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1阅读:
字号:小|大
《失街亭》教学实录
作者: 加入日期:07-03-18
一、导入
方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失街亭》
二、释题
1、失--标题中体现的作者(编者)情感倾向:拥刘反曹(《三》全书的倾向)
--可怕的“血统论”(非“唯贤是用”)
2、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
蜀----街亭----魏
进退咽喉 反攻要地
必争之地: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守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三、学生分组研讨
☆话题:失街亭,谁之过?(或:街亭,缘何失?)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研讨中适时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1)情节:孔明派将点兵(开端)--马谡拒谏(发展)--双方激战,蜀失街亭(高潮)--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结局)
(2)人物形象(没有完美的人)
a、诸葛亮--失败的英雄!
b、马谡--也是条汉子!
题外话:
(1)当年关云长也曾立下军令状,但刘玄德不杀--杀关即杀刘(桃园结义),呵呵!
(2)读书不化:要有自己的头脑(有同学捧着学案回答问题,更有笑话,照抄答案--“略”“根据本人情况作答”)
☆马谡有没有谋略? (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说明:诸葛亮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不是全能之神。
c、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侧面描写(衬托)
△蒋琬“留人”
a、非“史实”(时间提前)--作用?
b、孙武“用法明也”--吴宫练兵(《史记》)
c、岂不可惜乎?--曹操“不杀”幸甚(举例)
(3)三个“三”
马谡三笑(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二哭)、诸葛亮三哭、街亭三“夺'。
四、小结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局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师:我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找出依据来。另外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骄自傲、目中无人。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运用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
师:不错,还有吗?
生:还有间接描写。
师:找出依据来?
生:课本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生:课本99页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拍案大惊,跌足长叹)沉着(吩咐后撤)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 生:还有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生: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诸葛亮没料到马谡的心理变化,平常马谡回答问题还可以,诸葛向他请教,培养了他的骄大思想。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 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师: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目的。
作者: 加入日期:07-03-18
一、导入
方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失街亭》
二、释题
1、失--标题中体现的作者(编者)情感倾向:拥刘反曹(《三》全书的倾向)
--可怕的“血统论”(非“唯贤是用”)
2、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
蜀----街亭----魏
进退咽喉 反攻要地
必争之地: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守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三、学生分组研讨
☆话题:失街亭,谁之过?(或:街亭,缘何失?)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研讨中适时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1)情节:孔明派将点兵(开端)--马谡拒谏(发展)--双方激战,蜀失街亭(高潮)--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结局)
(2)人物形象(没有完美的人)
a、诸葛亮--失败的英雄!
b、马谡--也是条汉子!
题外话:
(1)当年关云长也曾立下军令状,但刘玄德不杀--杀关即杀刘(桃园结义),呵呵!
(2)读书不化:要有自己的头脑(有同学捧着学案回答问题,更有笑话,照抄答案--“略”“根据本人情况作答”)
☆马谡有没有谋略? (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说明:诸葛亮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不是全能之神。
c、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侧面描写(衬托)
△蒋琬“留人”
a、非“史实”(时间提前)--作用?
b、孙武“用法明也”--吴宫练兵(《史记》)
c、岂不可惜乎?--曹操“不杀”幸甚(举例)
(3)三个“三”
马谡三笑(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二哭)、诸葛亮三哭、街亭三“夺'。
四、小结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局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师:我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找出依据来。另外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骄自傲、目中无人。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运用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
师:不错,还有吗?
生:还有间接描写。
师:找出依据来?
生:课本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生:课本99页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拍案大惊,跌足长叹)沉着(吩咐后撤)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 生:还有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生: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诸葛亮没料到马谡的心理变化,平常马谡回答问题还可以,诸葛向他请教,培养了他的骄大思想。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 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师: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目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