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1阅读:
字号:小|大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用自己个性的语言表达感情。
2、学习创新的方法,变化思维方式,从生活中发现、体验问题。
3、观察现实生活,学习以全新角度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4、学习使用新的文体或新的表述方式写文章。
教学重点: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
教学难点: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思维小游戏,请同学们要快速反应、马上回答:
有一位又聋又哑的人,想买几个钉子,来到一个五金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右手握拳做敲击状。售货员见状,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晃了晃原来立着的那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要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盲人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有极少数学生明白:其实盲人想买剪刀,只需开口说:“我买剪刀”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小游戏可以看出,我们很多人往往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们的思维常常陷入困境,变得局促狭隘而没有创造力。
——创新,要有意识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展示投影,明确方法)
二、探究写得新颖的方法:
1、见解新颖。(立意)
①逆向思维,体现思想
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
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为他吹喇叭,唱赞歌。
②发散思维,变换角度
根据“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
Ⅰ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
Ⅱ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
Ⅲ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
Ⅳ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③深入分析,挖掘本质
柏杨《讲真话不是美德》: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④统览法。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
——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①注重细节,生动描摹
成长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事、物、情、理的经验,单就其中某一点展开细节,进行生动描写,就是一篇好文章。所谓回忆,就是围绕话题,迅速打开记忆仓库,调动一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快捷筛选素材,并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题、文体和文章的大致结构。如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抉择”,有位考生就回忆起高考前一天所见到的材料,并快速潜入话题氛围,展开激情迸发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舍死忘生、舍己救人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猛然间,一点火花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想起昨天报纸上那张稚嫩青春的脸。我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我也惊讶于自己忘记她的名字,只一夜之间。那个13岁的女孩,看到自己9岁的同伴在深深的水中挣扎时,竟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毅然而又急切的跳进仍有些冰凉的水中,用自己软弱无力的双臂,硬是将自己的同伴推上岸。那一刻,她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全部传递给了落水的同伴,自己却竭力而亡。慢慢地,慢慢地,她带着纯真而满足地微笑沉入幽暗的水底……”这篇悲壮的《抉择,让世界温暖》:通过回忆,迅速扣住话题,读来让人砰然心动,为之一惊。
②联想生活,再现生活
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过思考就不易发现。很多考生文思闭塞的主要原因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如果考生善于运用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则思路自然宽阔。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浙江状元文《石碑上的历史》(附后):文章采用古今对比鲜明的“双轨式”结构,以古代县官和当今村民黄四娘的选择来扣题,分合恰当,起结新颖,立意深远———在“以情代理”根基深厚的中国农村里,一个村妇说出“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难道还不是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对理性社会的呼唤吗?这给人以一种历史使命的凝重感。
③想像生活,丰富情感
想像是人们利用记忆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可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在写作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方法是下面三种:或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像;或想像细节描写,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如江苏作文《乌鸦的自白》:则采用了记叙体的寓言故事。以乌鸦为第一人称,指出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将乌鸦这种益鸟当作不祥之物,而对容易传染病菌的宠物却爱护有加,明显的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看待事物。
④逐层分析,辨证理解
