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1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第二个太阳》、《红玛瑙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启碇 滟滪 绛紫 云蒸霞蔚 峨冠博带 群山万壑 雷霆万钧 缤纷 亭亭 婀娜 眺望 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四、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6)瞿塘峡特点:雄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六、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秀)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险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第二个太阳》、《红玛瑙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启碇 滟滪 绛紫 云蒸霞蔚 峨冠博带 群山万壑 雷霆万钧 缤纷 亭亭 婀娜 眺望 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四、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6)瞿塘峡特点:雄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六、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秀)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险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