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9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1、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在读中悟情。
2、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帮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其中蕴涵的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2、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字、词、句。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手段
1、学生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授课过程。
3、配乐朗读。
四、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法 2、美读法  3、启发法  4、点拨法  5、对比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


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的背景氛围。
(二)、作家作品
检查课前预习的效果:有关苏轼的搜集整理,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印象。
教师归纳:
1、词坛上“苏辛”豪放派、“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有关“乌台诗案”的介绍。
3、本文写作原因介绍。
设计此环节,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课前“多动手” ,课堂“多动口”。
(三)、初读全文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教师点拨: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第五段由悲转喜。
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
(1)通假字“属”、“凭” ;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设计该环节是要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立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2、结合前面分析的语气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凉箫声的伤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随缘而安的态度;
(5)忘情尘世的洒脱。
教师点拨: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品文就其实就是品人,余秋雨是这样评价苏轼,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它是消极的吗?
教师点拨: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六、拓展练习
鉴赏同是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定风波》一词,分析词的主题、情感。
定风波
        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计此练习目的是作一个对比阅读,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来解读《定风波》的主题情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