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戒》(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7阅读:
字号:小|大
君子三戒(教案)
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三、四)
2 正确理解课文有关理想人格的表述,并能结合现实加以评析。
第一课时
内容:通过完成课后有关练习,做到基本上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顺便讲评一下上节课默写的情况,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学生自渎课文,尝试性地在课本上翻译练习二中的15个例句,时间8分钟,最后要求能译出十个句子,能翻译六个算及格。
(教师巡视,并不断通报“自学作业”的情况,以鼓励为主)
三 教师快速口译课文,并播放课文对译。(10分钟)
四 又让学生再次补译课后练习中的例句,力争能翻译15个(3分钟)
五 教师讲授练习二,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如下:(8分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不合礼法(与今义近)
子曰:爱人。 爱护他人(今为名词)
子路不对。 不回答(今为不正确)
譬如平地。 使有坑洼的地平整(今同)
子路问成人。 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为什么一定(今同)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其
必闻其政。 代词,代那个国家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助词,与“诸”连用,表推测
其不善者恶之。 远指代词,相当于“那些”
及其壮也。 代词,代前文的“君子”
尧舜其犹病诸。 语气助词,表推测,相当“恐怕”
其斯之谓与? 同上,有“大概”之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与“与”构成“与其”,表选择
如之何其废之?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以不译
(2)以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有“而”的意思
不以其道得之。 “按照”的意思
文之以礼乐。 “用”的意思
亦可以为成人矣 “凭借”的意思
可以托六尺之孤。 与“可”组词,有“能够”的意思
而推以易之 “同”、“跟”的意思
子路行以告。 “把”的意思。
六 学生用作业本完成练习三(5分钟)
七 教师讲解,学生订正,展示课件(5分钟)
思考·探究三 把《宪问 十二》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不一定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第二课时(2007年3月10日)
内容 精读课文,正确理解“君子”的人格及“三戒”“三畏”等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课题上,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 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基本思路,讨论如下:
1 这篇课文共节选《论语》中的六个片段,编者把课题定为“君子三戒”,那么真正写“三戒”是第几个片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其它几个片断呢?
(明确:写“三戒”的是第五个片断,之所以还选其它片段主要是写“君子”的。)
2 请简要概括各个片断写作要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断写孔子的五种美德,第二片段写,孔子的富贵观,这两个片段实际上是写君子的品格,属于总写;下面四个片断属于分写,先是三四片断,从正面分别写“好人”“成人”的标准要求,再是五六两个片段,从反面分别写“三戒”“三畏”)
讨论后板书如下(课件展示):
三精读第一节,讨论如下:
1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闻知这个国家的政事,按照子贡分析原因是什么?
(明确:就是因为他有温顺、善良、庄敬、节制、谦让的美德?)
2 对于同学问道孔子是自己主动寻求还是诸侯国君主动告知其政的问题,子贡有没有正面回答?他强调孔子不同别人主动寻求闻政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明确:子贡其实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他的方法也很特别;这种特别的方法就是凭借自己美好的人格魅力把对方吸引过来,告知其政。)
3 对于孔子“闻政”之事,你是赞同子贡的看法吗?为什么?
(明确:我不赞同子贡的看法,首先孔子在政治上是积极的,他周游列国就是要推行自己的所谓“仁政王道”,而当时其他诸侯国却很少买孔子的账,他是在政治上很失意落魄才办学搞教育的。因此子贡这样说,只是为了美化老师,歪曲了历史事实,夸大了所谓“圣人”的人格力量。)
四 精读第二节,讨论如下:
1 从这节可以看出孔子的富贵观有哪两个要义?而后人对哪个要义作了过分的强调?
(明确:这两个要义是,一,追求富贵,摆脱贫贱本身是正当的,二,追求摆脱要选择合理合法的途径。后人对后一个要义过分强调,导致对一个要义的遮蔽忽视,往往逼人伪善。)
2 如果把他这个富贵观概括为一个成语的话,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 这一节写富贵观,重点还在最后一句话里,其意思就是要求君子应该怎样?如果用个后来孟子的话来说,就叫什么?
(明确:就是要求君子坚守仁道,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精读第三节,讨论如下:
1 孔子认为评判“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区域的好人都喜欢,同时一个区域的坏人都讨厌的人,才可以算是“最好人”。)
2 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好人”将会怎样?
