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布衣总统"孙中山(粤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9阅读:
字号:|

一、教学要求:
        1、 熟悉课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传记的一般写法。
        2、分析孙中山的个性特点,解读并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3、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尝试写传记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题,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研读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布衣”是指什么?它与“总统”一词连在一起可以看出什么?
         【“布衣”本指平民百姓,“总统”是一些共和国的元首,两词连在一起暗示了文章主题,即是有着政治地位与政治使命的孙中山在“总统”这个职位上的工作,表现出了平民化的作风以及亲民、爱民、简朴的性格。】
        2、简介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早年由兄长孙眉资助留学西方,接受比较系统的西式教育。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政府大总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后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在1915年发起讨袁的护国运动;又针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而于1917年发动护法运动。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3、简介作者: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与叶永烈并称为传记文学领域的“南叶北陈”。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后入伍长白山麓。迄今为止共发表专著、传记20部,总计9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家奖。先后出版了《皇天后书》、《孙中山大传》、《许世友传奇》、《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蔼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民国岳文》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用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
(二)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的“布衣”特点?【住、衣、食、行】
          2、全文以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先说“布衣总统”这一称号的由来(1-4),再具体的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表现孙中山的平民化作风(5-结尾)。】
(三)研读探讨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统摄全文,引出下文。】
        2、文章接着写孙中山求见张之洞,他的名帖署名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性?【反映了孙中山追求人人平等,不畏权贵的思想,表现了他不亢不卑的品性;也可见出他早年便胸怀大志,胸襟不凡,及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3、以故事的形式来写传,有何好处?【形象具体,更能于细微中让人体会人物的形象、气节、精神实质,有利于激发读者兴趣。】
(四)研读探讨第二部分。
         1、速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孙中山各方面特点的内容,概括并以板书的形式表现出来。
示例:(兼及第一部分)
           一、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及由来。
                                            房间:不大
                           住(5)-简朴    摆设:数目少,简单
                                            外面:客厅兼饭厅
                                                  改学生装
                           衣(6-8)—朴素       外表:整洁
                                                                 正:孙中山
                            食(9-14)俭约            唐绍仪             正反对比
                                                                     伍廷芳
                                                              悄悄出巡
行(15-25)  亲民、爱民                
                                                               不事张扬
          2、相机引导学生思考:
        (1)文中引入与唐绍仪和伍廷芳两个人相关的事,有何作用?【正反对比,有力突出了孙中山身为大总统,生活却依然很简朴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也可以增强说服力。】
         (2)第15段中,“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总是”二字的作用是什么?【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人的非凡品质,一行一动,不事张扬;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下文的两次低调行动,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3、孙中山的这些甘于淡泊的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
          4、小结。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联系探究,拓展练习。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联系探究。
        1、从文中抽取相关的语段或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当时的社会现状。
      【文中很多事例选取的是1912年元月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至同年4月让位于袁世凯期间,刚推翻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临时政府的各方面机构都不成熟,帝国主义伺机破坏,封建分子企图复辟,各地军阀又对政权垂涎三尺。人民群众虽摆脱封建帝制的桎梏,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从人们发现孙中山,围观并欢呼“大总统万岁”的情境,可见一斑。他们仅仅是把孙中山看作是新一轮的皇帝;而男人踊跃剪辫子也许只是为了得到一碗肉面的奖赏,“民主”、“平等”、“权利”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也并不了解。】
       2、联系文章内容,辩证的谈谈孙中山在当时的思想认识的特点。
     【无可置疑的,孙中山有着不畏权贵,倡导平等的思想,同时也有着“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的思想,所以在平时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简单的作风。但认为“男人剪了辫子,女子裹脚的也大大减小,吸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件体面的事”,这样就“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这是孙中山在当时对革命形式估计过高,对社会状况认识不足,政治见解和策略不全面的一面。在此后历经一系列的事件,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等以后,他才对这些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3、比较文中民众见到孙中山高呼“大总统万岁”,与1984年国庆35年时北大学生用床单打出横幅“小平您好”的口号的异同,以及两者的差距。
       【同:都表现民众对领袖的热爱。异:前者表现了人民思想中还有不平等的意识;后者用亲切的话语表现了人民与领袖之间亲切平等的关系。】
(三)拓展练习。
       1、北伐军歌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示例:春雷乍响隆隆隆,病树尽绿妆   /   夏雨骤降哗哗哗,浊气全扫清】
        2、说说传记的写法。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