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3阅读:
字号:小|大
飞向太空的航程
备课资料
葛灵顿
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2003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机长,安全飞行1 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战友胡岳彪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要求飞行员各方面都要优秀,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们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和同学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在同学中,杨利伟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稳重,心理素质特别好。胡岳彪回忆说,他属于心理“早熟”的那种。1985年夏天,他们参加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急得大叫,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迅速排除险情,安全着陆。
到部队后,杨利伟在航校学习时形成的坚持体能锻炼的习惯从没有间断过。他常常打篮球,后来电视转播美国NBA篮球联赛,只要不影响飞行,他几乎每场必看。平日里,他常常到部队机场旁边的山上去锻炼,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胡岳彪对杨利伟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向笔者介绍道:杨利伟和战友周末到西安鸿门宴遗址风景区游览,从部队出发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杨利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队还跑去打了场篮球。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由驾驶得如鱼得水的强击机到重新学习飞歼击机,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与他一起改装的20多名飞行员有的选择了停飞,有的转业到了民航,种种新的人生选择摆在杨利伟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仍然执著地追逐自己的飞天梦。徐万华回忆说,对于杨利伟来说,飞行就是生命。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杨利伟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装训练中,重新学习航理,克服飞行中遇到的难题。他认真研究强击机与歼击机在战斗技术上的变化,仔细琢磨空中战斗特技的动作要领和西南地区低云、雾大、飞行能见度低等复杂气象条件。由于歼击机飞行中飞行员身体常常要承受自身体重6—8倍重量的负荷,对飞行员抗载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为此,杨利伟不断强化体能训练,每天都进行旋梯、滚轮、单双杠、1 500米中长跑等训练,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杨利伟的团长,徐万华对自己手下的飞行员十分了解。他说,平时杨利伟在部队训练中话不多,爱学习,爱锻炼,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训练刻苦,特别是善于总结飞行经验,飞行技术提高很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飞行事业心,他顺利完成飞行训练大纲各项训练要求,对空中目标射击完成率达到100%,提前1年时间成为一名歼击机战斗员。
该部的领航主任孙华培曾与杨利伟一同参加过在空军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中进行的航天员选拔,并进入过最后一轮60名航天员的选拔,最后因身体发现小肉瘤而被排除在12名航天员名单之外。回顾当年参加体检,他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团有6名飞行员参加了初选,杨利伟从近2 00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12名第一代航天员之一,我作为飞行员感到格外高兴,杨利伟是我们空军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杨利伟的成长历程
张金岭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杨利伟这个名字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不少媒体称为“民族英雄”,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们凭什么敬佩杨利伟?当然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但还不仅仅如此。
杨利伟来自一个小县城,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父亲是个一般职员,母亲是中学教师。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和杨利伟一同进入航天员梯队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都出生在农民家庭。这次飞船发射时,聂海胜72岁的母亲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要想在电视直播中看看自己的儿子,也只能跑到邻居家里去看。翟志刚当上飞行员之前,家里的主食一直是大饼子和咸菜条,他80岁的老母亲目前正瘫痪在床。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百姓的子弟,如今都成了国家的精英。
媒体对杨利伟等人的报道,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资,除了他们艰辛的努力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杨利伟从高中毕业,考入军校成为飞行员,再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每一次跨越,都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每一次竞争,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入选,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大家都能接受的技术标准说了算。这些硬邦邦的技术标准,是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无法绕过去的。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的准入门槛,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掺假注水,否则,早晚都有露馅儿的时候。因此,任何一个裁判者,都不敢挑战这个可以量化为小数点后几位数的游戏规则。
他们个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公平竞争中,实现着一次次的跨越。这是他们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幸运。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很多外在的条件。因此,我们渴望着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里,都能有这样的公平竞争;每一个人,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都只能通过公平竞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不是靠这背景那背景、这关系那关系。杨利伟这样的社会精英,之所以使人感到很亲切并很敬佩他,就是因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有着相似的奋斗经历,因而也有着能够互相感知的共同情感。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杨利伟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某些公众人物身上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那种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优越感,那种惟恐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的高贵派头,那种大有来头的盛气凌人,那种视公众为群氓的装腔作势,在杨利伟身上找不到一点痕迹。因为他是在既定的规则之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个成功者,他不会自视为超人。其实,在身份平等的时代里,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民情的淳朴,社会的和谐,也许就是这样营造的。