一般的,对事物的分析方法有:逐层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所谓逐层分析法,就是针对话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拓展思路,最后达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就运用逐层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这样一个常见现象,然后揭示这个现象的危害:“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这样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辨证分析法展开文章,也是优化构思的常用方法。尤其是今年的话题作文涉及认知理论问题,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正误、深浅、亲疏、远近都含有正题、反题,更需要辨证分析。如湖南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全文紧紧扣住“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作辨证分析,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再如湖北满分作文《亲亲与明理》,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到“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到“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说理是从个例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话题拓展得开、说得透。
3、材料新鲜
①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中国儿童的聪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冲称象之后》(原载《大河报》),就是借用了这个历史题材,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药引子”,把小说的主体部分放在之后发生的事情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虚构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曹冲称象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活逻辑而显得真实。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讽刺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名人效应的现象。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采用了一些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效。如“狗仔队”、保险、公证等,读来不禁思之、叹之。这一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类文章,如《陶渊明的烦恼》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要点在于“续写”要合乎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改动。
②巧妙想像,放大细节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引发诗人骚客的众多议论。《昭君的选择》(2002年),就是选择了这个老题材,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显得非常有想像力,行文清新舒畅,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他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贴到人物来写”(沈从文语)。比如,他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节的陡转。
③节外生枝,演绎成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身历三个人物,也可以说是见证了不同人物的人品。有关赤兔马的最终结局,《三国演义》77回中记载了“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这样一节材料。2001年高考,江苏蒋昕捷同学通过联想想像,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他扣住“马为何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作巧妙的生发,节外生枝地引入伯喜。然后描写他和马对话,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加深我们对诚信的认识。这一种方法中,节,就是原材料,枝,就是新文章,“节”和“枝”应该水乳交融,合乎事理的发展逻辑。
④移花接木,别具一格
马陵一役,孙膑战胜了死敌庞渭。这是一个智慧的故事,也是师兄弟厮杀的悲剧,令人思考。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采用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记者巧妙地与两千年前的孙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现场采访,予以实录。文章具体讲孙膑对庞渭的感情以怨到恨的思想变化而导致行动上的变化,几段孙膑语言,或是痛定思痛回顾自己当初处境,或是剖析自己不同处境时的不同心理,无不真实、细腻。当最后面对记者更深层的提问,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作答,全文在一种无限悲凉气氛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这一种方法要点在于材料内容重点的挪移,如将孙膑和庞渭的关系,处理为对话中侧面体现,不作正面描写,而将文章重点变为对人物心理的揭示。今年河南优秀高考作文《李白的泪水》也是这种写法的典范。
⑤变换角度,独辟蹊径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经过作家独辟蹊径的构思,生花妙笔的叙述,就给我们留下各自深刻的印象。小说家宗利华有一篇《献玉》,基本上按照“和氏璧”的故事顺序发展下来,写了卞和向楚厉王、武王、文王献玉的遭遇。但作者巧妙之处在于从新翻写,拟人化地采用了玉的视角叙述和审视卞和的活动,用玉的情感发展推动故事情节,达到“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效果。当卞和向武王献玉时,玉的感情是“起初我是满怀激情的”,献玉成功后,玉是百感交集,“那一刻,我也想哭”。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增加了卞和的悲剧色彩,同时将故事的含义从“人物命运”转移到“人的生存”这一范畴,加添我们的反思。这一种方法不可有叙述上的漏洞,要点在于变换的角度能够见证原材料中事物的发展过程。
⑥借体别裁,不落俗套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中学课本有《屈原历传》《涉江》,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2003年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赋这一不常用而适合屈原的文体。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4、有个性特征:
