点处适当点拨,如:
灌木的黑影会引起惊恐、不快之感;没精打采的路灯光会引起萎靡疲倦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而会增加人的落寞孤寂感,这些都会引起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
最后明确: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掣,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
六、总结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问:通过上述分析看出:作者喜悦与忧愁(板书)相伴,那么这种感情是浓是淡呢?
学生发言,明确:
从文章的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板书)。
2.学生归纳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板书)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得。
七、配乐,请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精美传神的词句。
八、分类汇总学生找出的词句。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通感句
1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动词
14)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15)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6)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1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8)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5.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九、揣摩体味,尽情陶醉于作者生花妙笔勾画的“满贮诗意”的境界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每类中,教师可以一句、一词为例,示范讲析,点拨方法,其余由学生完成。
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它们的妙处,
一要结合语境,二要展开想象,融人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
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学生分析2)——3),以下供参考: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加点词板书)
拟人句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学生分析10)、11),以下供参考: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小结: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加点词板书)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请看书后练习二的解释。
12)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飘渺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的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
学生分析13),以下供参考:
13)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树影明暗揉合,透着内在和谐,将其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温馨、幽雅。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加点词板书)
理解用词的精当可以在语境中品味,也可以用替换比较的方法。
14)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学生分析15)一一18)教师可提示替换的词语,以下供参考:
15)“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在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写月光流水般地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整个荷塘的叶和花上,富于动感。
16)与“升”比较,“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17)“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18)与“映”比较,“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与“倩影”搭配得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使用动词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加点词板书)
叠词数量较多,每位同学任选两个简略分析。学生发言后,点拨一二,进行小结:
叠词的运用更具特色,像“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加点词板书)
十、试背诵第四、五、六段,深入体会文章朴素典雅、精练优美的语言。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
师
行
为
70 教师
素质 能熟练运用语言组织教学,语言运用得体、规范 2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 2
教态亲切自然;教师有较强的感染力 2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 4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等的培养 4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3
课堂设计有层次,能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难度适合学生水平,可操作性强。(具体教师教案) 5
教
学
过
程 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积极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6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6
能不断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6
教学方法恰当有效,活动形式有趣、多样,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6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疏密适度,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
能有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5
教学效果与
特色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身心愉悦 6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实效高 6
教学在某个方面有独到之处 2
学
生
行
为
30 自主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全过程,思维活跃,活动时情绪高涨 10
合作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乐于与同学合作,乐于帮助并懂得寻求帮助 10
探究 善于思考,勇于进行语言实践,能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10
八、帮助和总结
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 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仿照朱先生遣词用语的特点,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