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3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整体感知】
一、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请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七、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小结: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练一练】
一、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
明确: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的时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在三四句,把琴声比喻大自然宏伟的音响,令人感受到琴声的铿锵有力。侧面描写主要在后四句。“客心洗流水”,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用诗人沉醉于琴声,忘却时间流逝来表现琴声的巨大感染力。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整体感知】
一、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请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七、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小结: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练一练】
一、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
明确: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的时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在三四句,把琴声比喻大自然宏伟的音响,令人感受到琴声的铿锵有力。侧面描写主要在后四句。“客心洗流水”,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用诗人沉醉于琴声,忘却时间流逝来表现琴声的巨大感染力。
李春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