1).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应,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2).自我求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福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境界就会不一样,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但我敢说实话”。有不少个人日记、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3).立意求新。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4).文体求变。现在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这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5).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5、文体创新:
1).戏剧剧本。如《四幕剧》(2000年)。采用戏剧的形式和手法,用三个特写镜头,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更令人叫绝的是,第四幕并未上演,但“答案”已隐含其中,收到了“以虚衬实”的效果。该生用戏剧笔法构思故事,大胆的创新手法赢得阅卷老师一致叫好,被判为满分。
2).会议纪要(记录)。如《神州文学研讨会纪要》(2001年)。该文“实录”了董仲舒、韩非、赵姬、吕不韦等人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与表现,针砭当今一些出版商为了营利而迎合世俗的不良风气,以此诠释“诚信”话题。
3).辩论稿(或答辩词)。如《旷世之辩》(2003年)。该文假想以“感情亲疏决定对事物认知”及“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无关”为正反话题,然后用时光穿梭仪“请”出钱钟书、范仲淹、韩非子、李世民、项羽、鲁迅等历史名人,让他们就此展开一翻唇枪舌剑。作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这些名人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和言行,简要而精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参与进去思考这些问题。
4).病历(就诊)报告。如《吴良心病历》(2001年)。“患者:吴良心。身份:商人。临床诊断:诚信缺乏综合症。”该报告内容包含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案、医生建议等。形式上看属于专业性的医疗诊断,内容却是抨击时弊。
5).招生简章(启事)。如《愚人大学招生简章》(2001年)。该文煞有介事,包含招生对象、招生条件、招生专业等内容。“专业设置有:圆滑系、吹牛系、马屁系、多疑系、见利忘义系等等。其中圆滑系,由系主任老狐狸执教,所开课程有:口是心非学、颠倒黑白学、说话拐弯抹角术等等。”
6).实验报告。如《选择伟大心灵的实验报告》(2002年)。“实验日期:二○○二年七月七日。实验目的:结晶出最伟大的心灵。实验材料:酒精灯、玻璃棒、烧杯、铁架台;乐于助人的心灵;贪生怕死的灵魂;同甘共苦的心灵。”
7).访谈手记(笔录)。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2003年)。该文以访谈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模拟现场采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不过,考生写作时要找准访谈的切入点,灵活展示自己的阅读底蕴和语文素养。
8).书信。如《给沙龙总理的一封信》(2002年)。本文构思精巧,匠心独运,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来一段真情告白,情真意切,语言流畅得体。
9).调查报告。如《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0年)。该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用诙谐的语言对一块“落点非常不理想,恰好落在赵、钱、孙、李四户人家包干区的边界处”的香蕉皮的命运进行N种猜测。
10).书序(跋)。如《杂》(2003年)。上海一考生别出心裁,以书序(写在后面的称为“跋”,也有考生写“跋”的)的形式来诠释话题,将高考作文的体例进一步拓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11).招标简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招标简介》(2000年)。作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名义,向全世界征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文中法、美、中等国设计师的设计各具特色,不能不让人钦佩考生的机智和大胆。
12).新闻。如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诚信专访》。文章假托诚信落水后被人救起送到医院,记者去采访诚信。作者设计了对落水的想法和对年轻人的劝告两个采访话题,表明诚信“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的重要性。”其格式为:本报讯、导语、正文、对话。
13).寓言。如满分作文《扔掉诚信以后》。写年轻人扔掉诚信以后,先被艄公敲诈,再被公司拒绝,又被旅馆老板欺骗,一环扣一环,最后他良心发现,重获诚信。
6、标题创新:
1).比喻式。如《心灵激起生命的浪花》,通过比喻,巧妙地展示生命与心灵的互动关系,简洁生动明快。《我心如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等。
2).拟人式。如《月若有情月长吟》,讲述了为母亲治病筹钱为线索,通过我送迷路小孩感化医生的故事。全文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反衬内心焦急;中间写月景,映衬美好心灵;篇终写月景,写月即写人,深化主题。又如《让爱导航》《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等。
3).夸张式。如《世界很小是个家》,用了夸小的方法,只要人人都有爱,无论哪里都是温暖的家。《一花一世界》,世界不是因此而精彩吗?又如《一场秋雨一场寒》。
4).反问式。如《鱼乎?熊掌乎?》,题目就是悬念,文章说明“取鱼还是熊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看完全文,不禁为作者构思赞叹。又如《21世纪你美吗?》等。
5).引用式。如2002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借用俗语)一文,小妹把盼望已久的奖学金偷偷给了比她更需要的竞争对手,心理又有矛盾,文章就假托哥哥给小妹写信,支持小妹的选择,深化主题。《诚以养德,信以修身》(借用古语),《答案在风中飘扬》(借用歌词)。
6).情景式。如《寻找心灵的故乡》,题目耐人寻味,不同凡响,读罢全文,好象看见一位年轻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跋涉,在寻找,最后找到“心灵的故乡。又如《带着三句话上路》《别拦着我飞翔》《飞翔路上的人生风景》。
7).符号式。如《出发+拼搏=到达》,言简意赅表达了中心。如《7-1=0》,用特殊的句式暗示抛弃了诚信,其它的金钱、美貌等就失去价值了。又如《1-1=0?》。
8).并列式。如《生命?心灵?选择》,将“生命”、“心灵”、“选择”三个词巧妙组合在一起,不仅点明了话题“心灵的选择”,而且暗示“心灵的选择”对于“生命”存在价值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用自己个性的语言表达感情。
