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创新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3阅读:
字号:小|大
胡红旗
教材概述:
《登岳阳楼》是诗人杜甫登楼望远,触景感怀之作。这首诗表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首联写早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全诗意境雄浑阔大,作者胸怀宽广深沉。
思路方法:
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为在本单元已经带领学生学过几篇课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要领,所以我借此篇作本单元最后的总结提升,将之与李白、孟浩然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赏析,让大家从同样的景观中涵泳不一样的情,从而突显杜甫诗歌崇高之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学难点是感悟惟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崇高的诗篇的要旨。为了抓住重点,我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预设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部。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在探究中去感受诗歌境界的高低。
三维目标:
1、吟咏诗歌,从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
2、品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通过比较赏析,领略同类诗篇的境界高下。
4、在比较赏析中,培养学生爱国、关注现实的情怀。
一 导语设计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初遇大赦的李白登上岳阳楼,雄壮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限。心胸也为之开阔 。此时,雁引愁去,好月来伴,更是心情舒畅。再加上岳阳楼高,云雾缭绕,作者居于其间饮酒,正若天上人间一般,何其潇洒,何其飘逸啊!
总结: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二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诗歌
(二)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三) 具体分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是喜悦还是悲伤?
对于此联表达的情感,自古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人仇兆鳌得观点:“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二是今人傅庚生的观点: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 。我倾向于后者:“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数十年的心路历程,“昔”指过去一直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心向往之,想有朝一日,尽情饱览一番。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漂沦在此,虽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真可谓是今非昔比啊!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
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洞庭天下水”,果然名不虚传,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边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似的,湖水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没有壮阔的胸襟总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色啊!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五、六句写什么?
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当诗人沉浸于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水景象之中,他不知不觉地从如诗如画的滟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暗藏的悲苦转为明诉悲苦了。
4、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对动荡的国家时局的担忧。
此时作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陷入困窘的状态,自己都是那么痛苦了,但他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家为念。想到了吐蕃犯边的情况,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性的结尾,将全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泪不仅是身世凄凉之情,更是忧国伤时之感,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此时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5、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眼中的洞庭湖具有广阔无垠、吞吐日月的气势呢?是因为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到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是天下的百姓。所以说,岳阳楼凝聚着杜甫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总结: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三 拓展延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汪洋浩阔,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洞庭湖,作者从中感受到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盛唐气象,激荡起奋发有为的热情,渴望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回首现实,云帆何在?只得叹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含蓄表明希望得到援引和赏识。
总结: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四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三首诗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极,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俄国杰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
具体解说:同一主题、同一景观,不同时代、不同命运、不同性情,所包涵的诗味也就不同。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会较为承平的时代,作为有产业的土大夫,虽然功名不就,壮志莫酬,也曾有过不小的痛苦,但一生并未经历重大的社会变故,未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加上人生观存有明显的消极因素,又长期隐居,对现实生活缺少广泛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全诗更多只是从个人得失考虑,缺乏夺目的理想光辉,思想成就不高。而且这是一首拜渴诗,所以只是身世之感。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爱国爱民思想,他又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影响,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这些决定了李白人生处世的态度与创作的风格,也局限了李白诗歌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李白在游外途中,行至巫 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飘飘然欲仙。全诗仅局限于自我狂欢,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有限。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他跨越了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限,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与否都要忧国忧民。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注定了杜诗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即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到达一种“忘我的精神”。所以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更为深重、更为崇高。
五 作业
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悟其中包涵的崇高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六 板书设计
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博大的胸怀 崇高的诗歌
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教材概述:
《登岳阳楼》是诗人杜甫登楼望远,触景感怀之作。这首诗表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首联写早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全诗意境雄浑阔大,作者胸怀宽广深沉。
思路方法:
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为在本单元已经带领学生学过几篇课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要领,所以我借此篇作本单元最后的总结提升,将之与李白、孟浩然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赏析,让大家从同样的景观中涵泳不一样的情,从而突显杜甫诗歌崇高之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学难点是感悟惟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崇高的诗篇的要旨。为了抓住重点,我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预设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部。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在探究中去感受诗歌境界的高低。
三维目标:
1、吟咏诗歌,从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
2、品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通过比较赏析,领略同类诗篇的境界高下。
4、在比较赏析中,培养学生爱国、关注现实的情怀。
一 导语设计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初遇大赦的李白登上岳阳楼,雄壮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限。心胸也为之开阔 。此时,雁引愁去,好月来伴,更是心情舒畅。再加上岳阳楼高,云雾缭绕,作者居于其间饮酒,正若天上人间一般,何其潇洒,何其飘逸啊!
总结: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二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诗歌
(二)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三) 具体分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是喜悦还是悲伤?
对于此联表达的情感,自古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人仇兆鳌得观点:“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二是今人傅庚生的观点: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 。我倾向于后者:“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数十年的心路历程,“昔”指过去一直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心向往之,想有朝一日,尽情饱览一番。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漂沦在此,虽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真可谓是今非昔比啊!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
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洞庭天下水”,果然名不虚传,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边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似的,湖水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没有壮阔的胸襟总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色啊!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五、六句写什么?
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当诗人沉浸于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水景象之中,他不知不觉地从如诗如画的滟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暗藏的悲苦转为明诉悲苦了。
4、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对动荡的国家时局的担忧。
此时作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陷入困窘的状态,自己都是那么痛苦了,但他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家为念。想到了吐蕃犯边的情况,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性的结尾,将全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泪不仅是身世凄凉之情,更是忧国伤时之感,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此时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5、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眼中的洞庭湖具有广阔无垠、吞吐日月的气势呢?是因为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到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是天下的百姓。所以说,岳阳楼凝聚着杜甫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总结: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三 拓展延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汪洋浩阔,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洞庭湖,作者从中感受到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盛唐气象,激荡起奋发有为的热情,渴望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回首现实,云帆何在?只得叹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含蓄表明希望得到援引和赏识。
总结: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四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三首诗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极,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俄国杰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
具体解说:同一主题、同一景观,不同时代、不同命运、不同性情,所包涵的诗味也就不同。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会较为承平的时代,作为有产业的土大夫,虽然功名不就,壮志莫酬,也曾有过不小的痛苦,但一生并未经历重大的社会变故,未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加上人生观存有明显的消极因素,又长期隐居,对现实生活缺少广泛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全诗更多只是从个人得失考虑,缺乏夺目的理想光辉,思想成就不高。而且这是一首拜渴诗,所以只是身世之感。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爱国爱民思想,他又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影响,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这些决定了李白人生处世的态度与创作的风格,也局限了李白诗歌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李白在游外途中,行至巫 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飘飘然欲仙。全诗仅局限于自我狂欢,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有限。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他跨越了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限,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与否都要忧国忧民。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注定了杜诗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即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到达一种“忘我的精神”。所以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更为深重、更为崇高。
五 作业
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悟其中包涵的崇高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六 板书设计
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博大的胸怀 崇高的诗歌
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户户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