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0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
2、 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
3、 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4、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学生简介作者
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
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果实 使物 醢 佐 匿
第二段:次 以惧 趺居 简牍是资 其遂兼诸侯乎 日见亲宠任事
第三段:便敏 悉 重 累拜 狎 以衡石自程 推致 见请亦时往
第四段:因冠免谢 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 所谓尽心者
第五段:本其所出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明确:
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
一、阅读探讨
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妙不可言。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
举例提示:
为人强记而便敏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九流百家皆所详悉 日见亲宠任事 通于当代事务 善随人意 虽见废黜终默不泄
2、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三次参加博士宏词考试,均不中选。多方投书求官,亦未成功,后才找到幕僚的职位。又因上书获罪被贬,后得赦。终于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十二年,官职屡经迁调,或升或降。作者又当朝宰相张九龄被罢、将帅封常清受戮、张巡、许远忠心报国而身后寂寞。因而对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心中。
3、讨论主题:有人认为是表扬毛颖能尽其所能;有人认为是影射讽刺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也有人认为它是在讽喻皇上的寡恩薄情。
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可以各抒己见,但要根据课文说出理由。
二、赏析寓庄于谐的新颖手法
1、庄,是主题的严肃性;谐,即滑稽。严肃重大的主题,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
《毛颖传》里,明明是描写毛笔这一事物的特性,却把它当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祖先,这就使整个构思有了滑稽的性质。写毛笔这样小的题材,却采取了传记的体裁,篇末还有太史公的议论,简直就是史学家的笔调,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矛盾,更构成了文章的喜剧性。
2、比较人与物之间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
3、小结这种独特的写法,介绍时人对此的非议和责难。
作业:
教后记:
课题: 蝜蝂传
教学目标:
1、了解虫的特点及以虫写人、人虫类比的独特艺术构思‘
2、理解寓言讽刺惟利是图、贪婪成性者的深刻主题‘
3、学习寓议于叙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以人写虫的构思和主题
教学难点:寓议于叙的技巧
教学进程:
一、朗读,疏通文句
(重点研讨下列词句:)
卒 苟 病 艾 滋 极其力不已 , 至坠地而死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善负 愈 嗜 厚其室 踬仆 黜弃
二、理解寓言内容、主题
1、蝜蝂的本性是贪婪,作者是如何写其行为和下场的?
遇物辄取——贪婪的本性;
卒踬仆不能起——贪婪到不惜生命;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难移。
至坠地而死——贪婪的下场。
2、世人中的“嗜取者”又是如何表现的?
遇货不避;“积”货而致“病”;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
3、人与虫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贪婪成性,没有好下场。
4、总结主题:讽刺、揭露一切贪官污吏惟利是图、贪婪成性的丑态和结局。
三、赏析寓议于叙的技巧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其名,人也,而其智则虫也。”
2、文章其余皆为叙述。体会叙述过程中隐蔽的作者的倾向性。
3、小结。
作业:
教后记:
课题: 日喻*
教学目标:
1、 理解寓言表达的主题;
2、 鉴赏“螺旋式”比喻的妙处;
3、 品味夹叙夹议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寓言的哲理。
教学难点:“螺旋式”比喻构成的变化多端的结构。
教学进程:
一、疏通课文
重点词语提示如下:
尝见而求之无异于眇 士求道而不务学 莫见之而意之 道可致而不生而眇者 以未人也 转而相之 致人 岂苟然哉 人之未达,可求
二、理解内容
1、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写眇者识日的故事。
第二段: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第三段:以“南方多没人”进一步证明实践对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第四段:点明写作目的。
2、 思考:“盲人识日”的作用、“北人学没”的教训。
“盲人识日”的作用:作为论据;
“北人学没”的教训:不经实践,投机取巧。
3、 找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总结寓言表达的哲理。
(1)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2)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哲理: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光靠读几本经书,而应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4、 结尾提到吴彦律,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对吴立志求学的正面鼓励;更是劝他求学必须有目标,要踏实下功夫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求皮毛。
、 三、鉴赏“螺旋式”的比喻方式
“螺旋式”的比喻方式: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
好处:使文章结构变化多端,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深入和加强。
四、小结全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讨论“致”和“求”的区别。
“致”:不去强求而顺应规律,循序渐进的自然而然得到;
“求”:强求。
布置作业:
宋哲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