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7阅读:143
字号:|
 教学目标:
        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
2.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讲解与探讨
教学过程:
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史记>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 
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3、认识《<史记>选读》这一教科书的特点
《<史记>选读》体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专题呈现的方式。全书共八个专题,前六个专题是《<史记>选读》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教科书七、八两个专题为“《史记》的影响”和“研究《史记》”、“《史记》的影响”专题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尤其是《史记》这部巨著对西汉以后的史学和文学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前六个专题中,每个专题主要包括“专题名称”“专题导语”“文本”和“练习”等。“专题名称”包括正、副标题,体现该专题的主旨。“专题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该专题的基本内容。“文本”分为“教读文本”和“自读文本”,“教读文本”是教学的重点。专题内,对难度较大的“文本”附有译文,每个“文本”均有点评、旁注,有古人、今人以及编者自己的所感,译文和点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阅读文本的难度,便于深入研读文本。“练习”包括“阅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每个文本后均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均有“积累与应用”。“阅读与探讨”侧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问题探讨。“积累与应用”一方面侧重梳理和训练与该专题选文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某一点文言知识;另一方面侧重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刻认识到《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蕴含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
1、围绕专题主旨,强化文本阅读
《<史记>选读》的六个重点专题,每个专题的主旨是明确的。“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专题,可以说是《<史记>选读》的导引,一是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族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二是在了解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后面各专题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究天人,体贯古今”专题主要介绍《史记》的体例,初步了解《史记》的基本框架,了解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不虚美,不隐恶”专题侧重阐述了《史记》的“实录”传统,认识《史记》是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余年历史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这是我国历史学上最可宝贵的传统,突出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专题主要通过孔子、屈原等人物的生平活动,描述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他们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增强对古代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侧重体现《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特色,了解《史记》通过刻画人物表述历史过程的叙事特点,了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专题侧重体现《史记》的叙事艺术特色,要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通过事件的叙述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
专题的主旨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和把握重点的关键是要研读文本。首先要能够流畅地阅读一篇篇文本,疏通文义。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有效的教学环节。学习中切忌粗知文本大意,空谈价值意义。其次是尽可能地系统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第三是强化诵读,养成诵读文本的好习惯,以增强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在学习《<史记>选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养成旁批、评点、圈点、勾画的好习惯,评点法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史记>选读》的学习应倡导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当我们能够读懂《<史记>选读》的篇篇文章时,实际上也就领悟到了《史记》这一经典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2、注重梳理知识,加强语文的积累。
《<史记>选读》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对文章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整理和积累。这种积累一方面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另一方面依据教科书中各专题“积累与应用”中的“文言知识”的重点,拓展整合相关文言知识。《<史记>选读》“积累与应用”所安排主要“文言知识”的内容及顺序是:专题一、通假字。专题二、词类活用(一),主要介绍名词的活用。专题三、词类活用(二),主要介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专题四、被动句。专题五、宾语前置(一),主要介绍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专题六、宾语前置(二),主要介绍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在掌握每一专题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教科书安排“文言知识”的顺序,作一点纵向整合,从整体的角度掌握全面的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3、提高阅读感受和鉴赏能力。
阅读《<史记>选读》的主要目的是揣摩、品味语言。《史记》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散文著作,历来以其语言的精美闻名于世。后代人所说的“文章西汉两司马”和唐宋八大家中有人所说的“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指其语言成就而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对古代优秀作品语言的感受力,体会《史记》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提高自己现代汉语的语感能力,陶冶个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三是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选读《史记》这样的经典名著,是与语言大师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不仅仅是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史记》写作的时代看,司马迁能有卓越的思想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又能把这些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就更为难能可贵。因为他的揭露与批判是需要勇气的。《史记》作为“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司马迁是第一个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的。他为人物作传,不仅着力刻画人物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还用心发掘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中是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被什么力量所决定。他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渗透着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如果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捕捉到作者思考问题的脉络,也许就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史记》的“魂”了。要充分考虑如何凭借《<史记>选读》来提高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突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将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阅读《<史记>选读》的目的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而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
三、小结
四、作业
1、预习《太史公自序》,读熟1-6节,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2、结合注释与翻译,了解司马迁的家世谱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闂絀CP澶�05030710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