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7阅读:
字号:小|大
第二课时
一、练习“写得深刻”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从思维的角度谈了谈如何做到“深刻”,那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循呢?总结一下这方面的写作方法对使文章显得深刻是有很大帮助的。
1.抓住本质,以小见大。
“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
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例如《一件小事》中车夫送受伤老妇女去医院的事。
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例如说:花、草、树、狗、猫、鼠等等。
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如:《人民的勤务员》中所写到的雷锋为大嫂买票、帮大娘找儿子、送那个妇女国家、在列车上帮服务员等琐事。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例如:《背影》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别小看这些细小的、平凡的材料,其实,它里面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看这则材料: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我们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呢?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那么,星巴克在故宫营业六年的问题本质其实代表的就是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世界很大,发生在世界上的小事很多。只要细心观察分析,你就会发现,小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知心人,从身边的小事物观察起,从身边的小事物思考起,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真实性,并且感人。
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关联,由一个事物想像到另一个事物。联想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想象 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想象 一般的想像侧重于相似性而联想则侧重于相关性。所以,诸多联想类型中相关联想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联想。
所谓相关联想(也叫接近联想)是一种由概念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当然更多的是由于空间和时间接近(以及事物因果关系)而引起的对其他事物的联想。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总是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反之亦然。一提起火烧赤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周瑜、曹操等等、因为,他们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烧圆明园,你则会联想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等等。门捷列夫也正是应用这种接近联想,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而在每一间隔范围内一定的属性是逐渐变化的,如果这种逐渐性为突然的跳跃所中断,那就一定应该有个未知的元素存在,来填补这个空位。门捷列夫正是靠上述相关联想(空间接近),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及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属关系,属种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事物与其活动、功用、性质、成品、主持者或使用者的关系,行为与其对象、凭借、处所、结果或发生者的关系等等。事物之间的这种种关系就是相关联想的客观基础。
我们仍旧以上述“星巴克”的例子继续展开。在上一条目中,我们已经从现象看到了本质,分析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 经过思考,我们就能知道近些年外来文化因素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我们适当引入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写出,文章就会显得论证充分了。
3.进行对比,促人思考。
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再比如苏洵、苏辙、李桢的同名议论文《六国论》:他们都针对六国亡秦原因进行论述,宋朝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在借古讽今;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余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用以暗示北宋王朝勿失中原;清代李桢唯心地说秦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实是为清朝入主中原张目。此三者论点迥异,有错有失,却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
学生习作也常有对比法的运用。例如一名学生在描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写到:“一幅摄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间破败的教室里,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皱上。多么美丽宁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间教室是被轰炸遗忘的废屋子,当你知道屋外的巴勒斯坦是怎样的局势时,你还会这样想吗?”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激情。但没能揭开浪漫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背后的伤痛。文章接着写道:“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和诗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温馨的梦能否不被炮火惊醒?她那纯净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纯净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女孩的美与摧残美的战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激情,同时也形象的揭示了战争是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这一公理。
4.摆出现象,追溯原因。
任何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要受其特定条件(原因)的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比如《“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这篇文章就是从邮政涨价开始追问缘由,找出原因就是邮政系统仍旧是百姓包养模式而不是市场竞争模式,这就显现出了问题的本质,显得更加深刻。
5.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比如我们来看看这篇《狼来了》中的片断:
“中国加入WTO,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严重冲击着中国市场,还有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也相继开放。狼来了好不好?当然不好。由于‘狼先生’到来,把本该属于我们的金牌夺走了,或为我们摘取金牌设下了障碍。可转念一想,‘狼来了’也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狼先生的到来,才暴露出我们的不足,逼着我们因‘亡羊’而去‘补牢’,或是逼着我们再加快一些前进的步阀,我以为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的好。” 这篇文章是针对外国货进入中国市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狼来了”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深刻透彻,令人信服。
另外,还需要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二、【作文训练】运用上述方法,完成下列作文训练:
1. 据报载,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在经过了丰年的精心准备后,和电脑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大师输给了电脑。于是,人们开始忧虑,电脑今后是不是将取代人脑?