备课资料
葛灵顿
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2003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机长,安全飞行1 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战友胡岳彪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要求飞行员各方面都要优秀,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们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和同学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在同学中,杨利伟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稳重,心理素质特别好。胡岳彪回忆说,他属于心理“早熟”的那种。1985年夏天,他们参加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急得大叫,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迅速排除险情,安全着陆。
到部队后,杨利伟在航校学习时形成的坚持体能锻炼的习惯从没有间断过。他常常打篮球,后来电视转播美国NBA篮球联赛,只要不影响飞行,他几乎每场必看。平日里,他常常到部队机场旁边的山上去锻炼,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胡岳彪对杨利伟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向笔者介绍道:杨利伟和战友周末到西安鸿门宴遗址风景区游览,从部队出发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杨利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队还跑去打了场篮球。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由驾驶得如鱼得水的强击机到重新学习飞歼击机,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与他一起改装的20多名飞行员有的选择了停飞,有的转业到了民航,种种新的人生选择摆在杨利伟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仍然执著地追逐自己的飞天梦。徐万华回忆说,对于杨利伟来说,飞行就是生命。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杨利伟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装训练中,重新学习航理,克服飞行中遇到的难题。他认真研究强击机与歼击机在战斗技术上的变化,仔细琢磨空中战斗特技的动作要领和西南地区低云、雾大、飞行能见度低等复杂气象条件。由于歼击机飞行中飞行员身体常常要承受自身体重6—8倍重量的负荷,对飞行员抗载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为此,杨利伟不断强化体能训练,每天都进行旋梯、滚轮、单双杠、1 500米中长跑等训练,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杨利伟的团长,徐万华对自己手下的飞行员十分了解。他说,平时杨利伟在部队训练中话不多,爱学习,爱锻炼,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训练刻苦,特别是善于总结飞行经验,飞行技术提高很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飞行事业心,他顺利完成飞行训练大纲各项训练要求,对空中目标射击完成率达到100%,提前1年时间成为一名歼击机战斗员。
该部的领航主任孙华培曾与杨利伟一同参加过在空军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中进行的航天员选拔,并进入过最后一轮60名航天员的选拔,最后因身体发现小肉瘤而被排除在12名航天员名单之外。回顾当年参加体检,他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团有6名飞行员参加了初选,杨利伟从近2 00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12名第一代航天员之一,我作为飞行员感到格外高兴,杨利伟是我们空军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杨利伟的成长历程
张金岭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杨利伟这个名字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不少媒体称为“民族英雄”,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们凭什么敬佩杨利伟?当然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但还不仅仅如此。
杨利伟来自一个小县城,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父亲是个一般职员,母亲是中学教师。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和杨利伟一同进入航天员梯队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都出生在农民家庭。这次飞船发射时,聂海胜72岁的母亲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要想在电视直播中看看自己的儿子,也只能跑到邻居家里去看。翟志刚当上飞行员之前,家里的主食一直是大饼子和咸菜条,他80岁的老母亲目前正瘫痪在床。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百姓的子弟,如今都成了国家的精英。
媒体对杨利伟等人的报道,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资,除了他们艰辛的努力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杨利伟从高中毕业,考入军校成为飞行员,再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每一次跨越,都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每一次竞争,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入选,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大家都能接受的技术标准说了算。这些硬邦邦的技术标准,是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无法绕过去的。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的准入门槛,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掺假注水,否则,早晚都有露馅儿的时候。因此,任何一个裁判者,都不敢挑战这个可以量化为小数点后几位数的游戏规则。
他们个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公平竞争中,实现着一次次的跨越。这是他们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幸运。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很多外在的条件。因此,我们渴望着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里,都能有这样的公平竞争;每一个人,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都只能通过公平竞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不是靠这背景那背景、这关系那关系。杨利伟这样的社会精英,之所以使人感到很亲切并很敬佩他,就是因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有着相似的奋斗经历,因而也有着能够互相感知的共同情感。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杨利伟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某些公众人物身上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那种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优越感,那种惟恐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的高贵派头,那种大有来头的盛气凌人,那种视公众为群氓的装腔作势,在杨利伟身上找不到一点痕迹。因为他是在既定的规则之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个成功者,他不会自视为超人。其实,在身份平等的时代里,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民情的淳朴,社会的和谐,也许就是这样营造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