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3阅读:
字号:小|大
教案设计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在朗读分析中体会课文充沛的气势和酣畅的文气。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可以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 学生自主达标。
要求:结合注释、文言文学习词典,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关键句子,深入理解,全面分析。
四、 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实虚词意义用法,进一步掌握文言句式。
2、思考:本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诊断。
课文中有几句话,很有启发性哲理性,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顺着课前诊断题的思路,让学生全面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1、让学生找出这三句话,并结合课文的写作意图谈谈其深刻含义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教师启发引导: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给李存勖编个履历表,概括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①23岁时,“接受三矢,继父遗志”指导学生读文:“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②27岁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38岁时,“涵梁君臣之首”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41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指导学生读文:“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让学生自己引导出: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
提问学生这一盛一衰的原因出在哪里呢?从而相信学生自会导出:“人事”的变化,即:励精图治与骄奢的变化,忧劳与逸豫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并通过盛衰不同的情境中,“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数十伶人困之”的比较,让学生推导出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练习册“情感图释”的那段文字。
(二)、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1、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2、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3、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教师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结论,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
边总结边板书: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三、拓展延伸。
比较《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片文章的异同点。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欧文的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苏文将“赂者”与“不赂者”灭亡的先后作对比,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两文引证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欧文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回答上文提出的两个设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苏文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以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苏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四、达标检测。
当堂完成练习册“课内阅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石钟山记》。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在朗读分析中体会课文充沛的气势和酣畅的文气。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可以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 学生自主达标。
要求:结合注释、文言文学习词典,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关键句子,深入理解,全面分析。
四、 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实虚词意义用法,进一步掌握文言句式。
2、思考:本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诊断。
课文中有几句话,很有启发性哲理性,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顺着课前诊断题的思路,让学生全面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1、让学生找出这三句话,并结合课文的写作意图谈谈其深刻含义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教师启发引导: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给李存勖编个履历表,概括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①23岁时,“接受三矢,继父遗志”指导学生读文:“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②27岁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38岁时,“涵梁君臣之首”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41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指导学生读文:“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让学生自己引导出: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
提问学生这一盛一衰的原因出在哪里呢?从而相信学生自会导出:“人事”的变化,即:励精图治与骄奢的变化,忧劳与逸豫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并通过盛衰不同的情境中,“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数十伶人困之”的比较,让学生推导出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练习册“情感图释”的那段文字。
(二)、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1、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2、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3、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教师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结论,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
边总结边板书: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三、拓展延伸。
比较《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片文章的异同点。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欧文的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苏文将“赂者”与“不赂者”灭亡的先后作对比,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两文引证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欧文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回答上文提出的两个设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苏文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以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苏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四、达标检测。
当堂完成练习册“课内阅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石钟山记》。
教学反思
张含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