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有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内容具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3)不少于800字。
三、例文借鉴:(同题作文两篇)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梦琴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简评]
“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远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简评]
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一、练习“写得深刻”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从思维的角度谈了谈如何做到“深刻”,那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循呢?总结一下这方面的写作方法对使文章显得深刻是有很大帮助的。
1.抓住本质,以小见大。
“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
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例如《一件小事》中车夫送受伤老妇女去医院的事。
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例如说:花、草、树、狗、猫、鼠等等。
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如:《人民的勤务员》中所写到的雷锋为大嫂买票、帮大娘找儿子、送那个妇女国家、在列车上帮服务员等琐事。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例如:《背影》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别小看这些细小的、平凡的材料,其实,它里面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看这则材料: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我们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呢?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那么,星巴克在故宫营业六年的问题本质其实代表的就是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世界很大,发生在世界上的小事很多。只要细心观察分析,你就会发现,小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知心人,从身边的小事物观察起,从身边的小事物思考起,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真实性,并且感人。
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关联,由一个事物想像到另一个事物。联想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想象 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想象 一般的想像侧重于相似性而联想则侧重于相关性。所以,诸多联想类型中相关联想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联想。
所谓相关联想(也叫接近联想)是一种由概念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当然更多的是由于空间和时间接近(以及事物因果关系)而引起的对其他事物的联想。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总是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反之亦然。一提起火烧赤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周瑜、曹操等等、因为,他们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烧圆明园,你则会联想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等等。门捷列夫也正是应用这种接近联想,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而在每一间隔范围内一定的属性是逐渐变化的,如果这种逐渐性为突然的跳跃所中断,那就一定应该有个未知的元素存在,来填补这个空位。门捷列夫正是靠上述相关联想(空间接近),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及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属关系,属种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事物与其活动、功用、性质、成品、主持者或使用者的关系,行为与其对象、凭借、处所、结果或发生者的关系等等。事物之间的这种种关系就是相关联想的客观基础。
我们仍旧以上述“星巴克”的例子继续展开。在上一条目中,我们已经从现象看到了本质,分析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 经过思考,我们就能知道近些年外来文化因素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我们适当引入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写出,文章就会显得论证充分了。
3.进行对比,促人思考。
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再比如苏洵、苏辙、李桢的同名议论文《六国论》:他们都针对六国亡秦原因进行论述,宋朝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在借古讽今;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余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用以暗示北宋王朝勿失中原;清代李桢唯心地说秦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实是为清朝入主中原张目。此三者论点迥异,有错有失,却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
学生习作也常有对比法的运用。例如一名学生在描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写到:“一幅摄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间破败的教室里,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皱上。多么美丽宁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间教室是被轰炸遗忘的废屋子,当你知道屋外的巴勒斯坦是怎样的局势时,你还会这样想吗?”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激情。但没能揭开浪漫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背后的伤痛。文章接着写道:“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和诗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温馨的梦能否不被炮火惊醒?她那纯净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纯净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女孩的美与摧残美的战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激情,同时也形象的揭示了战争是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这一公理。
4.摆出现象,追溯原因。
任何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要受其特定条件(原因)的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比如《“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这篇文章就是从邮政涨价开始追问缘由,找出原因就是邮政系统仍旧是百姓包养模式而不是市场竞争模式,这就显现出了问题的本质,显得更加深刻。
5.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比如我们来看看这篇《狼来了》中的片断:
“中国加入WTO,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严重冲击着中国市场,还有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也相继开放。狼来了好不好?当然不好。由于‘狼先生’到来,把本该属于我们的金牌夺走了,或为我们摘取金牌设下了障碍。可转念一想,‘狼来了’也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狼先生的到来,才暴露出我们的不足,逼着我们因‘亡羊’而去‘补牢’,或是逼着我们再加快一些前进的步阀,我以为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的好。” 这篇文章是针对外国货进入中国市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狼来了”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深刻透彻,令人信服。
另外,还需要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二、【作文训练】运用上述方法,完成下列作文训练:
1. 据报载,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在经过了丰年的精心准备后,和电脑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大师输给了电脑。于是,人们开始忧虑,电脑今后是不是将取代人脑?
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有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内容具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3)不少于800字。
三、例文借鉴:(同题作文两篇)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梦琴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简评]
“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远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简评]
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王宝杰
相关文章:
|