2、学习创新的方法,变化思维方式,从生活中发现、体验问题。
3、观察现实生活,学习以全新角度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4、学习使用新的文体或新的表述方式写文章。
教学重点: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
教学难点: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思维小游戏,请同学们要快速反应、马上回答:
有一位又聋又哑的人,想买几个钉子,来到一个五金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右手握拳做敲击状。售货员见状,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晃了晃原来立着的那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要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盲人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有极少数学生明白:其实盲人想买剪刀,只需开口说:“我买剪刀”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小游戏可以看出,我们很多人往往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们的思维常常陷入困境,变得局促狭隘而没有创造力。
——创新,要有意识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展示投影,明确方法)
二、探究写得新颖的方法:
1、见解新颖。(立意)
①逆向思维,体现思想
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
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为他吹喇叭,唱赞歌。
②发散思维,变换角度
根据“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
Ⅰ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
Ⅱ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
Ⅲ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
Ⅳ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③深入分析,挖掘本质
柏杨《讲真话不是美德》: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④统览法。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
——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①注重细节,生动描摹
成长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事、物、情、理的经验,单就其中某一点展开细节,进行生动描写,就是一篇好文章。所谓回忆,就是围绕话题,迅速打开记忆仓库,调动一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快捷筛选素材,并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题、文体和文章的大致结构。如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抉择”,有位考生就回忆起高考前一天所见到的材料,并快速潜入话题氛围,展开激情迸发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舍死忘生、舍己救人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猛然间,一点火花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想起昨天报纸上那张稚嫩青春的脸。我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我也惊讶于自己忘记她的名字,只一夜之间。那个13岁的女孩,看到自己9岁的同伴在深深的水中挣扎时,竟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毅然而又急切的跳进仍有些冰凉的水中,用自己软弱无力的双臂,硬是将自己的同伴推上岸。那一刻,她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全部传递给了落水的同伴,自己却竭力而亡。慢慢地,慢慢地,她带着纯真而满足地微笑沉入幽暗的水底……”这篇悲壮的《抉择,让世界温暖》:通过回忆,迅速扣住话题,读来让人砰然心动,为之一惊。
②联想生活,再现生活
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过思考就不易发现。很多考生文思闭塞的主要原因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如果考生善于运用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则思路自然宽阔。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浙江状元文《石碑上的历史》(附后):文章采用古今对比鲜明的“双轨式”结构,以古代县官和当今村民黄四娘的选择来扣题,分合恰当,起结新颖,立意深远———在“以情代理”根基深厚的中国农村里,一个村妇说出“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难道还不是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对理性社会的呼唤吗?这给人以一种历史使命的凝重感。
③想像生活,丰富情感
想像是人们利用记忆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可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在写作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方法是下面三种:或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像;或想像细节描写,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如江苏作文《乌鸦的自白》:则采用了记叙体的寓言故事。以乌鸦为第一人称,指出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将乌鸦这种益鸟当作不祥之物,而对容易传染病菌的宠物却爱护有加,明显的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看待事物。
④逐层分析,辨证理解
