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诗是怎样形成的(高一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7阅读:
字号:|
 概述:诗的形成,不外就是“画+说=诗”(流沙河),即描写与叙述构成诗。画一画,说一说,一首诗就出来了。具体方法如下:

一、前画后说
一般来说,画在前头,说在后头。见景生情,睹物生感。景物是画出来的,情感是说出来的。景物与情感,两两相结合,便是诗了。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画,是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说,是情感。
二、赋比兴手法
《诗经》中的比兴,就是画画。比兴以外部分为赋,即说。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比兴,引发人的联想,是“说”得发端,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说,即赋的内容。又如,《诗经•小雅•采薇》:
(惜别之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画)
(悲喜交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画)
(忧伤劳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画)
(点明原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说)
其中“画”就是悲伤的画面。“说”的内容点明伤悲之因。
三、善于取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绝不是见啥画啥,画什么,说什么,总要对得上口才行。景物的色彩,要和情感的基调相吻合融洽。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
一二句描绘出柳姿的柔美闪亮,三四句叙述自己的惊喜赞美之情。
四、画说相间
写诗,还可以边画边说,画说交错结合进行,收到描写叙述参差交错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三》:
(豆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先说后画)
(辛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说)
(草露)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先画后说)
(愿望)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说)
总之,画一画,说一说,诗就出现了。

文章也是这样。这里只以姚鼐的《登泰山记》为例作简单的说明。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是按照作者的行踪来写自己登泰山的所见所感的。
开头,概括泰山的地理形势,突出其“古老”特色,这属于叙述,即“说”。
第二段,叙述自己从京师长途跋涉到达泰安的行程;接着叙述与友人朱孝纯子颖艰辛登山的经过;然后描写登上泰山极顶所见的雪后初晴的夕照绚丽景象。这样,“说”与“画”相结合,不仅衬托出了内心的喜悦,而且为极顶观日出奠定了更浓厚感情基础。
第三段,形象描写日出时的瑰丽多彩,壮美神奇的景致。如,“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给人一种朦胧飘渺之感。这样,通过“画”来写自己观赏日出的愉悦之感。
第四段,又开始“说”,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既然泰山历史悠久,必然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结晶,这是不可不“说”的,在行文上又与开头“古长城”照应。
第五段, 又来“画”,白描泰山的景物特征——独特的石头和松树和遍地冰雪,无鸟兽音迹的静穆苍阔的冬景。
这样,文章通过“说说”自己的所见,“画画”自己的所观,“画说”结合,抒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祖国古老文化的无比景仰之情。
【张家口尚义一中王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