(明确:不好操作,它前提就是虚拟的,而且因为哪些参评的“好人”和“坏人”往往是被指定的,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普选基础的假民主历史渊源吧。)
六 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
1 孔子首先提出的“成人”的要求有几点?用今天的话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有五点,用今天的话表述为:智慧、坚韧、勇敢、多才多艺、有文化底蕴。)
2 后一段似乎更低的要求,是谁提出的?为什么?
(明确:应该仍然是孔子,一方面孔子是很善于因材施教的,他很清楚眼前这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当自己把“成人”的一般要求提出之后,见到学生莫不言语,马上就意识到这样的高标准,显然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所以就马上降低要求,作出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表述,这样就很能产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效果;另一方面,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就表现了他想做“成人”的愿望,虽然他性格比较直率,也不至于在老师面前“教训”老师,最多可能提出质疑 “今之成人何必然?”,下面的话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学生说的;再说如果真是这样,作为老师的孔子也应该还有后话啊。)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应该怎样理解更恰当?
(明确:教科书上把这句话理解成“早已约定的事不要忘记去做”,这不合事理,应该理解为“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忘记平生承诺之言。”)
七 精读第五六节,讨论如下:
1 “三戒”是哪“三戒”,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天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戒”是,第一,年少时,要戒美色;第二,中年时,要戒争斗;第三,年老时,要戒贪恋。以看来,最后一条对今人有积极作用外,前面两条却还有具体分析。戒美色,如果是说沉溺美色,追求感官满足,这自然要在“戒”之列,但如果把一般的审美纳入其中,并因为审美过程中有激情感性的表现而要“戒”之,我则以为大不可能;戒争斗,如果说这个斗单指那种无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类,当然要力戒之,倘若,把社会的正常有序的竞争也视为这样的“争斗”,那又打错而特错了。)
2 “三畏”是哪“三畏”,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人将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三畏”就是,第一,敬畏自然未知世界;第二,敬畏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三,敬畏精英贤人的理论学说。除了第一点对今人有警示价值外,后两点都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高贵者未必就能人民利益的代表,而精英者的学说理论未必就是真理。中国人似乎对“天命”反而不敬畏,大概是唯物教育的结果,而对后两者尤其是垄断了社会资源的“权贵”却很敬畏,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创新,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吧。)
八 小结全文,归纳全文主旨和我们自己解读的基本思想;板书:
主旨:阐述了作为君子应具备的情操品格和如何鉴别君子的标准。
解读:联系现实,“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三、四)
2 正确理解课文有关理想人格的表述,并能结合现实加以评析。
第一课时
内容:通过完成课后有关练习,做到基本上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顺便讲评一下上节课默写的情况,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学生自渎课文,尝试性地在课本上翻译练习二中的15个例句,时间8分钟,最后要求能译出十个句子,能翻译六个算及格。
(教师巡视,并不断通报“自学作业”的情况,以鼓励为主)
三 教师快速口译课文,并播放课文对译。(10分钟)
四 又让学生再次补译课后练习中的例句,力争能翻译15个(3分钟)
五 教师讲授练习二,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如下:(8分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不合礼法(与今义近)
子曰:爱人。 爱护他人(今为名词)
子路不对。 不回答(今为不正确)
譬如平地。 使有坑洼的地平整(今同)
子路问成人。 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为什么一定(今同)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其
必闻其政。 代词,代那个国家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助词,与“诸”连用,表推测
其不善者恶之。 远指代词,相当于“那些”
及其壮也。 代词,代前文的“君子”
尧舜其犹病诸。 语气助词,表推测,相当“恐怕”
其斯之谓与? 同上,有“大概”之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与“与”构成“与其”,表选择
如之何其废之?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以不译
(2)以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有“而”的意思
不以其道得之。 “按照”的意思
文之以礼乐。 “用”的意思
亦可以为成人矣 “凭借”的意思
可以托六尺之孤。 与“可”组词,有“能够”的意思
而推以易之 “同”、“跟”的意思
子路行以告。 “把”的意思。
六 学生用作业本完成练习三(5分钟)
七 教师讲解,学生订正,展示课件(5分钟)
思考·探究三 把《宪问 十二》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不一定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第二课时(2007年3月10日)
内容 精读课文,正确理解“君子”的人格及“三戒”“三畏”等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课题上,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 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基本思路,讨论如下:
1 这篇课文共节选《论语》中的六个片段,编者把课题定为“君子三戒”,那么真正写“三戒”是第几个片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其它几个片断呢?
