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6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右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 美读法
2、 比较赏析法
3、 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方块字也许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情趣的文字,不信,请大家看这个“愁”字,运用拆字法,把这个字拆开来看,你会联想到什么呢?秋天萧索的景象很容易使人的心头产生忧愁之情,很有意思! 
2、很多人特别是文人面对秋色,常常会触景生情,有的人甚至为此愁肠百结,当然他的文章也会凄婉动人。 
3、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首词:“枯藤老树昏……在天涯。”好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它给“枯藤老树昏鸦”染上了一层孤寂、伤感、惆怅的主观色彩。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现在,我们来学习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起品味他笔下那份独特的“故都秋味”。 (板书题目) 


4、请同学们看注释①,了解作者。 
5、提问: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总结: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下,作者1933年从上海移居杭州,36年从杭州又赶到福州。看来,他是个居无定所、饱受颠沛流离的文人。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他经常去游山玩水。这下,在1934年,他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专程去北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 
二、具体学习第一部分 
1、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是写“北国之秋”呢? 
——不,还写了南国之秋,并且写了两次,在开头和结尾。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和南国之秋的呢?(阅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请注意抓住南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 
3、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教师评:显然,在作者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的神往、如此的牵挂呢?是故都哪些秋景使他不远千里,专程来这里饱尝秋味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景。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分析刚才的问题并板书: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2、这些景物写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那么,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①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提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或“形散社聚”。 
②这些景物表面上看是作者信手拈来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特点。 
3、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选取其中的一两种景物来说说。(提问2—4位同学后作总结,注意表扬学生表述的形象,贴切、运用美学知识来品评等) 
①牵牛花:本是五颜六色的,而在作者笔下却大力赞赏蓝色或白色。对于颜色问题,我们先请教天有关权威人士——(某某学生)“画家”,这是冷色还是暖色?它给人的感觉是?——安静、深沉、 冷静 。 
②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它的落蕊,落蕊满地,使槐树失去了往常的繁华,实在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落寞 之感。 
③秋蝉:柳永在《雨霖铃》里说:“寒蝉凄切”。秋蝉哀弱的残声只不过是它临终前的呻吟声,听起来怎能不 凄惨 呢? 
④秋雨:李清照道:“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尽管这里写了都市闲人,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些 寒意 ,毕竟“天可真凉了”。 
⑤秋果:秋果本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是不成熟的,一定会有 涩味 吧。 
总之,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有意无意地表现了故都那特有的气质——“清、静、悲凉”,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我们知道,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叶红似火的香山,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更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非要选这些这么寻常的甚至破败的景象呢? 
(如果实在没有人回答则请讲背景的那个同学联系背景来说) 
——正如经历了婚姻失败的忧郁王子 王杰 所唱的必是忧伤的情歌一样,又如有着艺术天才却又不为世人所了解的 凡高 ,常常采用热情的金色和神秘的紫色来绘画一样,有什么样的经历、遭遇决定了他所唱的音调,决定了他所绘的画的色彩。作者在白色恐怖之下,他漂泊不定,思想自然十分苦闷,而且,郁达夫的性格偏于忧郁,这就决定了他所选的必然是老气横秋的景物而不是色彩绚烂的景色。 
5、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些景物饱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感情,那么,还有没有客观好讲呢?也即是这些景物是不是真实的呢? 
评——当然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天上地下,就在居民住宅内外,就在花前树下,就在嘴边,只不过,这些景物经过了作者的描绘,就带上了一层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情。 
6、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武侠小说,常常被里面的刀光剑影、侠骨柔情所吸引,对武林高手的绝世武功(如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等)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据金庸大侠讲,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无剑无招”。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评:散文的最高境界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的完美交融。本文的作者就是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景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7、学习12段(看时间,多侧集体朗读,少则找出中心句略讲,一定把握好时间) 
——由个人讲到中外人对秋的感受,悲秋赏秋成为一种久远而普遍的文化现象。 
四、学习第三部分。 
1、 集体朗读或范读,对难句作适当讲解。 
2、总结内容:通过对比再次写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最后愿用三分之二的生命代价来留住北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向往和眷恋之情。 
3、虽然作者强烈的向往北国之秋,但刚才所说的“牵牛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的残鸣”却萦绕脑间,挥之不去。这样说来,本文是赞秋还是悲秋呢? 
(学生讨论,悲、清、静——热爱、赞美,否则不来) 
——作者在颂秋(颂歌),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些悲凉,有人说,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人说,考试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落寞;但我觉得考试都的秋更像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它唱出了一个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那美丽而忧郁的情怀。 
五、延伸 
1、我们以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现在来个假设,让我们当中的一个他住进清华园的别墅里,挺有诱惑力吧!条件只有一个: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让他披上大衣,独自一个人在塘边漫步,然后要求他写一篇《荷塘月色》,表达出朱自清那种如烟如雾般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你们说行不行?为什么? 
——因为我们当中没有一个有他那种经历,如果硬说行,我想那也是一种虚假造作之情,是东施效皇。 
2、同样,以我们现在的经历,也不可能 
去再造那份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的美丽而忧郁的情感。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里面有很多的梦想,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有很纯的一份情感,在很真的人生态度等等。在这深秋之际,你的精神家园里会是一派什么样的秋色呢?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写作技巧,即“形散神聚”、“景人合一”,以《秋天的早晨》为题目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早晨的描写,表达你此时或喜悦或悲伤或惆怅的感情! 

六、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颂歌) 
郁达夫 
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形散神聚 
秋思   南国之秋:慢、润、淡       景人合人 
碧天:高清     牵牛花:冷静 
槐树:落寂     秋蝉:凄惨 
秋雨:   寒意     秋果:涩味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课《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4、 了解左右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5、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6、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
3、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4、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3、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4、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4、 美读法
5、 比较赏析法
6、 组织讨论法
7、 研究性阅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