一般的,对事物的分析方法有:逐层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所谓逐层分析法,就是针对话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拓展思路,最后达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就运用逐层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这样一个常见现象,然后揭示这个现象的危害:“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这样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辨证分析法展开文章,也是优化构思的常用方法。尤其是今年的话题作文涉及认知理论问题,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正误、深浅、亲疏、远近都含有正题、反题,更需要辨证分析。如湖南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全文紧紧扣住“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作辨证分析,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再如湖北满分作文《亲亲与明理》,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到“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到“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说理是从个例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话题拓展得开、说得透。
3、材料新鲜
①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中国儿童的聪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冲称象之后》(原载《大河报》),就是借用了这个历史题材,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药引子”,把小说的主体部分放在之后发生的事情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虚构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曹冲称象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活逻辑而显得真实。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讽刺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名人效应的现象。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采用了一些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效。如“狗仔队”、保险、公证等,读来不禁思之、叹之。这一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类文章,如《陶渊明的烦恼》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要点在于“续写”要合乎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改动。
②巧妙想像,放大细节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引发诗人骚客的众多议论。《昭君的选择》(2002年),就是选择了这个老题材,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显得非常有想像力,行文清新舒畅,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他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贴到人物来写”(沈从文语)。比如,他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节的陡转。
③节外生枝,演绎成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身历三个人物,也可以说是见证了不同人物的人品。有关赤兔马的最终结局,《三国演义》77回中记载了“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这样一节材料。2001年高考,江苏蒋昕捷同学通过联想想像,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他扣住“马为何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作巧妙的生发,节外生枝地引入伯喜。然后描写他和马对话,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加深我们对诚信的认识。这一种方法中,节,就是原材料,枝,就是新文章,“节”和“枝”应该水乳交融,合乎事理的发展逻辑。
④移花接木,别具一格
马陵一役,孙膑战胜了死敌庞渭。这是一个智慧的故事,也是师兄弟厮杀的悲剧,令人思考。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采用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记者巧妙地与两千年前的孙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现场采访,予以实录。文章具体讲孙膑对庞渭的感情以怨到恨的思想变化而导致行动上的变化,几段孙膑语言,或是痛定思痛回顾自己当初处境,或是剖析自己不同处境时的不同心理,无不真实、细腻。当最后面对记者更深层的提问,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作答,全文在一种无限悲凉气氛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这一种方法要点在于材料内容重点的挪移,如将孙膑和庞渭的关系,处理为对话中侧面体现,不作正面描写,而将文章重点变为对人物心理的揭示。今年河南优秀高考作文《李白的泪水》也是这种写法的典范。
⑤变换角度,独辟蹊径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经过作家独辟蹊径的构思,生花妙笔的叙述,就给我们留下各自深刻的印象。小说家宗利华有一篇《献玉》,基本上按照“和氏璧”的故事顺序发展下来,写了卞和向楚厉王、武王、文王献玉的遭遇。但作者巧妙之处在于从新翻写,拟人化地采用了玉的视角叙述和审视卞和的活动,用玉的情感发展推动故事情节,达到“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效果。当卞和向武王献玉时,玉的感情是“起初我是满怀激情的”,献玉成功后,玉是百感交集,“那一刻,我也想哭”。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增加了卞和的悲剧色彩,同时将故事的含义从“人物命运”转移到“人的生存”这一范畴,加添我们的反思。这一种方法不可有叙述上的漏洞,要点在于变换的角度能够见证原材料中事物的发展过程。
⑥借体别裁,不落俗套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中学课本有《屈原历传》《涉江》,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2003年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赋这一不常用而适合屈原的文体。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4、有个性特征:
