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3阅读:
字号:|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地点:浙江省缙云中学   
执教:吕小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师:我先给同学们说个故事。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同学中已是笑声一片。)
师:同学们因何而笑啊?
生(七嘴八舌):因为美国教师不懂“东西”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有别样的意思。
师:对。正因为这两位美国教师对我们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一知半解,不清楚“东西”这个词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所以才闹出了笑话。由此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
(点击鼠标,电脑显示课题。)
师:我们来考察一只动物——狗(dog),假如把同一只狗放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作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同学开始纷纷讨论。)
师(引导):在汉语里,跟“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走狗、狗仗人势。
生:狐朋狗友、狼心狗肺。
生:狗腿子、狗杂种、狗娘养的。(众笑)
师:呵,都是一些表意不好的词语。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英语里有哪些跟“dog”相关的语言呢?(短暂沉默)
生:“love me , love my dog”
师:这句话的意思直译是“爱我的话,也要爱我的狗”,意译是“爱屋及乌”。还有么?
生:“a luck dog”是“幸运狗”,意译“幸运儿”。
师:还有“top dog”是“优胜者”,“old dog”是“行家”,“clever dog”是“聪明的孩子”。
师: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同样的一只狗,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它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可是在英语国家,狗往往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 ),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就使人产生好的联想。
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动物,这是神话传说里的一个动物——“龙”,同样,我们把它放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它。
生:“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师:说得很好。有谁知道西方的“龙”呢?
生:是一种怪兽,似乎是不好的,具体就不清楚了。
师:我给同学们作个补充。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在英语国家里,你听到人们在说“she  is  a  real dragon .”,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夸她,那是在骂她凶得像个母夜叉。我们有一个名词叫“亚洲四小龙”,你知道英语怎么译吗?
生(有点迟疑):“four dragons in Asia”?
师:直接译成“dragon”会引起西方人不好的心理联想。
生:不会是“four dogs in Asia”吧?(众笑)
师:这也不行,东方人听了会不习惯。“亚洲四小龙”,它的正确译法是“four  tigers in  Asia.”。
师:又比如说“蝙蝠”,在东方因为“蝠”谐音“福”,所以人们经常在一些建筑物上雕刻蝙蝠和鹿作为装饰,意为“福禄双全”;而在西方,蝙蝠则是不祥之物,人们骂一个人,有时会说“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说“像蝙蝠一样瞎了眼”。为什么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里有不同的语言,人们对它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家能够在教材里找到相关的解释吗?
生(仔细阅读片刻):在课文“工具箱”里有这样一句话“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文化角度来解释。”。
师:找得很对。同样的 “狗”“龙”,在汉语和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词语,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电脑幻灯片显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认真自学消化,注意用笔作适当的圈划,同学间可相互讨论。
(因为课前已有过预习,故课堂上此环节时间安排较短,大约四五分钟。)
师: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同学陷入沉思,片刻,开始讨论。)
师(引导):说到跟“吃”有关的工具,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几乎齐声):碗。
师:那么,跟“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铁饭碗”“金饭碗”。
生:还有“泥饭碗”。
师: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 “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师:跟“吃”有关的工具,我们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有“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 …
师:“锅”是不是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通用的工具呢?
生(相互补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
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不过,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看大家会不会正确使用这些跟“吃”的工具有关的词语呢?
(电脑幻灯片显示课堂练习。同学采用齐读形式集体完成。)
(请在括号里填充跟“吃”的工具有关的常用熟语,使句子完整且表达生动。
1.人们已经习惯了考上大学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考上大学将来就能过安稳舒适的城里生活。在农村人看来,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跳上了龙门,就是公鸡飞上了梧桐。正是因为以前有这种想法,很多农村人理解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豁出老命也要供子女上大学。
2.杨贵妃那里不过只是一个眼神的暗示,如果出了事情,最后(背黑锅)的就是他李林甫了。
3.人生好比(五味瓶),苦辣酸甜存其中。 有时甜多占主位,也有些许苦味掺。 有时苦辣占优势,也有丝丝甜味显。)
师: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我们的历史背景与民族心理,你能推测是什么原因吗?(沉默,思考,既而讨论)
生:可能跟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有关吧。
师: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
生:可能也跟我们中国人特别敢吃有关吧,我们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实在是太厉害了。(众笑)
生: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久而久之,就有了很多跟“吃”有关的词语了。(众笑)
师:同学的分析都有些道理,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电脑幻灯片显示:语言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师: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字,先来看一个“安”字。这个“安”字如何构成?
生: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
师: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为什么“安”字会写成这样呢?我们不妨把它与另外一个“家”字联系起来作个分析,“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 “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位。又比如说“姓”字,它是如何写法?(话音刚落)
生:“女”字旁一个“生”。
师:所以“姓”字的本义呢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今流传下来最早的那些姓氏几乎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部落是“姜”姓,黄帝部落是“姬”姓,从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在母系社会的高地位,只不过随着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于是,在一些字上也体现出来了,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带“女”字旁的表意不好的字呢?