(明确:写“三戒”的是第五个片断,之所以还选其它片段主要是写“君子”的。)
2 请简要概括各个片断写作要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断写孔子的五种美德,第二片段写,孔子的富贵观,这两个片段实际上是写君子的品格,属于总写;下面四个片断属于分写,先是三四片断,从正面分别写“好人”“成人”的标准要求,再是五六两个片段,从反面分别写“三戒”“三畏”)
讨论后板书如下(课件展示):
三精读第一节,讨论如下:
1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闻知这个国家的政事,按照子贡分析原因是什么?
(明确:就是因为他有温顺、善良、庄敬、节制、谦让的美德?)
2 对于同学问道孔子是自己主动寻求还是诸侯国君主动告知其政的问题,子贡有没有正面回答?他强调孔子不同别人主动寻求闻政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明确:子贡其实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他的方法也很特别;这种特别的方法就是凭借自己美好的人格魅力把对方吸引过来,告知其政。)
3 对于孔子“闻政”之事,你是赞同子贡的看法吗?为什么?
(明确:我不赞同子贡的看法,首先孔子在政治上是积极的,他周游列国就是要推行自己的所谓“仁政王道”,而当时其他诸侯国却很少买孔子的账,他是在政治上很失意落魄才办学搞教育的。因此子贡这样说,只是为了美化老师,歪曲了历史事实,夸大了所谓“圣人”的人格力量。)
四 精读第二节,讨论如下:
1 从这节可以看出孔子的富贵观有哪两个要义?而后人对哪个要义作了过分的强调?
(明确:这两个要义是,一,追求富贵,摆脱贫贱本身是正当的,二,追求摆脱要选择合理合法的途径。后人对后一个要义过分强调,导致对一个要义的遮蔽忽视,往往逼人伪善。)
2 如果把他这个富贵观概括为一个成语的话,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 这一节写富贵观,重点还在最后一句话里,其意思就是要求君子应该怎样?如果用个后来孟子的话来说,就叫什么?
(明确:就是要求君子坚守仁道,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精读第三节,讨论如下:
1 孔子认为评判“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区域的好人都喜欢,同时一个区域的坏人都讨厌的人,才可以算是“最好人”。)
2 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好人”将会怎样?
(明确:不好操作,它前提就是虚拟的,而且因为哪些参评的“好人”和“坏人”往往是被指定的,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普选基础的假民主历史渊源吧。)
六 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
1 孔子首先提出的“成人”的要求有几点?用今天的话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有五点,用今天的话表述为:智慧、坚韧、勇敢、多才多艺、有文化底蕴。)
2 后一段似乎更低的要求,是谁提出的?为什么?
(明确:应该仍然是孔子,一方面孔子是很善于因材施教的,他很清楚眼前这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当自己把“成人”的一般要求提出之后,见到学生莫不言语,马上就意识到这样的高标准,显然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所以就马上降低要求,作出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表述,这样就很能产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效果;另一方面,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就表现了他想做“成人”的愿望,虽然他性格比较直率,也不至于在老师面前“教训”老师,最多可能提出质疑 “今之成人何必然?”,下面的话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学生说的;再说如果真是这样,作为老师的孔子也应该还有后话啊。)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应该怎样理解更恰当?
(明确:教科书上把这句话理解成“早已约定的事不要忘记去做”,这不合事理,应该理解为“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忘记平生承诺之言。”)
七 精读第五六节,讨论如下:
1 “三戒”是哪“三戒”,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天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戒”是,第一,年少时,要戒美色;第二,中年时,要戒争斗;第三,年老时,要戒贪恋。以看来,最后一条对今人有积极作用外,前面两条却还有具体分析。戒美色,如果是说沉溺美色,追求感官满足,这自然要在“戒”之列,但如果把一般的审美纳入其中,并因为审美过程中有激情感性的表现而要“戒”之,我则以为大不可能;戒争斗,如果说这个斗单指那种无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类,当然要力戒之,倘若,把社会的正常有序的竞争也视为这样的“争斗”,那又打错而特错了。)
2 “三畏”是哪“三畏”,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人将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三畏”就是,第一,敬畏自然未知世界;第二,敬畏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三,敬畏精英贤人的理论学说。除了第一点对今人有警示价值外,后两点都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高贵者未必就能人民利益的代表,而精英者的学说理论未必就是真理。中国人似乎对“天命”反而不敬畏,大概是唯物教育的结果,而对后两者尤其是垄断了社会资源的“权贵”却很敬畏,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创新,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吧。)
八 小结全文,归纳全文主旨和我们自己解读的基本思想;板书:
主旨:阐述了作为君子应具备的情操品格和如何鉴别君子的标准。
解读:联系现实,“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