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0阅读:
字号:小|大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 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海潮》
一、 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 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 “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 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 赵微明
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
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
一、导入:
《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 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
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
——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长亭,送别之意。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波涛千里,楚天广阔。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残月”象征离别。“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向及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离别之后,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以虚情、虚景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三、分析艺术特色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1、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2、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四、课后延伸: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请你再找一些他们的词作个比较,体会婉约和豪放两种比较的词风。
1、 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 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海潮》
一、 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 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 “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 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 赵微明
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
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
一、导入:
《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 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
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
——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长亭,送别之意。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波涛千里,楚天广阔。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残月”象征离别。“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向及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离别之后,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以虚情、虚景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三、分析艺术特色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1、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2、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四、课后延伸: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请你再找一些他们的词作个比较,体会婉约和豪放两种比较的词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