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鸿门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8阅读:
字号:|
 三维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分析教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知人论世1.司马迁
(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史记》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3.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3.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四.作业
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
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 梳理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写“鸿门宴”,文章一开始就在写宴会上的情景吗?……请同学们根据时间顺序,也就是“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顺序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板书) 宴会前 (1~2) 宴会中 (3~4) 宴会后 (5~7) 宴会前(1~2): 文章的1、2自然段写宴会前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在交代宴会的起因,请同学们找出宴会前生了哪些事?……(板书) 1. 无伤告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暴躁,自矜功伐,板书)(语言点讲解1:“沛公军霸上……为击破沛公军”,见教材,略)   我们来看当时刘项二人力量的对比(语言点讲解2“当是时……在霸上”)鸿门宴展示了刘项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果,那么就让我们继续往下读,看一看刘邦在宴会上是如何反客为主而获得胜利的。 2.范增献计(语言点讲解3“范增说项羽曰……急击勿失”)通过范增的语言,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范增的性格……(深谋远虑,骄傲自大,板书)范增的一番话说得气氛更加紧张,仿佛两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这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读来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段,注意控制节奏。 3.项伯夜访(项伯的本意是“欲呼张良与俱去,勿从俱死也”。可是张良有没有如项伯希望的那样与他俱去呢?……我们来看张良的回答(注意史实),这是张良的托词,他把项羽的军情告诉了刘邦。(语言点讲解4“楚左尹项伯者……具告沛公”,)。 4.张良定计(刘邦听到项羽准备攻打自己的消息时,感到“大惊”,接着说“为之奈何”,此时张良为刘邦定下了计策。请同学们找到张良的计策……我们从听到项羽即将率大军攻打沛公的消息看张良的反应,分析张良的性格……(处变不惊,处事得当)(语言点讲解5“沛公大惊……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5.刘项约婚(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没有呢?……刘邦不但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还把这个计策执行得非常到位,首先他拉拢了项羽的叔叔,热情款待他,并与之“约为婚姻”。请看到这一段(语言点讲解6“沛公曰……沛公曰:‘诺’”)最后刘邦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语言点讲解7“于是项伯复夜去……项王许诺)通过张良定计和刘项约婚两层的分析,我们来看一看刘邦的性格又是怎么样的?……(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第一自然段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式,到这里被初步化解了,文章的气氛变得比较缓和。可是项羽只是口头许诺,他的诺言视乎未可全信,项伯嘱咐刘邦“但日不可不早来自谢项王”,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 宴会中(3自然段):     刘项晤面。项羽听了项伯的建议“因善遇之”,留刘邦与之同饮,但是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开始了。宴会上的气氛时而缓和,时而紧张,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我们来看: 1.刘邦请罪(语言点讲解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作为一军统帅,并且占着道理,竟然能够亲自到项羽军中谢罪,他的一番话重在辩解,说明自己“不敢背项王”(刘邦性格:能屈能伸、坚决果断,板书)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果然很受用,不但告诉了刘邦是谁告密,还留刘邦饮酒(语言点讲解9“项王曰……张良西向侍”)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按古代的礼仪,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东向,主西向;长者东向,幼者西向。(项羽的性格:自矜功伐、不忍之心)气氛缓和。 2.范增举玦(可是范增的举动却使气氛始趋紧张(语言点讲解10“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 3.项庄舞剑: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语言点讲解11:“范增起……庄不得击”)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此时的张良如坐针毡,但也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去叫来了樊哙。 
宴会中(4自然段,高潮) 樊哙闯帐: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语言点讲解12“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客者何为”)到这里伴随这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宕下来。(语言点讲解13“张良曰……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闯帐,项羽不但不怒,还赞他为“壮士”,一落。(语言点讲解14“项王曰……因招樊哙出”)樊哙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其调子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亦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二落。(分析这些计策的策划者张良,进一步印证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的性格)。(樊哙性格:勇敢(闯帐)有礼有节(赐酒,先拜谢,吃生彘肩)粗中有细(借吃生彘肩讽刺项羽,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 

宴会后(5~7自然段) 1. 刘邦逃席:杀机并未彻底消除,刘邦托词离宴(语言点讲解15“沛公已出……谨诺”)这一情节中,厅外一片动乱,庭内项羽并不知刘邦逃走,“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驰,三落。(强调刘邦性格:坚决果断) 2. 范增破斗:情节继续发展(语言点讲解16“当是时……吾属今为之虏矣”)庭外,刘邦轻骑减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因此,他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强调范增性格:不能知己知人)。 3. 无伤被诛:(语言点讲解17“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注意刘邦性格:果断坚决)     
无伤告密
宴会前(1、2)  项伯夜访     起因(幕后活动)       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3、4)   范增举玦 (明争暗斗)    项庄舞剑     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5~7)    范增破斗      结果 (脱身除患)     无伤被杀

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 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 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四.课后思考 
鸿门宴的结局,楚汉之争的结局,为什么会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结束?(总结人物性格)



 

黄雪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