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谈谈祥林嫂外貌变化和封建礼教的关系(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8阅读:
字号:|
 谈谈祥林嫂外貌变化和封建礼教的关系

《祝福》是鲁迅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代表作品,文中塑造了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那么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死亡呢?下面笔者从祥林嫂外貌变化和封建礼教关系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文中表明祥林嫂人生不幸的主要是再到鲁镇和临死之前两个时期的肖像描写。
一、再到鲁镇:被卖改嫁失贞洁,夫死子亡肝肠断。
祥林嫂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这表明祥林嫂虽家庭贫困,深受婆婆虐待,但毕竟还是一个有活力的年轻寡妇。然而两年后,当她再到鲁镇时,虽“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两年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祥林嫂先是被卖改嫁,接下来是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患伤寒死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丈夫和儿子的死令祥林嫂悲痛欲绝,特别是阿毛的惨死使她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以致于她神经质地反复向人们诉说儿子的悲惨故事。然而,她内心的痛苦决不仅仅在此,丧夫失子的痛苦尚且可以向人们诉说,换取人们几滴同情的眼泪,但被卖改嫁的耻辱却不能说出口,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从一而终”,女子改嫁是女子最大的耻辱,将会受到人们的耻笑和排斥。


二、临死之前:众人讥笑世不容,禁止祭祀遭驱逐。
在鲁镇的日子里,当她的故事被卫老婆子宣扬之后,她顿时成了人们用来调剂无聊生活的笑料。当她絮絮叨叨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时,本想博得人们的同情,但“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议论着”。人们的假意同情使祥林嫂“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也没有开口的必要了”。人们甚至还拿她拼死守节时额头上撞下的伤疤取笑“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哎,可惜,白撞了这一下”。这无疑深深地刺痛了她,“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了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闭紧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如果说众人的嘲笑使祥林嫂自此以后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的话,而四叔夫妇的憎恶和排斥将她推向了绝望的边缘。由于祥林嫂的再嫁,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于是在祭祀时,当祥林嫂“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祥林嫂只得疑惑的走开。后来在柳妈的启发下,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罪过”,于是她不顾一切的捐了门坎,自认为已经“赎罪”。又一年的冬至祭祖,当朴实的祥林嫂要“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却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断喝,使祥林嫂顿时明白自己永远是一个不干净的,不能被饶恕的罪人,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得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记了去淘米”。
那么四叔为什么如此憎恶祥林嫂呢?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主张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尤其痛恨妇女失节,认为失节的妇女已经失去了做女人的权利,因此当祥林嫂在被卖改嫁时,他极其厌恶地说到“可恶!”;甚至在听说祥林嫂死去时骂她是“谬种”。最后,当祥林嫂再不能为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她被无情的赶了出去,沦为一个乞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被人们彻底抛弃的祥林嫂终于在一片“祝福”声中,在一个风雪交夹的夜晚,怀着和家人团聚的渴望,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死去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是封建的礼教害死了这个可怜而无辜的女人,不由激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憎恶之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