生(思考片刻):奸、妖、娼、奴、婪、妒……
师(似乎转了个话题):大家喜欢听相声吗?下面我们来听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片段《婚姻与迷信》,大家可要听仔细了,看看能够从中听出什么内容?
(播放相声片段《婚姻与迷信》录音)
师:听出什么没有?
生(急切地):相声里所有男子的称呼前都带个“大”字,所有女子的称呼前都带个“小”字。
师:大家看,一“大”一“小”两字不也反映出旧社会那种男女不平等的民族文化吗?
师: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其中之一是经常用错的称谓词 “家父”。正确的用法该怎么用?
生:“家父”是个谦词,只能用在自己的父亲身上,对别人的父亲应该用敬词“令尊”。
师:说得很好。谦词和敬词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汉民族“扬人抑己”的传统文化。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堂课的主题是——(学生马上接上: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现在我来到我们缙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我真要入乡问俗了,昨天我在听你们学校书记介绍缙云中学的时候,他提到一个词语:霉干菜精神。我想问问,这个词语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吗?
生(争着回答):“霉干菜精神”这个词语,它代表的是一种苦读精神,当时,由于生活穷困,学子们到学校求学大多带着一种晒制的咸之又咸的菜干下饭,有人将这种苦读精神称为“霉干菜精神”。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回答,原来“霉干菜精神”这个词语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耕读文化,它使我对我们缙云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更添了一分敬意。我一定要把这种“霉干菜精神”带回去给我自己的同学,让他们一起分享。
师(课堂小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语言里,耸立着珠峰,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镌刻着长城;祖国的语言里,凝聚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热爱我们的母语吧!


教后记:初次拿到高中新课标《语言文字应用》的教材,看到《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喜欢,一种由衷的喜欢,然后剩下的就是我这堂课该如何上的为难了。课文已经深入浅出地对一些语言和文化现象作了例说,就阅读而言,根本不存在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作为教师,又能再去说些什么呢?而且,这个课该上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也没有类似老教材《考试大纲》此类的指导性意见,总之,困惑多多。带着种种问题,再在认真反复地看了几次课文,翻阅了为数极少的几本参考资料,听取了有关专家、教师的一些意见后,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初步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多种比较中初步领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课堂流程设计上,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
1.注意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2.课堂教学重点落在“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进行再次拓展、延伸,并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3.联系缙云当地的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
整堂课下来,虽说整体还觉得可以,但在课堂流程的清晰度、教学重点的落实上尚存缺憾。当然新课标,新教法,也只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有待我们继续尝试!
附:侯宝林相声《婚姻与迷信》文本(节选)
甲 您看新旧社会啊,一对比有很多的事情都不同。
乙 哎,全都不一样啦。
甲 旧社会减了多少男女平等。
乙 是啊。
甲 可老没平等。
乙 唉,老没平等。
甲 唉,就因为是男性社会吗?
乙 是嘛。
甲 啊。男人可以在社会上参加一切活动。
乙 对。
甲 妇女呢,附属品。
乙 附属品。
甲 哎,没地位。
乙 噢,没有地位啊?
甲 哎。
乙 您就说没有地位,得了吧。
甲 在家里做菜做饭洗衣裳生孩子。
乙 这个操持家务啊。
甲 就管这个吧。
乙 可不是嘛。
甲 是吧。
乙 嗯。
甲 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嘛!
乙 是啊,这就不平等嘛。
甲 一般形容词都有区别。
乙 哦,有什么区别?
甲 形容男人呢,都带个“大”字儿。
乙 带一“大”字儿。
甲 形容妇女,都带个“小”字儿。
乙 这怎么说啊?
甲 您没注意嘛!
乙 嗯。
甲 形容男人啊......
乙 啊。
甲 男子大丈夫。
乙 嗬。
甲 听,这词多棒。
乙 嗯。
甲 大老爷们儿。
乙 嗯
甲 大小伙子。
乙 嗬。
甲 大学生。
乙 嗯。
甲 一落生,就是个大胖小子。
乙 满带个“大”字。
甲 形容妇女坏了,满带个“小”字。
乙 怎么说呀?
甲 小丫头儿。
乙 嗯。
甲 小妞儿。
乙 嗯。
甲 小姑娘儿。
乙 嗯。
甲 好容易盼着结婚了。
乙 好了。
甲 小媳妇儿。
乙 小,噢,怎么着都没脱离这“小”字?
甲 结婚以后,男人死了更倒霉了。
乙 怎么?
甲 小寡妇儿。
乙 嗬,瞧这“小”字老没离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