1).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应,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2).自我求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福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境界就会不一样,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但我敢说实话”。有不少个人日记、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3).立意求新。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4).文体求变。现在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这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5).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5、文体创新:
1).戏剧剧本。如《四幕剧》(2000年)。采用戏剧的形式和手法,用三个特写镜头,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更令人叫绝的是,第四幕并未上演,但“答案”已隐含其中,收到了“以虚衬实”的效果。该生用戏剧笔法构思故事,大胆的创新手法赢得阅卷老师一致叫好,被判为满分。
2).会议纪要(记录)。如《神州文学研讨会纪要》(2001年)。该文“实录”了董仲舒、韩非、赵姬、吕不韦等人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与表现,针砭当今一些出版商为了营利而迎合世俗的不良风气,以此诠释“诚信”话题。
3).辩论稿(或答辩词)。如《旷世之辩》(2003年)。该文假想以“感情亲疏决定对事物认知”及“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无关”为正反话题,然后用时光穿梭仪“请”出钱钟书、范仲淹、韩非子、李世民、项羽、鲁迅等历史名人,让他们就此展开一翻唇枪舌剑。作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这些名人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和言行,简要而精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参与进去思考这些问题。
4).病历(就诊)报告。如《吴良心病历》(2001年)。“患者:吴良心。身份:商人。临床诊断:诚信缺乏综合症。”该报告内容包含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案、医生建议等。形式上看属于专业性的医疗诊断,内容却是抨击时弊。
5).招生简章(启事)。如《愚人大学招生简章》(2001年)。该文煞有介事,包含招生对象、招生条件、招生专业等内容。“专业设置有:圆滑系、吹牛系、马屁系、多疑系、见利忘义系等等。其中圆滑系,由系主任老狐狸执教,所开课程有:口是心非学、颠倒黑白学、说话拐弯抹角术等等。”
6).实验报告。如《选择伟大心灵的实验报告》(2002年)。“实验日期:二○○二年七月七日。实验目的:结晶出最伟大的心灵。实验材料:酒精灯、玻璃棒、烧杯、铁架台;乐于助人的心灵;贪生怕死的灵魂;同甘共苦的心灵。”
7).访谈手记(笔录)。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2003年)。该文以访谈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模拟现场采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不过,考生写作时要找准访谈的切入点,灵活展示自己的阅读底蕴和语文素养。
8).书信。如《给沙龙总理的一封信》(2002年)。本文构思精巧,匠心独运,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来一段真情告白,情真意切,语言流畅得体。
9).调查报告。如《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0年)。该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用诙谐的语言对一块“落点非常不理想,恰好落在赵、钱、孙、李四户人家包干区的边界处”的香蕉皮的命运进行N种猜测。
10).书序(跋)。如《杂》(2003年)。上海一考生别出心裁,以书序(写在后面的称为“跋”,也有考生写“跋”的)的形式来诠释话题,将高考作文的体例进一步拓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11).招标简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招标简介》(2000年)。作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名义,向全世界征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文中法、美、中等国设计师的设计各具特色,不能不让人钦佩考生的机智和大胆。
12).新闻。如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诚信专访》。文章假托诚信落水后被人救起送到医院,记者去采访诚信。作者设计了对落水的想法和对年轻人的劝告两个采访话题,表明诚信“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的重要性。”其格式为:本报讯、导语、正文、对话。
13).寓言。如满分作文《扔掉诚信以后》。写年轻人扔掉诚信以后,先被艄公敲诈,再被公司拒绝,又被旅馆老板欺骗,一环扣一环,最后他良心发现,重获诚信。
6、标题创新:
1).比喻式。如《心灵激起生命的浪花》,通过比喻,巧妙地展示生命与心灵的互动关系,简洁生动明快。《我心如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等。
2).拟人式。如《月若有情月长吟》,讲述了为母亲治病筹钱为线索,通过我送迷路小孩感化医生的故事。全文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反衬内心焦急;中间写月景,映衬美好心灵;篇终写月景,写月即写人,深化主题。又如《让爱导航》《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等。
3).夸张式。如《世界很小是个家》,用了夸小的方法,只要人人都有爱,无论哪里都是温暖的家。《一花一世界》,世界不是因此而精彩吗?又如《一场秋雨一场寒》。
4).反问式。如《鱼乎?熊掌乎?》,题目就是悬念,文章说明“取鱼还是熊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看完全文,不禁为作者构思赞叹。又如《21世纪你美吗?》等。
5).引用式。如2002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借用俗语)一文,小妹把盼望已久的奖学金偷偷给了比她更需要的竞争对手,心理又有矛盾,文章就假托哥哥给小妹写信,支持小妹的选择,深化主题。《诚以养德,信以修身》(借用古语),《答案在风中飘扬》(借用歌词)。
6).情景式。如《寻找心灵的故乡》,题目耐人寻味,不同凡响,读罢全文,好象看见一位年轻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跋涉,在寻找,最后找到“心灵的故乡。又如《带着三句话上路》《别拦着我飞翔》《飞翔路上的人生风景》。
7).符号式。如《出发+拼搏=到达》,言简意赅表达了中心。如《7-1=0》,用特殊的句式暗示抛弃了诚信,其它的金钱、美貌等就失去价值了。又如《1-1=0?》。
8).并列式。如《生命?心灵?选择》,将“生命”、“心灵”、“选择”三个词巧妙组合在一起,不仅点明了话题“心灵的选择”,而且暗示“心灵的选择”对于“生命”存在价值的重要意义。
王宝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