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箭与歌》《别离》教学一体化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6阅读:
字号:|
 一、教与学的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所歌颂的友情;
2.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1.从细节、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的预设
1.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层进引入思考与评价;
2.以诵读和比较为主要学法,鼓励开展合作与讨论。

课  前  案
一、走进大师
(一)《箭与歌》的作者是           ,         国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歌善于将平凡事物信手拈来,经过温馨的想象力和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后,化为神奇的篇章。

(二)《别离》的作者是           ,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______________诗。他的《十四行诗集》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二、打实基础
(一)字音辨析:
踪影(     )   折断(         )   耘耕(        )   晤面(       )
(二)多音字辨析:
折:折(   )腾   打折(   )   折(   )本

藏:藏(    )匿   宝藏(    )

降:降(    )落   投降(    )

(三)形近字辨析:
漫长  蔓延  谩骂 

会晤  抵牾  焐酒

(四)字词解释:
初晤:初次见面。

(五)诗歌常识:
意象
十四行诗

三、自学课文
(一)诵读诗歌;
(二)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箭与歌》中“箭”与“歌”这两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别离》这首诗通过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  堂  案
一、交流课前案完成情况,对两首诗有初步认识
二、文本研习:
其一《箭与歌》
(一)意象
事象与物象都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二)诗歌赏析   
 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
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 难点点击
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
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
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
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其二《别离》
(一)十四行诗
《别离》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二)知人论世
《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
(三)诗句透析
[诗句]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析] 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诗句] 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析] 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诗句〗 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诗句〗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诗句]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析] 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三、比较阅读
1.《箭与歌》、《别离》都歌颂了美好的友情,但内涵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课  后  案
一、反复朗读诗作直至成诵。
二、搜集描写友情的诗,背诵其中的佳句。
三、完成下列题目。
1、《别离》这首诗运用了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                              ,第二节“承”,写                          ,第三节“转”,写                                     ,第四节“合”,强调                           。
2、友情,一个自古不变的话题,正如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歌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试比较两诗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